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點滴化為數據 安全私隱風險大
2017.05.10近年大數據分析炙手可熱,而數據亦無處不在。在人人機不離手的年代,你有沒有想過,網上無形的一舉一動如網上購物、瀏覽網頁,乃至社交媒體的狀態更新都會化為數據,可能被第三者搜集及分析?這些龐大的數據有如雙刃刃,除了可提升生活素質,亦可帶來私隱風險,大眾又應如何平衡使用大數據及保障個人私隱?
今日香港+全球化
主題:生活素質+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全球化在經濟及文化方面有甚麼特徵和發展趨勢?
‧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回應全球化?為甚麼?
大數據分析發展現況
大數據近年成為各界熱議的趨勢,好像某傳媒最近推出一篇有關日本動畫《足球小將》的數據研究,分析片中各主角的入球率以及必殺技的使用率等,雖然並非「大數據」,卻以此名稱包裝,可見「大數據」三字已被廣泛引用!
在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大數據的影響力遠超乎想像,不少科技界巨頭如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臉書創辦人朱克伯格等更指出,大數據或可主導未來科技發展,撼動全球生態!
何謂「大數據」?
人人都談大數據,但大數據是以甚麼形式存在於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大眾最熟悉的莫過於以傳統的研究方法如電話訪問、問卷調查所收集的數據,然而今時今日大家時刻瀏覽網站、電郵、在社交媒體按讚、更新狀態、「打卡」的地理位置、對歌影視的評論等等,就等同提供數據。跨國互聯網公司以及手機應用程式的開發商便利用蒐集得來的龐大數據快速分析使用者的日常行為,並投其所好推介相關產品或服務,這便是為甚麼我們在網上商店瀏覽商品時,它同時列出你可能感興趣的其他產品,因此我們衣、食、住、行的偏好都可一一被「計算」。
推動智慧城市發展
大數據分析並非嶄新概念,但近年隨着雲端運算愈趨普及、分析成本愈來愈低而變得易於執行。其用途甚廣,小至分析各類人士的行為模式,大至經濟數據、教育數據、醫療數據、天氣數據、實時交通數據,都可更有效協助企業及政府作研究、參考、制定決策之用。
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年初公布,將開發全港首個城市大數據整合分析平台,通過智能手機軟件及最新科技收集並分析氣候、空氣、城市形態、醫藥等多媒體數據,冀日後可應用於個人化醫療保健、城市規劃、監管空氣質素等範疇,推動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
香港開放數據不足
不少先進國家的政府都意識到大數據帶來的改變,紛紛開放數據,例如英國政府的公開數據網站data.gov.uk現已公開了近兩萬組數據,供世界各地網民下載分析。香港政府則從二○一五年起,以數碼格式發放免費開放的網上政府資料,方便初創企業開發更多便利市民的應用程式,現時政府亦有在「資料一綫通」開放天氣、環境、人口等不同種類的數據。香港大數據發展方興,「智慧城市」作為本年度《施政報告》的重點發展之一,政府首要工作是開放更多數據,但現時的開放量遠不及英美等地,加上數據分析專才缺乏,發展相對落後。
大數據應用層面
大數據與我們有甚麼關係?在後互聯網時代,一切網絡行蹤無所遁形,例如臉書每天處理的貼文及讚好數量便以億計。大數據除了顛覆傳統數據分析,更協助商界打造全新營銷模式及提升人類生活質素。
1.顛覆傳統數據分析
大數據的應用顛覆了很多傳統數據分析方法,例如去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特朗普的支持度一直在傳統民意調查中落後,不過印度一間初創公司則通過人工智能系統,收集並分析社交媒體上超過二千萬個數據,於大選前一個月已預言他將會擊敗希拉莉。自二○○四年起,有關系統已準確預測美國近三次總統大選的結果,可見大數據力量不容小覷。另一例子為谷歌的圍棋人工智能AlphaGO,擁有學習能力的它吸收了超過三千萬步人類高手的圍棋步數,多次擊敗來自世界各地的棋王,致勝關鍵離不開背後的大數據分析。
