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競技應否加入學界體育項目?
2017.04.25題目
有人建議將電子競技加入學界體育項目,你認同嗎?
資料一
《預算案》提出創新和科技可驅動香港「再工業化」,發展高端製造業,政府會成立一個創新、科技發展與「再工業化」委員會,統籌本港創科發展及「再工業化」的進程。另首度提及要探討近年在多個鄰近地區發展蓬勃的電子競技(e-sports)。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因應電子競技(e-sports)近年在本港及海外多個城市發展迅速,甚至成為一個國際性體育比賽項目,認為電子競技是一個具經濟發展潛力的新領域,有助推動本地遊戲市場和創科的發展,例如應用虛擬實景技術,政府會邀請數碼港探討有關最新科技及產品發展,研究進一步在本港進行推廣。
摘自2017年2月23日《頭條日報》P10
資料二
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摘自《尚書.旅獒》
意思:
「玩人」,就是不尊重他人的人格,隨意狎侮與戲弄他人。「玩物」,就是沉溺於所喜好的事物之中,乃至於不能自拔。
資料三
遊戲打到最後一關,總會遇上終極「Boss」,過程中最大挑戰及樂趣正是打倒他。曾是打機狂的九十後鍾培生(Derek),最終沒有選擇「爆機」,反而讓自己當上遊戲的Boss,一手創立HKEsports推動本地電子競技運動,由培訓職業選手到舉辦大型賽事,一步一步走來,建構他理想中的電競王國。
在Derek眼中,電競不同於打機,而是近乎足球、籃球等運動,團隊在同級裝備下通過網絡平台公平競技,不受其他因素影響,選手們在這個層面完全是本能反應、腦力思維以及團隊精神的較量,理應如其他傳統職業或運動員般得到認同及尊重,他同時指出目前電競職業聯賽已發展得頗具規模,「全球分為五大賽區,團隊須由分區賽一路爭勝躋身十六強、八強,最後殺入總決賽爭取世界冠軍寶座。」
摘自2016年11月6日《星島日報》P09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電子競技是甚麼?
‧ 電子競技適合學生用作比賽嗎?
‧ 學生過度沉迷於電子競技有何影響?
‧ 電子競技與傳統體育項目有甚麼異同?
論點參考
陳耀霖(專欄作家)
曾經被視為「不務正業」,如今卻已成為亞運會比賽項目,電子競技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張萬偉(有機耕種公司行政總裁)
與其花幾千一萬去打機,何不做個遊戲去賺人家的錢?
蔡梓毅(於電子競技學院上課的中五生)
原來打機可以當飯食,好像幾幸福幾開心,因為可以將鍾意的事變為工作。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同電子競技可以成為學界體育項目。首先,電子競技已經是世界大勢,而且是一個很重要的經濟產業。不少地方已經開始舉辦大型和世界級電子競技比賽,甚至連亞運都已將電子競技納入比賽項目,如果香港學界將電子競技加入為比賽項目,也算是趕上世界的潮流。其次,學界正名電子競技也有助此項目在香港推廣及發展,對香港的電子和科技發展有正面影響。
乙同學
我不認同將電子競技納入學界體育項目。首先,將之納入學界,有可能會鼓吹學生以電子競技之名沉迷於遊戲之中,玩物喪志,荒廢學業。其次,雖然電子競技已是世界潮流,但科技日新月異,今天成為大勢的,明天可能已經過時,學界項目有機會間接令學生將電子競技成為人生志業,假若十年後電子競技熱潮不再,學生當日的志業將成空談,變相浪費時間,為他們長遠的人生規劃帶來無法估算的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