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分析段旨

2014.06.03
173 173

教授學生分析段旨,用以下同一主題的程度深淺作切入點,會令同學更易掌握。
主題︰攝影

程度較淺

王貽興〈拍照〉
我們的身體還沒發明USB插口,多漂亮的數碼相片,始終無法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因此,我還是希望,下次旅行的時候,少一點掏出相機,多一點睜開眼睛,感受機器無法存留的光影溫度與氣味吧。 
段旨︰
(一) 作者認為我們應用眼睛感受旅途上的經歷,指出機器(相機)無法把當下的感受準確記下。
(二) 作者指出多漂亮的數碼相片仍是「身外之物」,相機無法代替我們的感官去認識、記住事物。因此,作者鼓勵我們旅行時少掏出相機,多感受相機無法留存的溫度與氣味。

程度中等

葉輝〈樹的攝影〉
然而,問題在於,我不是要紀錄一株樹的形貌,我常常在想:可不可以把自己對樹木的感覺,也透過一具小小的光學儀器攝取下來呢 ?我可以用最敏感的測光表測定光度,嘗試用不同焦距的鏡頭、不同的光圈和曝光速度、不同的拍攝角度,把樹的形貌紀錄下來;但我需要紀錄的,卻不單是一株樹。  
段旨︰
(一) 作者認為精密的拍攝器材和拍攝技巧可以記下樹木的形貌,卻並不能記錄外貌以外的特質,如作者對樹的感覺。

程度較深

西西〈攝影〉
我沒有向你提起過吧,是的,火車停站的時候,我們滿遇上濃密的驟雨,我的傘在行李袋裏,行李袋在運輸車上。站在我身旁那位長着鬍髭但非常年輕的旅人說:讓我們把草帽借給你,戴上草帽再說吧。我想拍攝的,不是寬敞的火車站,只是那雙把草帽遞過的手。
段旨︰
(一) 作者先記述火車站停時遇上濃密的驟雨,當時沒傘可用,幸得年輕旅人借她草帽,因此,她想拍攝那雙把草帽遞過的手,記下感動的一刻。

小結
第一篇︰作者直接說明道理,想法明確。
第二篇︰ 作者以樹木作闡釋,具體說明相機能拍下甚麼,同時指出他想拍下的不是這些。作者只在段末簡單帶道理,沒再加詳述。
第三篇︰ 作者透過旅人借帽一事帶出道理,道理於事件的敍述呈現,只在最後一句點出題旨,但亦只是指出自己想拍攝「那雙把草帽遞過的手」,沒有解釋「手」的背後代表着人的情感、互動。

文:林溢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