2.協助企業營銷
不少企業都會通過擷取大數據,分析消費者個人喜好及生活習慣,從而創造消費需求,好像零售企業沃爾瑪「啤酒加尿片」的促銷策略便是一個經典的成功案例;其通過對消費者購物行為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出美國逢周五晚上,到超市購買尿片的男性顧客,往往會為周末球賽多買幾罐啤酒回家,於是沃爾瑪便打破常規,將啤酒與尿片擺放在同一區域,成功讓兩項產品的銷售量提升三成。此外,不少品牌會在推出新產品前在社交媒體上先「試水溫」,通過讚好數目及點閱率預測銷量;購物網站向用戶推薦商品前,亦會追蹤用戶購買、瀏覽歷史,並分析購買資料,優化消費者購物體驗。
3.提升人類生活質素
科技界形容大數據猶如「取之不盡的石油」,它除了可創造商機,更可廣泛應用於交通、天氣、金融、城市規劃、打擊罪案、解決社會問題等不同範疇,例如從購買的物件分析,可推測其個人狀況(如辨識罪犯、是否懷孕);有企業利用大數據製造汽車,或助用戶簡化旅遊規劃、計算最佳受孕時機,甚至尋找另一半!這無疑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質素。
4.避免疾病擴散
醫療方面,大數據可有效防止傳染病擴散。日本一所製藥廠利用社交網站推特收集大數據,在短時間內通過數萬條推文統計出目前正在發燒及喉嚨痛的患者數量,找出可能感冒的人,並結合氣溫和濕度的變化,準確預測將來感冒的流行情況,同時為用戶製作「易感冒月曆」;這樣,大眾便可知悉哪個地區流感較為嚴重,提前做好預防措施。
5.優化教與學
大數據的出現亦成為老師們的「恩物」,當學生使用網絡學習時,老師通過收集及分析學生上課、提交功課、考試、分數分布等數據,便可了解學生對哪些課題掌握不足、考試最常犯哪些錯誤等,再針對性改善教學材料,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優化學生學習情況。而老師在課堂中的教授方式、課程規畫等數據,亦可作改善學生學習成效的參考。
大數據帶來的影響
我們每個人都有份提供大數據,但這些資料的擁有權誰屬?是否誰收集數據,誰就有權分析數據?社交媒體、商業機構、政府收集巨量資料,分析市民網絡行為時,會否構成侵犯私隱?當這些資料的擁有權一旦被第三方壟斷而沒有對外公開,市民又會否被監控,儼然活在歐威爾筆下《一九八四》中「老大哥正看着你」的世界?
侵犯個人私隱
如今坊間收集大數據的方法愈來愈多,但擁有龐大數據的互聯網公司是否侵犯私隱?其又應否向第三方分享資料?一直備受爭議,例如許多手機應用程式都以免費使用作招徠收集用戶資料,又如使用沒經加密的Wi-Fi熱點上網,使用者所發送的照片及訊息內容更有機會被第三方獲取,泄露個人私隱。
被政府監控隱憂
近年更多人關注的是,政府機構會否向網絡公司索取用戶資料,利用「大數據」監控市民。以二○一三年轟動全球的「斯諾登事件」為例,當時前美國中情局員工斯諾登揭露美國情報機關以打擊恐怖分子為由,大範圍收集並監控網絡及電話用戶訊息,用戶遍布全球的谷歌、臉書、蘋果、Youtube、雅虎、微軟等科技公司均有參與監聽,事件引起大眾對數據安全的思考。
內地有政府部門於二○一四年提出利用大數據為市民的信用作評分,根據市民的日常言行如信用卡還款記錄、繳費、買賣房屋、網購、理財等數據進行評分,個人信用評分高低將決定其待遇;方案一出隨即引來極大反響,質疑當局是要利用大數據進一步監管大眾網絡行為,有網民憂心日後若在網上發表反政府言論或遭秋後算帳。
現有法例監管不足
在資訊開放的年代,個人資料是否無密可保?香港《截取通訊及監察條例》規管及監察警方、廉署等政府執法機關截取市民通訊內容,但條例只涵蓋電話、郵政服務及電訊系統等正在傳送的資料,並不包括現時普遍使用的電郵及網絡即時通訊軟件中已傳送的資料,換言之,執法機關仍可繞過法例撿取有關的通訊內容,而有關的版權法和個人私隱法例亦沒有保障用戶數據可否被分析。
總結:
大數據分析發展有利有弊,我們每人每日輸出大量個人訊息,對數據用途及背後的授權工作往往不得而知,其引申的私隱問題及監控隱憂不容忽視。如何保障個人私隱及數據不被濫用,必須依靠法例去制衡大數據的收集和使用,才可安全穩妥發展「智慧城市」!
