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鍵分享 請停一停 想一想!
2017.05.24網絡時代,要成為萬眾矚目的紅人絕不困難。只要有一個社交平台帳戶、隨便寫篇遊記、放數張PS過的「甫士」照,再加一個「隱世、必去、一生人一次」的標題,最後按下一個分享鍵,不消數小時你亦可以在網絡成為大眾焦點,「萬千寵like在一post」。一個普通網民,憑藉網上媒介可擁有動員社會群眾的能力,可說是一種危機。早前有一個登山及野外資訊平台,被網民批評多次在專頁發放錯誤資訊,如誤導公眾穿着拖鞋背心行山,危害登山人士安全。
現今互聯網發達,人人都可以成為媒體,網民在分享資訊時有甚麼責任?讀者又應以甚麼態度接收網上資訊呢?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主題:自我了解+人際關係+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有哪些流行而顯著的趨勢會對時下香港青少年構成挑戰和機遇?他們如何回應這些趨勢?掌握生活技能對青少年而言又為何重要?
‧傳媒所傳遞的訊息和價值觀,對青少年有甚麼影響?
‧通訊科技如何影響青少年與他人的關係?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百Post以Like為先
據資料顯示,現時本港有超過440萬facebook用戶,平均每3人有2人有帳戶,滲透率達63%,用戶每日平均使用約30分鐘,比例冠絕亞洲。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網上社交平台,成為大眾在社交媒體發布消息的誘因,而一個「讚好」予人一種認同甚至受歡迎的表象,於是容易成為自我價值肯定的憑據。對於消息發布者來說,他們或會將社交媒體上Like的多寡,作為判斷自己是否受歡迎的指標,更甚者,連人生是否成功、亦以此數字來判斷。
譁眾取寵要「呃Like」
在商業角度上,點擊率和Like數量是廣告商評估品牌形象是否成功的依據。如何有效使用、推動訊息流通,已成為一門經濟活動,一種新興科學,結果造就了一些以「呃Like」為目標的KOL、YouTuber、Page管理員等網絡紅人。
如何才能夠在海量般的網上資訊中突圍而出?早前網上資料分析專家Steve Rayson與團隊搜羅了2015年網上瘋傳的文章加以分析,歸納出三項「呃Like」秘訣:一、要觸動感情,例如令人驚奇、幽默、啟發心靈等內容;二、視覺上必須吸引,有精采圖片、簡潔圖表、誇張標題、短片、互動遊戲等;三、話題要打中流行熱話,或者涉及健康知識、動物、嬰孩、愛情秘訣等。結果是,不少資訊只求視覺化,內容愈來愈簡單,文章精確度被犧牲。另外,為求點擊率,網頁需要在短時間內推出龐大稿量,未必嚴謹詳盡查考資料,真確性存疑。
對不少讀者而言,「讚好」、「分享」的數量比內容更加重要,多「Like」就是潮流指標。在香港這個節奏急速的都市,簡單易明的資訊更易得到讀者認同及歡迎,因無需再花時間查找更多資料。結果資訊的流向,就由「Like」來決定。
「讚好」資訊惹爭議
當一個社交平台的專頁挾着成千上萬的讀者關注,就如擁有大眾傳媒的話語權,每一個資訊、分享都會對社會帶來一定影響。以下是一些引起社會爭議的例子:
1.登山資訊誤導公眾
