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國際分工叫停 全球生產鏈運作難

2017.05.08
17235 17235

全球化這個課題成為大家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向。過去,全球化進程如火如荼,地球幾乎「變平」了;現在,全球化褪色了,特別在經濟全球化方面明顯體現出來。從前發達國家把製造業「外判」到其他地方,如今大趨勢是回流到本土製造,此舉對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帶來的衝擊不可輕視。

全球化+現代中國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中國的改革開放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全球化為各國帶來利益抑或只是有利於已發展國家或者是國際性資金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
‧全球化在經濟及文化方面有甚麼特徵和發展趨勢?
‧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回應全球化?為甚麼?
‧人民如何理解生活水平和模式的轉變?
‧中央人民政府怎樣回應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









世界工廠 角色動搖

中國有「世界工廠」的稱謂,更成為經濟全球化現象的代名詞,但今天,世界變,「世界工廠」角色動搖,意味着經濟全球化逐漸褪色。

發展中國家 成本低廉

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經濟復甦,西方國家的發展更是一日千里。在獲得「最大利潤化」的驅使下,發達國家強大的跨國企業就把生產工序分割出來,「外判」到其他地方──通常是發展中國家,由她們負責需要密集勞動力的生產部分!

因此,天然資源多、勞動人口多,加上人工成本便宜的中國,就成為各大跨國企業「外判」地首選,於是在過去二、三十年間,愈來愈多外資在內地設廠,中國成為世上最大製造業國家。

跨國企業 紛紛回流


可是近年情況出現逆轉,由「世界工廠」回到「國內製造」,即「日本製造」或「美國製造」等的本地化生產。舉例:蘋果智能手機代工廠富士康,一直將生產基地設在內地,但今年一月宣布,擬投資七十億美元在美國設廠;日本知名企業松下(Panasonic)和大金(Daikin),早前亦決定將製造基地遷返日本,其中松下更全面結束在中國的電視機生產業務。

催生本地生產 四大因素

同學或會問,是甚麼因素導致以上的轉變?當然,催化出「經濟全球化」的成本因素有變一定上榜,除此,還有哪些方面的變化影響呢?

1.成本因素

中國靠「世界工廠」之名崛起,躋身世界最大經濟體,老百姓生活漸漸改善,而工資亦逐步上漲。當低廉勞動力不再,成本增加自然令不少外資卻步離場。根據著名市場策略研究機構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平均時薪於二○○五年至二○一六年間升了三倍,至三點六美元,約等於二十八港元,而本港在五月一日實施的最新最低工資水平在三十四點五港元,同學可以作個比較參考。

2.經濟因素

歐美、日本等國家讓製造業回流,很大原因是為了重振本土經濟。二○○八年金融海嘯,雷曼兄弟事件重創美國經濟,接着的歐債危機,令歐洲四國(希臘、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慘變「歐豬」四國;讓大企業回流,在本地投資設廠生產,增加本地就業率,同時可以「谷大」GDP。

3.政治因素

近年民粹主義被高舉,也令經濟全球化褪色。西方國家反移民、反歐盟、對「中國威脅論」存忌、傾向保護主義⋯⋯這種意識形態的表現,美國總統特朗普可說是代表人物。他重燃美國人的大美國夢,憑此獲得選票,並在就職演說上強調:「用美國貨、聘美國人、美國優先」;上任後,他即會見一些美國企業家,最近更宣布大幅削減企業稅,目的就是要吸引製造業回流美國。

4.質量因素

低成本的生產對企業來說固然重要,但品質亦不容忽視。日本的產品向來有「品質保證」,不過自從改在東南亞設廠,及大量「中國製造」之後,日本品牌的口碑不再獲得一致好評;日本企業漸漸意識到以高質素的產品獲取顧客信心,比起降低成本更為重要,於是紛紛回流本土,以嚴謹製造的企業傳統生產,希望重奪市場信心。

中國製造起變化

當各國企業將生產工序回流本土,外判地必然受到衝擊,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就首當其衝。同學除了可從一些專題報道,了解個別城市的廠商業務今非昔比外,亦可以從科學化數據看到其變化,例如: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PMI),兩個版本(由官方發布及財新發布)都反映了中國的製造業狀況(見下圖),相對以往,近年趨勢明顯走低。





小結:

外資把生產製造回流本土,中國若無對策就只會坐以待斃,當經濟增長日益放緩,就業率下滑,影響可大了!世界變,中國也要變,內地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就是針對製造業發展的戰略計畫,目標是在二○二五年前,在十個領域打造國家龍頭企業,包括機械人、醫療技術和新能源汽車等等,由從前的製造業大國晉升為製造業強國。

明顯地,中國希望由外資的代工生產地褪變,不再靠接別人的訂單生存,而是生產本國企業的產品,避免受到外國召喚製造業回流的影響。不過,同學細心想一想,中國此舉,其實也像其他國家所作的一樣──在地化生產。看來,將生產工序外判這個經濟全球化特色,的確漸漸減褪!