相關概念:數碼足迹(Digital Footprint)
互聯網無遠弗屆,大眾在網上的一舉一動皆會被數位化的方式記錄及分析,包括任何行為及發表的影、音、圖、文等,都在互聯網留下數碼足迹(digital footprint),我們在社交媒體上按讚、留言、分享、更新狀態、搜尋、訂閱、購物等都反映了自身需求,商業機構、企業及政府可通過分析有關的數碼足迹,發掘消費者的偏好,進而擬定相應銷售策略及決策。
相關辭彙
‧大數據 Big Data
‧數據挖掘 Data Mining
‧社交媒體 Social Media
‧雲端 Cloud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網絡安全 Internet Security
‧企業營銷 Enterprise Marketing
‧社交智能 Social Intelligence
Mind Map:大數據興起的利與弊
相關新聞事件簿(大數據應用例子)
2012年
《紐約時報》報道,美國有超市藉分析客戶的購物記錄,鎖定可能懷孕的顧客,曾有一名少女購買了維他命、營養片、潤膚膏等物品,因此被推斷有八成七機會率懷孕,結果這間超市比少女的父親更早知悉她懷孕。
2013年
美國高級百貨公司Nordstrom為掌握顧客購物模式以優化服務,通過監控消費者手機和視頻信號,收集包括其性別、光顧頻率、在貨架間停留時間等數據,以了解消費者購物行為和情緒。
日本有企業為了避免由於疲勞駕駛導致的人為意外,嘗試通過收集並分析行駛訊息及圖像數據,將危險駕駛的徵兆製成圖形使用,防止駕駛者疲勞駕駛,提高汽車安全意識。
2014年
美國網絡影片串流公司Netflix利用大數據分析並挖掘用戶觀看視頻的需求,統計了幾千萬次用戶體驗、幾百萬條用戶評論以及搜索記錄,在製作旗下劇集《紙牌屋》時加入受用戶歡迎的導演及演員組合,結果讓劇集取得空前成功。
2015年
福特汽車宣布成立大數據部門,進行包括疏散城市交通、車輛共享、無人自動停車、建構即時停車資訊等實驗計畫,賣車之餘同時完善用戶駕駛體驗。
2017年
內地有研究人員研製出可快速診斷病人癌細胞的人工智能子宮頸癌診斷機械人,背後利用了積累超過十年的數百萬份子宮頸癌篩查大數據,目前更已獲臨牀認證許可。
城市大學與電話過濾程式公司合作,利用大數據及警方提供的電話號碼認證,研發新防騙手機應用程式,提醒用家疑似行騙來電,並已完成試驗,預計一兩年內可供市民下載。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圖表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英國諮詢公司We Are Social與全球著名社交媒體平台合作,對二百三十八個國家展開社交與數字化趨勢分析。
答題
1.描述圖表資料反映了甚麼發展趨勢。(4分)
2.就題1所述,你認為導致這個趨勢出現的原因是甚麼?(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社交媒體用戶數量增長最多的是中國,反映其社交網絡活躍用戶愈來愈多,或可推動中國開放自由;
‧增幅最大的是古巴,增長幅度為368%,數字增長證明了社交網絡及大數據正以驚人速度改變着當地人的生活。
2.
