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願vs不知情 直播失控 監管成疑
2017.05.15近年內地常見以明星「真人Show」式綜藝節目作招徠,由於報酬可觀,藝人名人都不介意近乎廿四小時暴露在鏡頭前,甚至讓素顏睡姿展示觀眾眼前。這類節目始終經過剪接和獲得被攝錄者的同意,但近來很多攝錄是強制性和不知情的:如學生上課情況、餐廳食客食相,都被攝下並在網絡公開直播,而直播內容更失控至出現自殘殺人⋯⋯,看來已觸及人類道德底綫,但這些隨時隨地可發生的場面,可以如何監管呢?
全球化+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人際關係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全球化使文化和價值觀趨向單一抑或多元?帶來相互排拒還是融和、演進?
‧全球化在經濟及文化方面有甚麼特徵和發展趨勢?
‧通訊科技如何影響青少年與他人的關係?
「真人SHOW」有酬出鏡
科技發達,普通人都可以購入高質素攝錄鏡頭,簡單操控拍攝和上載網絡播放一條龍。如此一來,攝錄變得容易,搞娛樂節目的就有了新點子,一系列名人明星「真人SHOW」節目排山倒海般出現。從前哪會想到有台灣第一美人之稱的林志玲會讓「花樣姐姐」攝製組在其房間安放多部攝錄機,多角度拍攝她的日常生活?節目中,一眾名人明星就是如此「不顧形象」的讓其素顏出鏡。
當然,參與節目「演出」的名人明星都是收到可觀報酬自願拍攝,而且有後期製作加工,如刪走了真正會影響形象的片段。
非自願「亮相」 引發爭議
可是,今時今日這個世界,每天每時每分每秒,卻有許多人在沒有報酬、非自願,甚至不知情,以及沒被剪輯的情況下,成為網絡直播片的主角,就像被監視般,還同時會獲得「批評」式的留言對其指指點點。
網上直播,普遍的內容主要是教學式示範,例如化妝、砌模型、烹飪、語言和旅遊介紹等等,不少亦結合了商業產品銷售的宣傳,或發表對時事等意見的,但是近來卻發生多宗具爭議的直播事件,同學看看下表所列出的事件,再一起討論。
網上直播帶來的影響
根據上頁表列的四個個案,同學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作探究,分別是:事件1和事件2;事件3和事件4。
直播:上課 / 進食
事件1的學校在網上公開直播上課教學情況,和事件2的餐廳把店內情況以閉路電視攝錄,並在網上作直播,都是一些日常生活內容,作出公開直播的原因雖然兩者不同,但只要將之與「尊重私隱權」這一項放在天秤上比一比,孰輕孰重即有分曉。
尊重別人,讓人自由自在的生活,其實亦是一項大眾認同的普世價值。為了滿足「直升機家長」的需要,以及持着監控可提升積極性的不科學理據,抹殺了學生在被信任、被尊重和有安全感下會發展得更好──這一項是專家們經過多年研究得出的結論,反之是毀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直播:謀殺 / 自殺 / 施暴
事件3的泰國男子在facebook直播殺死幼女並自殺,和事件4的四名美國黑人向一名白人施暴過程直播,兩者都涉及犯罪行為等的問題內容,基本上沒有人認為直播這些內容是好事。雖然亦有意見指,直播可以讓收看者及時發現問題人士,或可作出拯救、阻止悲劇發生,又或成為罪證,犯事者無所遁形。
然而,大家想深一層,推出網上直播功能是不是催生這些問題事件發生的原因?如是,就不能把因果關係本末倒置。
小結:
網上直播功能利弊明顯可見,其中較多問題片段是在facebook播出,相信是因為facebook現時每月用戶達十九點四億人,用戶龐大,出事率自然亦高;因應這些問題,facebook創辦人朱克柏格在五月三日宣布額外聘請三千人加入原來四千五百人的「社群管理小組」,以快速處理facebook內被舉報的內容,包括直播影片,同學認為這樣有效嗎?