相關概念:國際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國際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國或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

由於現代社會的通訊和運輸成本已大幅下降,跨國企業可將不同地區的生產優勢納入分工鏈上,以降低成本,增加產品的競爭力。理論上,國際分工可達到互利互惠的目的,因為各國擁有不同的資源優勢、技術水平,國與國之間存在着成本上的「比較優勢」,彼此均有機會發展出自己具優勢的產業,然後通過在世界市場交換,取得經濟利益。

但實際上,由於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發展中國家的分工優勢大多集中在自然資源和低廉勞動力方面,發達國家則利用自己在科技研發及資金方面的優勢,把發展中國家的資源以低價納入其生產綫上,形成一種不公平的國際分工,及被視為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剝削。

相關辭彙

‧反全球化 Anti-globalization
‧全球生產鏈 Production chain
‧國家利益 National interest
‧經濟增長 Economic growth
‧跨國企業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跨境合作 Cross-border collaboration
‧勞動力 Labour

資料庫:經濟全球化的循環

經濟全球化漸漸褪色是不是叫人不安的事件?其實這只不過是一個循環,只要借古鑑今,順勢應變,相信每個地球人都能安然過渡!



Mind Map:當經濟不再全球化⋯⋯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全球化褪色


華爾街日報報道,全球貿易成長相較於整體經濟產值成長已幾近停滯,金融機構跨境貸款與國際資本流動大幅萎縮,美國與西歐對移民的敵意日增,民粹主張、反全球化浪潮也興起。

全球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執行長芬克在二月時公開表示「全球化的浪潮正在退去」,企業會擬定新營運策略⋯⋯在德國走德國路綫,在日本採用日式風格,在墨西哥採取墨式風格。

在1990到2000年代建立全球供應鏈的跨國企業,已慢慢在改變做法,加強在地化生產、減少進口組裝用的零組件,世界銀行指出,全球供應鏈在2011年左右起已停止成長。

資料來源:聯合財經網

答題

1.
根據資料中的「在德國走德國路綫,在日本採用日式風格,在墨西哥採取墨式風格」,你認為指的是甚麼?企業為何要這樣做?(6分)

2.就你所知,跨國企業以在地化作全新包裝能否通行?你認為有哪個因素是全球化的剋星?(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在德國走德國路綫,在日本採用日式風格,在墨西哥採取墨式風格」指的是跨國企業的業務全球化發展時採用的營運方法,就是尊重並融入當地的文化和處事方式。這個做法可減低外來者(甚至是入侵者)的色彩,讓當地人容易接受,有助生意經營。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互動,拿揑得宜有助業務亨通,然而阻力若是因由民粹主義產生,即使用在地化的經營模式亦不容易叫人接受,因為若涉及家國民族和情緒,是難以動搖的。)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諾獎得主:機械人摧毀就業遠多過全球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周訪美見特朗普,特朗普一直指控全球化摧毁美國就業,要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國找數。

但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Angus Deaton就對英國《金融時報》話,機器人對美國就業的威脅,遠大於全球化。他警告,機器人和自動化的增長,可能會消滅全球各地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

美國白宮周二宣布的研究報告指出,機器人和人工智能(AI)技術有可能提高生產力,但增加財富分配的不平等,並會消滅數百萬的就業機會。經濟專家認為,機械人世界到來,意味着只有少數企業會主導市場。因為機械人出現而令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不能轉化為真實工人的工資增長,那麼機器人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收益僅僅使少數人受益,而不會產生工人和消費者廣泛共享的繁榮,這樣會減少競爭,加大貧富差距。

世界經濟論壇(WEF)在今年年初預測將出現「第四次工業革命」,因為自動化和機器人改變了全球經濟和我們的工作方式。世界經濟論壇預計,到2020年將有500萬個就業機會被消滅。

資料來源:《巴士的報》4-4-2017

答題

1.
參考資料及據你了解,為甚麼有說中國是全球化的受益者?(6分)

2.「要中國找數」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希望打救國內就業有何關係?你認為其策略多大程度見效?(8分)

3.假如工業/製造業從全球各地回流美國,試評論對美國本土及全球有何影響。(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中國有世界工廠之稱,因為大部分企業都把商品製造工序「外判」予中國,令中國的經濟生產因此大大被提升。

2.特朗普希望國內的製造業從外判到中國或其他地方回流到美國本土,從而協助本地工人就業,但此策略很大程度未能見效,因為美國引入高科技到製造業中,利用人工智能/機械人代替工人作業,就業率只會愈來愈差。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先考慮對美國的好處,再想想對其他地方的影響,然後說出為何有機會出現「第四次工業革命」,其對美國以至全球的改變。)

參考資料

網頁


‧《科學月刊》如何應對AI帶來的挑戰?解讀白宮人工智慧白皮書
http://pansci.asia/archives/111064

‧文化全球化
http://www.liberalstudies.hk/blog/ls_blog.php?id=2850

書刊

《棉花帝國: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
作者:斯溫.貝克特 出版:天下文化

載自2017年5月8日《S-file通識大全》

文︰許少媚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