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解範文學習要訣 先獨立理解 後讀共通元素
2017.05.26中文科範文回歸,二○一五年開始高中課程重設範文,加入十二篇指定文言經典,明年將是首屆開考。文言文閱讀卷佔卷一三成分數,同學不能輕視,如想取得理想分數,宜先熟悉個別篇章,再留意篇章之間的共通文化元素,融會貫通方是取分關鍵。
指定範文保基本分數
新加入考試課程的十二篇範文,佔卷一三成分數,只要熟讀篇章,分數已有基本保障。明年才是第一屆考核,出題的深淺程度尚未可知,但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中文科老師吳淑屏﹙小圖﹚認為,同學不必過分擔心,綜合過去考評局為新課程開設的講座,以及二○一八年樣本試題來看,考問的內容都傾向簡單︰「從近一兩屆的試題趨勢來看,主要是回歸到中文基礎之上,要求學生理解範文的核心內容,着重問關於中文紮根工夫的問題,如寫作技巧、內容分析等等,不似得文憑試早期會出邏輯推演類題目,所以如果熟習課文,應該大部分都識答。」
背書對卷二、四亦有用
教育局課程指引列明,鼓勵學生背誦經典篇章,熟記精華片段,期望學生「積累的佳句名篇會潛移默化,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語言風格」。如今經過一年半的學習積累,在同學身上可有見到預期的「積累」成果?
吳老師表示,的確有所成效︰「首先最明顯的是,學生溫習態度變得積極。以前他們不會刻意背誦,現在有了範文,學生會更着意背誦文言文,能見到有『積累』的效果。例如他們在作文或綜合說話卷,都懂得在合適地方用一些經典句子,如〈岳陽樓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等,然後再在這些基礎上作延伸;可見同學對篇章的印象比以前清晰。」
個別篇章:太長可分段背
十二篇範文實際可分為十六課,涵蓋先秦至唐宋不同時期的文學體裁和寫作風格,經典背後的文化和思想,既有先後的演進脈絡,也有相互呼應和相關的內容,同學在溫習時,應先熟悉個別篇章,再留意篇章之間的共通文化元素。
先說個別篇章。吳淑屏老師強調,一定要背誦課文,因為熟記內容才有材料作答。不過十二篇範文長短不一,部分篇幅較長,一開始要通篇背誦,實在困難。吳老師建議同學先找出課文的經典句子和重要片段去記,清楚文章的中心句,便較容易作延伸,比如由「先天下之憂而憂」推敲出文人的家國情懷等等。
十二篇之中,〈廉頗藺相如列傳〉的篇幅較長,未必可一口氣背誦。但如果先分拆為「完壁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件歷史事件,再從每個片段的段落大意入手,找出當中的重要片段,例如段落二交代秦王派使者到趙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王的憂慮便是此段第一個重點︰「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先掌握每段大意,再根據這些重要片段來背誦關鍵句子,慢慢就能熟記整個篇章。
分析幫助記憶
背誦不只是死記硬背,吳老師認為,溫習時通過分析文章有助記憶︰「可以根據字、詞、句、段、章的方式去整理一次課文,或按照閱讀理解的方法,由文章的段意、主旨、修辭及寫作技巧各方面,自己分析一次的話,最能幫助記憶。」
體裁入手 賞析寫作要點
要理解十二篇範文,也可從體裁和寫作手法開始。範文以體裁劃分,可以分為議論勸說、人物傳記、山水遊記和詩詞四大類。吳老師解釋,不同體裁的篇章在寫作手法上,有不同的賞析要點。
議論勸說
- 範文︰〈論仁、論孝、論君子〉、〈魚我所欲也〉、〈逍遙遊〉、〈六國論〉、〈勸學〉、〈師說〉、〈出師表〉