相關概念
好奇心(Curiosity)
網上直播有市場,不僅是拍攝播放者有動機:如宣傳、吸引關注,就是觀眾的心理亦是關鍵:好奇心。
根據心理學大師皮亞傑(J. Piaget)的認知心理學理論,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認識外界的傾向。意思是當人遇到新事物時,卻無辦法利用已有的知識去了解和處理,內心就會產生一種認知上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會驅使人作出調適,就是好奇心。
本着好奇心去看去聽去知去了解,從而調適認知上的失衡,好多時並非「八卦」,而是人類不斷前進文明的動力。
資訊時代(Information Age)
人類的生活走向數碼化、網絡化,全因處於資訊時代。資訊的即時發放和獲取,成為人們生活的基本要求,不少媒體工具,亦已作出相應的改變,配合資訊時代的發展。
資訊時代,不少層面也在互聯網的帶動下加大投入資訊交流,例如工商業、社會政治、人際關係等的各類發展都有着活躍的資訊流動,因此,各種電子科技產品的創新研發都以擴展資訊交流效率為核心。
相關辭彙
‧私隱 Privacy
‧社會代價 Social cost
‧社會支援 Social support
‧社會角色 Social role
‧公眾參與 Public participation
‧知情同意 Informed consent
‧管理不善問題 Management deficiency
‧社交圈子 Social circle
資料庫:直播=賺錢工具
同學對於facebook的直播應該不陌生,但在facebook不能翻牆進入的內地網上直播現象,就未必了解。
中國互聯網絡訊息中心最新發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內地網民人數逾七億,是個龐大市場,而網上直播就成為賺取網民金錢的好渠道。目前,內地有二百多家直播公司,大型直播平台在高峰時段,同一時間的在綫人數接近四百萬,直播主播逾三千名,當中有人需要交稅達六千萬元!
那些直播主播,又稱「網紅」的人,在鏡頭前說說話、唱歌跳舞,觀眾就通過支付寶在平台購買虛擬道具給予打賞,不要小覷這個交易,據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資料指出,去年這個行業的規模就倍增了,預計今年的總收入會高達五十億美元。
Mind Map:網上直播受歡迎的原因與爭議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圖片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答題
1.根據圖片資料,指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閉路電視」和「直播」例子。(3分)
2.試比較「閉路電視」和「直播」兩者有何異同?(4分)
3.假設有大廈住戶基於安全理由,要求管理公司把大廈「閉路電視」影象「直播」,讓其置身辦公室也可留意大廈環境情況,你是否認同?解釋你的答案。(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閉路電視」影象最常見於大廈大堂、商場、升降機及公共交通內等公共空間;「直播」影象很多元化,由產品介紹、教學以至車輛行車情況(車Cam)都有。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試從影象的公開情況、對象、理由、侵犯私隱程度等等多方面作比較。)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閉路電視」的設置是有保安需要,一旦公開,甚至作「直播」,因為拍攝的是公眾地方和大眾,這就涉及公眾私隱權。)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facebook要如何避免「直播自殺」?
facebook最近也面臨內容管理的壓力──仇恨言論、虐待兒童、自殘等貼文一再的出現。
周三(5月3日)facebook創始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宣布將額外僱用3,000人來管理社交平台上的內容。
facebook將僱用3,000人到「社群管理小組」以處理仇恨言論、虐待兒童和自殘的內容在網絡上散播。朱克伯格表示,看到人們通過facebook直播「傷害自己傷害他人」,讓他「感到心痛」。
在自殺和謀殺直播影片在網絡上流傳後,他表示,將會讓舉報問題影片的方法更簡單。
來源:《BBC》中文網 4-5-2017
答題
1.根據資料,facebook為甚麼要額外招聘人手?(3分)
2.就你在題1所述,你認為取消其「直播」功能是否較佳的解決辦法?原因何在?(6分)
3.參考資料及就你對facebook「直播」事件所知,試評論現代科技發展與傳統道德價值之間的關係。(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因為「直播」出現了負面的內容和影響,所以需要大量人手作迅速處理,以免事件重演。
2.如認為取消「直播」功能不是較佳的辦法,可指出大眾不能抹殺「直播」功能的好處,例如:有效宣傳渠道、開拓收入的新途徑,以及提供有用的即時資訊等。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網絡上的新玩意,很多時走在傳統道德價值的前頭,即使出現預料之中的問題,例如facebook「直播」帶出的問題是可預見的,亦會在防範機制未及完善的情況下先推出,引起的道德問題留待事後處理。)
參考資料
網頁
‧修訂閉路電視條列 保障市民私隱
https://www.hk01.com/01觀點/79591/-01觀點-修訂閉路電視條列-保障市民隱
‧中國大量學校公開直播學生課堂引發爭議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70426/in-chinadaydreaming-students-arecaught-on-camera/zh-hant/
書刊
《揭密風暴》──電影「直播風暴」原著小說THE CIRCLE
作者: 戴夫.艾格斯 出版:天下文化
載自2017年5月15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