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款肥皂泡微生物「超標」
2017.05.16小朋友最愛玩的幻彩泡泡,背後隱藏衞生隱憂(1)。消費者委員會抽查市面十二款肥皂泡玩具樣本,發現兩款肥皂泡溶液,含有好氧性微生物總量超出歐盟限值三點六及四點二倍,其中一款更驗出可造成「細菌性敗血症」的銅綠假單胞菌,外國案例顯示受感染者出現下肢疼痛、喉嚨痛及發高燒等症狀,已交海關跟進。有醫生建議,若小朋友的免疫力(2)較差、有嚴重病患或皮膚有傷口,應暫停玩肥皂泡。
字詞解釋
(1)隱憂:隱,指隱藏、難以察覺;「隱憂」意指潛藏的憂慮。
(2)免疫力:醫學名詞,指身體防禦疾病的能力。
文化知識
古代肥皂
肥皂可產生泡泡,當作孩子小玩意,更重要的是用於清潔,古代已利用天然物料製造肥皂。一種名為「皂莢」的果實有洗滌的功用,當中肥皂莢最被廣泛使用,《本草綱目》記載:「狀如雲實之莢,而肥厚多肉。……十月採莢,煮熟搗爛和白麵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肥厚多肉」的「肥」字與油脂無關,只是用作形容豐腴的形態,一般人便以「肥皂」代稱這些丸子。
另一種皂莢稱為「香皂」,明代《竹嶼山房雜部》提到香皂為「子形圓小而香,色白」,雖然外形不同於肥皂,但同樣具有洗滌功能。香皂在清代小說《紅樓夢》中的出現率頗高,第二十一回寫道:「紫鵑遞過香皂去,寶玉道:『這盆裏的就不少,不用搓了。』」薛寶琴亦作了十首懷古詩,暗喻十件日常之物,當中有一首曰:「寂寞脂痕積汗光,溫柔一旦付東洋。只因遺得風流迹,此日衣裳尚有香。」後人多猜測這首懷古詩的謎底為香皂。
雖然今日肥皂的成分不一定完全天然,但現代人亦應提醒自己,切勿化簡為繁,使用過多的化學物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