一個於2016年開設的網絡平台專頁,介紹香港登山路徑、提供行山資訊、教授求生技巧等,有近2萬5千網民讚好。今年3月,另有網民以近似的名稱開設專頁,指前者的文章有謬誤、抄襲及誤導公眾,例如教授迷路時的求救技巧要「觀察鞋底坑紋」、「用食物散落路面」是不合適、「穿着拖鞋背心」亦不是恰當的行山衣着裝備,批評「KOL」對公眾有一定影響力,不盡不實的資訊會令部分行山新手有機會「有樣學樣」,造成意外。
另外,亦有專頁將難度高的行山路綫輕描淡寫,連吊手岩、八仙嶺等都寫成為新手路綫,以吸引行山者點擊。據民安隊數字,過去十年山嶺搜救中隊應召行動的服務時數由206小時增至699小時,今年首四個月已錄得6人因山難死亡,超過去年全年的4人。
2. 網上消閒雜誌胡亂吹捧
不少網上消閒雜誌為了吸引群眾,以「懶人包」、「隱世」、「十個必去⋯⋯」等的誇張標題和手法來介紹景點,叫人「打卡」。每當有介紹某食店、景點的熱門文章,網民便會一窩蜂盲目跟隨,為該地方帶來「死亡之吻」,例如南山邨、彩虹邨等遊樂場經介紹後成網民「打卡勝地」,影響場地使用者及對居民造成滋擾。
3. 粉絲「呃Like」危坐「志明橋」
九龍灣一行人天橋因曾拍攝電影《志明與春嬌》,近年變成景點「志明橋」。網上流傳相片,吸引情侶及學生來影相及「打卡」,但有人漠視危險,為影靚相竟冒險爬上三層樓高的橋頂或危坐天橋窗邊,險象環生。消防處證實,「志明橋」於今年不足三個月內已17次有市民因誤以為有人企圖跳橋(「志明橋」)而報警。
一個訊息 影響深遠
羊群心理,人皆有之。人們過去都會受傳媒影響而一窩蜂做某事,但今天社交媒體的傳播力更快更廣,若胡亂發布虛假資訊,後果可以十分嚴重。
1.假消息滿天飛 危及社會安全
網上專頁和媒體為引起讀者關注,或將事實誇大;又有為求搶佔先機,急急將未求證的資訊公諸於世,結果網絡流言滿天飛,有人誤信不盡不實的資訊而發生危險或造成滋擾,如漠視行山安全。另外,亦有藉媒體的話語權來散播假新聞,抹黑對方以獲取利益,如2016年接連發生的兩宗「黑天鵝」事件: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很多人批評facebook、Twitter、Google等網絡平台是假新聞的幫兇,讓眾多背景不明的記者、媒體大肆散播假新聞。「後真相」這個詞,是近期最常用來描繪此種「假新聞」充斥的熱門詞彙。
2.理解欠深度 促成「圍爐文化」
青協媒體輔導中心早前調查指出,近五成受訪者在社交網站讚好、轉發及分享資訊後,從來不會察覺有關資訊是虛假、抄襲或圖文不符;近三成半人認為轉發資訊時,其趣味性比真實性更為重要。當讀者長期接收這類資訊,在未經查證就相信及轉傳分享,令網上資訊變得碎片化,人們再無法獲得具深度的資訊。而且,社交媒體專頁篩選及發布切合讀者興趣的文章,把個體困在立場片面的「迴音廊」,慢慢形成「圍爐文化」,容易造成偏激的主張和社會分化,如去年網上瘋傳「四人綜援家庭月入2.2萬元」的文章,胡亂引述數字,挑起中港矛盾和罵戰。
3.愈多人Like 自我價值愈高?
個人傳媒和專頁的興起,原因之一是對「Like」的重視,資訊發布者以「Like」的多少作為自信的基礎。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稱為「自我客體化」,由於內在自信的匱乏,只能根據別人眼中的自己作為自我價值及自我形象的依歸;今天,這類人將自我概念建基於網民的評價,容易走上極端,如有人踏上不斷整容的不歸路。
不同角色 各有職責
網上出現真假難分的文章,旨在挑動我們的情緒,說服我們相信及分享,也使更多人接觸它,將之繼續傳播。在這股趨勢下,我們又能怎樣自處呢?
