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人
2017.05.12看內地電視劇,偶爾聽到「走人」這個詞。「走人」是普通話口語詞,表示離開,特指被辭退,例如:不想幹,就捲鋪蓋走人。捲鋪蓋就是炒魷魚。炒魷魚原是粵方言詞,現在也被詞典收錄,在北方地區廣為流通。
一般來說,粵語的行,對應普通話是「走」;粵語的走保留古義(奔走),對應普通話是「跑」。行路即走路,快走即快跑。拿粵語的走和普通話的走相比,有的詞義相同:
詞語 |
粵語 |
普通話 |
走(離開) |
我走喇,拜拜。 |
我走了,再見。 |
走了(委婉詞:死亡) |
佢咁後生就走咗咯! |
他這麼年輕就走了! |
走樣(失去原來的樣子) |
條褲洗完就走樣。 |
這條褲子洗完就走樣。 |
古文字的「走」為會意字,上面像人的兩臂擺動,下面像腳形,組合起來表示「跑」的意思。老派粵語詞「走難、走日本仔、走趯」都含逃跑之意,粵語走趯即奔波。古文字的「奔」也是會意字,上面像人的兩臂擺動,下面像腳形(三止),表示快跑的意思。「奔」與「走」都有「跑」之意,但「奔」強調急速,「奔」也含「逃亡」、「私奔」義是「走」所沒有的。至於「行」字,本是象形字,像四通八達的道路,引申為行走。古代漢語的「行」,相當於現代漢語的「走」;古代的「走」,相當於現代的「跑」。
會意字 「跑」的意思
80年代以來,國家開放,流行文化逐漸普及,有些反映在語匯中,曾經是新詞的「走紅」、「走穴」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說一個新秀,歌影視都很受歡迎,就說「近來他一路走紅」。指演員私自參加本單位以外的演出,以撈取外快,叫做「走穴」(穴,讀xué,穴位的穴)。新詞「走秀」甚麼意思?走台步以展示服裝、飾品等,就叫「走秀」(「臥虎藏龍、功夫走秀」時裝發表會在台北舉行)。「走秀」這個詞已經在華人社區廣泛使用。
有的詞使用地區不多,成為所在地的社區詞:「走春」、「走唱」多用於台灣。農曆新年期間到各處拜年,遊走消閒,說「走春」(我們留在台南過年,大年初一隨俗走春)。「走春」原是傳統新年活動,有探親訪友、遊走街坊的風俗。「走唱」就是沒有固定地點的賣唱(任賢齊走唱大江南北)。走唱源自民間,多指一兩個藝人一拉一唱,後出現專業戲班在城鎮沿街搭台表演。現在,都市酒吧有走唱歌手唱歌表演。
普通話中,以「走」構成三音詞,數量相當突出,多用比喻義:
三音詞 |
釋義與用法 |
走鋼絲 |
比喻在複雜的環境中保持穩定,艱難行進。 |
走過場 |
戲曲術語。今比喻只在形式上做個樣子,敷衍了事。 |
走後門 |
比喻通過內部關係,牟取非分利益。 |
走極端 |
比喻做事偏激。例如:這人做事好(hào)走極端,不留餘地。 |
走江湖 |
奔走各地,靠賣藝等謀生。 |
走捷徑 |
比喻貪圖省事。 |
走老路 |
比喻因循守舊。 |
走馬燈 |
原指觀賞花燈。用於比喻,多含貶義。例如:管治班子走馬燈似的更換,影響民生工作。 |
走內綫 |
指通過內部關係,達到某種目的。 |
走親戚 |
到親戚家看望或小住。 |
走彎路 |
比喻因不得其法而多費了力氣和工夫。 |
走形式 |
不講求實際效果,只在表面上做做樣子。 |
走着瞧 |
一邊走一邊看,多表示等以後再看結果(多含威脅的意思)。例如:咱們走着瞧,早晚有人找你算帳。 |
言語交際中,注意表達流利,還要注意用詞的感情色彩:走馬燈(含貶義)、走着瞧(含威脅義)。褒貶色彩不對,影響交際效果。
知識窗
粵語有個俗語「走投」,表示溜走、離開。「走路」的「路」變讀「佬」音,也表示溜走;粵語「路」原讀陽去聲,變讀為陰上聲,通過變讀聲調,區分詞義,與一般的走路意義不同。所以,變讀後的「走路」(俗作走佬),含逃亡的意思。成語「走投無路」,投指投奔,即無處投奔,無路可走。比喻身處絕境,找不到出路。成語「走投無路」與人的「頭」沒有關係。
答題 考考你
例句: 把個內行當作外行,真是看走眼了。「走眼」甚麼意思?
答案:看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