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小黃

2017.05.26
17370 17370

    「小黃」這個詞,讓你想起甚麼? 「小黃」是個稱呼。是的,想到一個人,他或她姓黃,長輩(或老朋友)稱呼他(她)的時候,直接在姓的前方,加上「小」; 姓林, 就被稱成「小林」; 姓張, 就被稱為「小張」。這是普通話稱謂語中常用的方式。長輩對小朋友,可直呼其名,也可以用疊字的方式(玲玲、琪琪);或者用「小+名」的稱謂(小雄、小薇)。但是,陌生人或第一次見面,這些稱謂方式都不合適。言語交際中,對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稱謂語以及表述方式,是漢語普通話交際的基本原則。

      稱謂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反映,誰對誰用甚麼樣的稱謂,普通話都有一些潛規則。漢語(中文)可能是世界上稱謂最豐富的語言之一,有些稱謂用語反映了傳統中國社會的等級結構。比如說:尊稱、謙稱(常用謙詞:晚生、愚見、愚弟)、愛稱等等。我們集中談談愛稱。

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反映
      所謂「愛稱」,就是表示喜愛親暱的稱呼(如:小黃)。愛稱分背稱和面稱兩類。就面稱(當面稱呼別人的稱謂語)來說,常用的方式:(一)單稱名,稱李雪梅為「雪梅」或「梅」;(二)稱小名,如「豆豆」(兒時的乳名);(三)稱姓,如「林」;(四)單名重疊,如稱「向陽」為「陽陽」;(五)代稱,如「心肝」、「寶貝兒」、「小公主」等等。

      面稱中,老朋友之間用得最多的是「小+姓」。李怡先生、董橋先生是幾十年的朋友,李先生比董先生長幾歲,所以,叫他「小董」。現在,兩位先生都成了高齡人士,互稱「老頭」。漢語的愛稱主要表現在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而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的愛稱基本是缺位的。這是跟中國社會長幼有序、等級分明有關。愛稱中的「心肝」、「寶貝兒」多用於情人之間,或父母對孩子的暱稱。言語交際時,我們要分清交際對象,使用適當的稱謂。

      使用適當的稱謂用語是一門學問。同陌生人打招呼,首要使用約定俗成的面稱,例如:有親屬稱謂轉化來的大叔、阿姨、大哥、大姐(根據年齡層次來區別使用);泛尊稱性質的同志、師傅,以及借自西方的先生、小姐、女士等。這些稱謂語起到了潤滑人際關係的作用,並且能夠順利打開話匣子,確保言語交際順利完成。使用「大爺、大叔、大姐」,意味着比較親切的關係;使用「先生、女士、小姐」,代表了莊重的關係;使用「老師、醫生、服務員」,揭示了特定工作領域的社交關係。

交際媒介有特定的稱謂
      眼下,智能手機逐漸普及,幾乎人手一機。在網絡交際中,我們多了虛擬世界中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情境,微博上評論,論壇上答疑提問等等,我們該如何稱呼別人呢?

      如果特定的交際媒介有特定的稱謂,一般來說,「樓主」用於論壇,「博主」則用於博客(即部落格),「微友」用於微信,「群主」則用於群聊。網購可用「老闆、老闆娘、伙計」之類,模仿古人口吻,則用「掌櫃、店小二」等等,都顯得活潑調皮。可見,網絡稱謂語有親暱化的趨勢。還有,誇張化的傾向。從前,稱「大俠、牛人」,今天,稱「大仙、大神」;從過去的「美女、帥哥」到當下的「女神、男神」。真是「女神、男神」嗎?人家說說而已,別太認真!

      在台灣,計程車都是黃色的(便於晚上識別),俗稱「小黃」。一說小黃,台灣民眾都知道。小黃甚至進入書寫系統,報紙標題也用上小黃:(例一)小黃酒駕又逆向;(例二)小黃司機出奧步網友怒了!到台灣遊學,除了風土人情,機車算一景,小黃也算一景。台灣流行語「奧步、奧客」都是貶義詞,分別指稱「非法的、陰招」、「態度惡劣的客人」。

知識窗
      同樣指交通工具的TAXI,香港說「的士」,新加坡說「德士」,內地說「出租車」,台灣說「計程車」。有研究調查發現,新加坡的士(德士)的顏色與意外率相關:每1,000輛的士,「黃的」平均每月意外率比「藍的」少6.1%。研究人員解釋,黃色比藍色鮮明,可見度較藍色高,駕駛者較容易察覺到「黃的」,避免意外發生,因此,「黃的」意外率較低。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說:德士常客爱上拼车服务(德士常客愛上拼車服務)。「拼車」就是與別人一起打車,共同分攤費用。新詞「拼房、拼購、拼客、拼桌」與「拼車」的構詞相似。

答題 考考你
粵語說「搭的(士)」,普通話該怎麼說?

 

答案:打車、打的(dī)。

文:林建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