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投江的故事,應否推廣?
2017.05.26題目
有人認為,在現代,屈原投江的故事表現愛國精神,應該推廣;但也有人認為,故事輕視生命,不應宣揚。你有甚麼看法?
資料一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摘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語譯:
懷王因為不知何謂忠臣,所以在內被鄭袖迷惑,在外受張儀欺騙,疏遠屈原而寵信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結果戰爭失利,國土被割,喪失了楚國六郡,自己也客死秦國,被天下人恥笑。⋯⋯屈原去到江邊,披頭散髮,在水旁一邊漫步一邊吟誦詩句。他的臉色憔悴,身體乾枯瘦弱。一個漁父看見他,問道︰「先生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來到這裏?」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清白潔淨;大家都是醉醺醺的,只有我清醒,所以就被放逐到這裏。」⋯⋯於是他寫下〈懷沙〉這篇作品,抱着石頭,跳進汨羅江自殺死了。
資料二
自殺訊息會在年輕人之中流傳,社交媒體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而有些過於具體的描述自殺方式,或是將自殺者死因過度簡化歸類的報道,可能影響心理狀態比較脆弱的人,產生模仿效應。網絡上對於自殺新聞的評論留言,有時也令人難以承受。
摘自《BBC中文網》2016年3月18日
資料三
兩千多年前沒有中國,春秋時代,屈原愛的是楚國。楚國是楚王家族的土地私產,屈原勸諫楚懷王,効忠的只是他老闆的家族生意。楚懷王不聽他的,屈原本來可以離開,投奔齊國、晉國、衞國,那都是「中國」呀,都可以,為甚麼只愛楚懷王愛到要投水自殺。
摘自長者安居協會長青網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從現代觀點看來,屈原的故事哪裏可取?哪裏不可取?
‧ 現代社會出了哪些問題?了結生命是否就能解決問題?
‧ 用生命換來愛國精神的稱譽,值得嗎?
論點參考
默克爾(德國總理)
在2016年,許多人都覺得這個世界翻天覆地,我們所堅持的以及視為成就的,現在都受到質疑。我們要告訴恐怖分子:你們是充滿仇恨的殺人兇手,但你們不能控制我們如何生活及生存的意志。我們團結便會更加強大。我們的國家會更強大。我們的國家會竭盡所能,確保我們的人民安全和自由。
曾展國(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
在香港,其實老年人(2014年每十萬人中有23.8人)的自殺率要遠高於年輕人(2016年每十萬人中有5.9人),但老年人自殺較被媒體忽略。「年輕人自殺」也不是近年才有的現象,1960年我們的協會成立,就是因應許多學生因成績不佳而自殺的社會現象,在2002年、2004年、2012年,都有超過20名學生自殺,顯示學生自殺的問題存在已久。
卡澤納夫(法國前總理)
我想呼籲所有愛國者加入後備役部隊。他們的任務將集中於兩件基本工作:第一,檢查出入邊境、收費道路的人,還有控制人潮。我要提醒大家,自從11月13日重新實施邊境管制,有480萬人循海路、陸路、空路出入邊境。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為,屈原投江的故事彰顯了愛國精神,應該推廣。屈原是個有才能的人,可是因為被流言中傷,令楚懷王父子疏遠他,有志難展。本來以他的才懷大可投靠其他國家,但他沒有這樣做,效忠楚國的他寧願投江自盡。他的喪生令人惋惜,但也表現出偉大的愛國情操。這種情操在今時今日非常重要,應該宣揚。在這個時代,整個世界陷入恐怖主義的陰霾,先後有多個國家受恐怖分子襲擊。要對抗恐怖主義,國內團結一致十分重要。而愛國精神能讓國民團結起來。若每個國民都熱愛國家,守望相助,恐怖襲擊將會較難發動。愛國精神也能讓年輕人加入紀律部隊、軍隊,打擊恐怖活動。因此我贊成表揚屈原的故事,培養民眾愛國心,抵抗今天的恐怖主義。
乙同學
我不贊同宣揚屈原的故事。理由是,即使屈原不受重用,也沒有必要輕生。俗語有云:「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他大可耐心等待機會,再次發揮所長。須知道,生命不是個人擁有,而是和其他人,像家人、親友聯繫一起。我們不應隨便結束自己的生命。現時在香港,不少人因為種種原因,例如經濟、生活壓力而自尋短見。資料顯示,老年人、年輕人的輕生數字都相當高。我們應該竭力解決這個問題,其中一個做法是不要無謂宣傳輕生的故事。而有證據指出,輕生新聞有可能影響心理脆弱的人,產生模仿效應。屈原的故事不但涉及輕生,還有美化的效果,不應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