‧智能手機及互聯網普及,移動通訊技術逐漸取代個人電腦,帶動社交媒體發展;
‧社交平台發展蓬勃,即時通訊軟件「微信」及個人化網誌「微博」在內地的使用率日益增長;
‧內地電子支付系統普及,促使更多用戶使用社交平台進行手機購物和支付。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我們希望促成更多民間創新與發現,因此史上首次釋出大量美國資料,開放予人們輕鬆取用,優秀企業家也已開發出眾多用途。
‧網民:在這個私隱不獲重視的大數據年代,個人資料隨處可以收集,好像我們這些「網中人」,每天都使用社交媒體,一舉一動都在網絡公司監視之下,難免擔心身分安全受威脅。
‧網絡安全公司負責人:每個人的個人資料和行為,就是互聯網上的一種貨幣,當有公司讓用戶換取免費服務時,其實在社交媒體的用戶協議說明中,該照片的版權屬於社交媒體,而不屬於該用戶。
‧免費報章《am730》創辦人施永青:現時世界上的互聯網機構都在循不同的途徑搜集數據,希望掌握人類的行為模式。不但商業機構這樣做,政府機構也在這樣做。不但專權的政府這樣做,連標榜民主自由的政府也在這樣做。
‧立法會議員(資訊科技界)莫乃光:將來在網上的一言一行,可能都會被分析,成為我們的信用評分,令很多人會先考慮清楚(才發言),這種做法一定會在一些國家構成白色恐怖的效果。
‧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社會自由是香港的一大競爭力來源,因為這令香港企業家文化變得突出、令香港經濟更靈活,政府的大數據應用,卻有機會削弱社會自由,衍生潛在文化與經濟代價。
資料來源:綜合報道
答題
1.大數據的應用如何提升我們的生活質素?試舉例說明。(6分)
2.參考資料中不同持分者觀點,從私隱和安全角度指出大數據的爭議所在。(6分)
3.有人認為「大數據的收集和應用是利多於弊」,你在多大程度同意以上說法?試從多角度闡釋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同學可循多方面作答,如:
‧保安(集中警力於大數據推斷的潛在犯罪熱點,可改善社區保安);
‧醫療(可預測並分析疫情,保障市民健康,節約醫療成本);
‧交通(利用位置實時數據,市民只需利用應用程式就可知道下一輛巴士的到站時間及路面狀況,省時省力)。
2.
‧大數據滲透生活,大眾衣食住行皆被記錄與監控,犧牲自由及私隱;
‧數據在收集過程若被黑客或不懷好意的第三方索取,容易構成侵犯私隱問題,損害權益;
‧政府以反恐及打擊罪案為由,要求授權取得公眾數據作維穩之用,市民或成為被監控對象。
3.同學可自由發揮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利:
‧經濟:有助商家推斷消費者喜好,創造商機,有利業務發展;
‧旅遊:利用大數據了解景點狀況,為旅客提供更智能化的行程規劃,提升競爭力;
‧科技:推動「智慧城市」發展,提升市民生活質素;
‧軍事:協助反恐。
弊:
‧個人消費行為、偏好、習慣被掌握,企業可精準預測和控制消費者的需求及行為;
‧掌握龐大數據的網絡公司可任意操控數據,作出誤導市民決策;
‧隨着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興起,人類工作或將逐漸遭到取代;
‧大數據趨勢令非主流聲音和多元價值被消滅。
參考資料
網頁
‧We Are Social:《互聯網趨勢報告》
https://wearesocial.com/uk/blog/2017/02/digital-southeast-asia-2017
‧黃錦輝 :「大數據」分析莫忽略統計學傳統技術(載於07/04/2017《星島日報》每日雜誌)
http://app3.rthk.hk/mediadigest/content.php?aid=2105
載自2017年5月10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