總結
如今人人做內容、人人發新聞,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媒體。我們有權利和自由在網上表達己見,但同時亦要自我調節和提高意識,審慎考慮到自己每一個分享,亦會對他人造成影響,要為自己在網上的言行負責;而作為讀者,要運用所學,獨立思考,切忌人云亦云,才能共同建立一個理想的網絡平台。
相關概念:自媒體(We Media)
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這個概念於2003年7月在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的研究報告中提出,指在數碼科技日漸平民化、普及化和現代化下,普羅大眾通過互聯網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他們能夠通過各種網絡平台,如facebook、YouTube、博客、微博、微信、論壇等分享他們自身的經歷、新聞。簡單說,自媒體是偏向於個人,通過網絡上的互動平台來把自己成為一個焦點、一個新聞源頭,以得到大眾的認可和關注。
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在於傳播手段。後者的傳播主體由傳統的新聞機構出發,遵循一對多的傳播模式,而且傳播方式是綫式;前者的傳播主體是網絡上的個體,傳播過程中,發布者與接收者有互動,接收者能通過留言、轉載等方法與發布者交流,傳播方式是網狀雙向多方面。
Mind Map:網上充斥失實資訊的原因與影響
相關新聞/評論事件簿
個人傳媒興起原因
面書好玩之處,在於用戶留言或上載相片之後,即時可以吸引朋友按Like,令用戶感到被認同,愈多Like,愈會沾沾自喜。相反,若欠缺Like,或招來留言反對或嘲諷,便會令用戶若有所失,感到不被接受。亦因如此,面書上有所謂「呃Like」行為,意指用戶只向人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務求討人喜歡,出現「對人歡笑 背人垂淚」的畸型現象。
摘自2015年9月17日《頭條日報》P06
假新聞
根據跨國廣告商估計,去年全年網上自動廣告總花費高達一千五百億港元,當中美國佔近半。不少青年不但「呃like」,還「呃廣告」,有美國大學生用十五分鐘杜撰一篇「俄亥俄州倉庫發現希拉莉數萬假選票」,在大選期間賺了十七萬港元。在東歐馬其頓一個窮鎮,更有高中生輟學經營轉發假新聞的「工廠」,通過二百個網站賺廣告,錢多到買寶馬房車代步。假新聞內容五花八門,不限於美國大選,巴基斯坦國防部長去年底向以色列發出了核打擊的威脅,原因是看到了一則以色列在用核武器威脅巴基斯坦的假新聞。特朗普如果靠假新聞治國和處理天下大事,美國和世界都多紛擾,在假新聞滿天飛的時代,就更顯得傳統媒體「真新聞」的價值和重要性。
摘自2017年2月19日《星島日報》A04
媒體社交平台回應
最近facebook發表報告,指責一些國家及組織為達地緣政治目的而散播誤導及虛假資訊。其操作不止是假新聞,還包括以假帳戶放大某些言論,在政治組織中搞分化及混淆視聽。facebook認為,新時代的網絡安全焦點,已經從傳統的黑客行為、惡意軟件等,演化成為這類操縱輿論及欺騙人民的勾當。
摘自2017年5月15日《星島日報》A17
隨意發布資訊的影響
一名消防總隊目日前在馬鞍山吊手岩墮崖殉職,掀起社會對行山安全的反思。本港攀山專家稱,現時網上自組行山團、親子遊、即興行山及跑山挑戰訓練等,均有出事風險,不少人欠缺裝備、無做功課,即使是富經驗的行山友,亦因自視過高而中招。有專家更點出五大熱門行山黑點,包括摩天崖、梧桐寨、獅子山、飛鵝山及馬鞍山,惟行山人士仍未吸取教訓。
摘自2017年3月31日《頭條日報》P56
民安隊表示,去年全年拯救行山人士共出動四十六次,今年截至四月底,便有超過二十宗,較去年同期上升。認為有需要加強市民的登山遠足安全意識,防止山野意外,讓市民遇到意外時懂得處理和自救。故呼籲市民行山前應帶備「登山八寶」:觀天、察地、服裝、設備、計畫、結伴、通訊及求救。
摘自2017年5月4日《頭條日報》P16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二
從新聞稿看,各媒體的「合作」最有力招數,就是十月開始,各媒體可以通過網上平台,過濾可疑假新聞。問題是,媒體記者一向都有查證新聞的工作步驟,但假新聞的主要傳播者,其實是一般網民。在社交媒體,網民有自由意志,有言論自由,喜歡怎說就怎說,喜歡怎分享就怎分享,難道發現了某網民誤傳假新聞,facebook夠膽取消那位朋友的帳戶嗎?