- 解說:議論文章在寫作手法上要注意論據、比喻的用法。例如在〈勸學〉、〈師說〉中要留意比喻、襯托;〈六國論〉是政論文章,當中可以見到借古諷今的手法。這類文章常見寫作手法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借古諷今、舉例論證、引用論證、以對比映襯說理等。
人物傳記
- 範文︰〈廉頗蘭相如列傳〉
- 解說︰主要觀其人物塑造的方法。例如常見的人物描寫手法有語言描寫、行動描寫、人物之間的襯托等等。人物傳記主要是記述人物的事迹和性格,因此寫作上要特別留意描寫手法如何表現人物的個性和人物之間的關係。
山水遊記
- 範文︰〈始得西山宴遊記〉、〈岳陽樓記〉
- 解說︰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因為文章經常和作者遭遇有所關連。還要留意文章如何借景抒情,如〈始得西山宴遊記〉的景情關係等。描寫景物的方法有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和實寫。要留意文章背後的寄意,借景物描寫抒發的情懷。
詩詞
- 範文︰〈月下獨酌〉、〈山居秋暝〉、〈登樓〉、〈聲聲慢〉、〈念奴嬌.赤壁懷古〉、〈青玉案〉
- 解說︰主要側重字詞鑑賞、意象分析,還要留意詩詞常會運用不少典故。此外,要留意詩詞的修辭手法較多,常見的有︰誇張、明喻、借喻、借代、對偶、襯托、押韻、用典等等。
比較閱讀︰文化元素共通
十二篇範文雖然獨立成篇,但篇章之間亦有不少共通之處,尤其在文化元素方面,可以作比較閱讀。吳淑屏老師表示,由於學校的中文科採用主題教學,按照範文的篇章特點來配合文化元素,重新組合成四大主題︰學習態度;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五倫、仁義禮智、人生態度;文人自處。例如教「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時,課堂會比較〈六國論〉、〈登樓〉、〈岳陽樓記〉中,蘇洵、杜甫和范仲淹作為知識分子,如何以不同態度面對家國問題,繼而引導同學思考在今天社會面對不同聲音時,可以怎樣立身處世;又或思考廉頗是否符合〈論仁、論孝、論君子〉中對「君子」的要求等等。
範文之間的比較暫時未見於樣本試題,未必是考核重點,但同學在熟讀各篇之後,如能進一步做比較對讀,能夠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對寫作卷和說話卷同樣有所幫助。
文言文學習、應試貼士
不論是範文抑或其他文言篇章,應考閱讀卷一的文言題目時,同樣要對文言文要有一定認識,才能應答自如。除了善用答題技巧,平時亦要多閱讀、多練習,打好根基,才是上策。
先看題目
應考文言閱讀卷,同學如果先看題目,會更易理解文章。吳老師解釋︰「同學答題時習慣看完一題題目就去原文找答案,其實可以整體看一次題目,整理出整個篇章大約內容是甚麼,有了初步印象之後,再去看文章會容易一點理解和找到答案。」因為題目之間有時會有綫索,問題亦離不開考問文章內容,所以倒過來看,就是在透露文章關於甚麼,有了大致印象之後,再去理解文章會相對容易。
熟習語境 靠多閱讀
文言閱讀卷傾向考問一些直接由內容得分的問題,換句話說,主要考同學平日積累的語文基礎能力。吳老師建議同學平日可以多讀一些文言短文,積累文言知識,例如《笑林廣記》、《山海經》、《搜神記》等篇幅較短、內容有趣的文言篇章,慢慢熟習文言的語感,就不會對古文感到害怕。
文言心法:心、法、練、習
中文是一種能力,不花時間是不會有成果。同校中文科科主任戴志鋒老師將讀好文言的心法歸納為「心、法、練、習」四字。「心」指願意學習的心態;「法」指方法,即了解文言文的特質,如一詞多義,通假字等原則;然後要懂得「練」,即花時間去練習,目的是把所學運用出來;「習」則是指多讀多看。簡單來說,語文是需要時間浸淫,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戴老師強調,讀語文從來「沒有捷徑,只有幹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