資料來源:摘自2016年9月21日《星島日報》E04
答題
1.資料一的漫畫反映了網絡平台上的甚麼問題?試引述例子說明。(6分)
2.參考資料二及個人所知,你認為社交平台和網絡使用者應怎樣解決你在題1所述的問題?(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漫畫中「Like」被人故意挪移了「k」字變成了「Lie」,諷刺網絡世界「假新聞」、「假資訊」的問題。人們通過讚好鍵不斷將這些訊息分享,其實也是推手,不斷將「假新聞」傳開。如去年的英國公投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在網絡中充斥大量「假新聞」、「假資訊」,影響了民意,左右了最終結果,「後真相」一詞也被選為2016年度詞彙。
2.社交網絡作為全球主要的傳播渠道,每日有數以億計網民通過這些平台閱讀即時資訊,所以必須負上把關責任。facebook早前已設立識別假帳戶的措施,觀察可疑行為,包括重複鋪貼、大量轉發及發放大量訊息等;網絡使用者方面,作為讀者,先細看新聞或文章的來源,不要分享和轉載一些未知真實性的資訊;作為分享者就必須確保分享內容的真確性及行文用字。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這一陣子民情洶湧要「打假」,不是發生在中國,而是在美國。「打假」對象是網上假新聞,以致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站「一哥」谷歌和臉書都要作出回應。
發布這類消息的人,有的純為過癮,有的為吸廣告,有的帶有政治目的。這些消息一上載,接收者彈指之間就可轉傳給眾多友好,一傳百,百傳萬,連不接觸社交網站者都會收到,原因是獲不少地區性電視台採用。調查顯示,有四成地區電視台沒有定下求證社交網站訊息真確性的指引,有業內人士稱其電視台有三分一的新聞節目曾經報道事後確定是虛假或不準確的內容。
互聯網協助大家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且廣結朋友,不過,在發展過程中亦出現不知不覺縮窄資訊收取範圍的作用,一些搜尋引擎會根據用戶紀錄而彈出投其所好的結果,一些社交網站更發揮「物以類聚互相洗腦」的同質化作用,隨着智能手機普遍,一個人除了睡覺時間,日夜都可能受到資訊轟炸。
傳統新聞媒體,有嚴謹的真相核實要求,就算總統選舉電視辯論謊話連篇,這些媒體都提供事實查證對照。但是,今天如雨後春筍的新興網上傳媒或社交網站紅人,大部分的求真態度馬虎,有的甚至不惜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立場而歪曲事實。只靠社交網站接觸新聞的年輕一代,特別容易上當。
資料來源:摘自2016年11月20日《星島日報》A04
答題
1.參考資料及個人所知,試解釋網民或媒體在網上發布「假消息」的原因。(8分)
2.有人認為「假消息、假新聞」的問題在未來只會愈來愈嚴重,你對此有甚麼看法?(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純為過癮:以譁眾取寵、誇張失實的內容吸引讀者注意,博取更多「Like」來得到快感和自我認同;
為吸廣告:由於以點擊率及「Like」數量評定廣告成效,誇張失實的「假新聞」往往能夠帶來一定數量的點擊率;
帶有政治目:以「假新聞」作為政治手段攻擊、抹黑對方;
缺乏時間及專業知識:發布者無意揑造「假新聞」、「假消息」,只是因為缺乏專業知識及時間查考消息真偽。
2.自由作答,輔以相關實例論述,舉例:
同意:年輕一代只靠社交網站接觸新聞資訊,而網絡媒體近年亦大量增加;另外,因為網民的羊群心理,對多「Like」的「假新聞」、「假消息」缺乏批評思考能力。
不同意:網民對於「假新聞」、「假消息」反感,例如早前法國總統大選前,社交網站facebook為打擊假新聞流傳,干擾法國大選,查刪3萬假帳戶。
參考資料
書刊
《你,就是媒體》
作者:許景泰 出版社: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載自2017年5月24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