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事實核查 有記錄有真相

2017.04.10
17133 17133

香港特首選舉已於3月26日舉行完畢,但之前的數場候選人辯論,相信同學還有印象吧!有媒體對三位候選人的言論進行即時「事實核查」(Fact Check),弄清他們「邊句真、邊句假」,讓公眾判斷孰為可靠。對港人來說具新鮮感的「事實核查」,其實早在美國出現,並於去年的總統大選發揮得淋漓盡致,不過讓「吹水王」或撒謊者現形能否左右選情呢?大家來核查一下就清楚了。

全球化+今日香港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全球化在經濟及文化方面有甚麼特徵和發展趨勢?
‧全球化使文化和價值觀趨向單一抑或多元?帶來相互排拒還是融和、演進?
‧全球化在不同國家之間或在一個國家內所產生的影響是相同抑或相異?
‧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誰是誰非 客觀驗證

事實核查(Fact Check)的精神核心──客觀查證,辨別真偽。這可謂自古已有,而且用途廣泛,警察及司法人員不是天天都在做這些工作嗎?用在資訊傳播,成為傳媒的「守門人」(Gatekeeper)功能,近年還用於監察政客。

去年美國的總統大選,事實核查的需要變得更殷切。前國務卿希拉莉對着有狂人之稱的特朗普,後者一向予人不按理出牌和「吹水王」亂噏一通的印象;競選過程中,翻舊帳、互相攻擊之事特別多,兩人對對方的指控又言之鑿鑿,選民都想知道誰是誰非。

投放資源 查證真偽

電視台或網絡媒體如CNN、美聯社等都投放大量資源加入核查行列,各界把事實核查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無論以人手或電腦程式,均能快捷地對候選人的言論作出回應:

‧資料有沒有錯誤?
‧有沒有前言不對後語?
‧有沒有今天的我打倒昨日的我?
‧有沒有誇大其辭?
‧有沒有掩飾其過?
‧有沒有誤導成分?⋯⋯

總之,就是要讓候選人在公眾面前「現形」,讓大眾通過這些核查得來的資訊,判斷該候選人是否可靠和值得支持。

舉例,兩位候選人出席首場電視辯論即針鋒相對,特朗普指希拉莉「成年至今都在打擊伊斯蘭國」,而美聯社的實時事實核查顯示:希拉莉十八歲成年時為一九六五年,伊斯蘭國則是在二○一三年成立,當時希拉莉已離任國務卿。公眾看到這樣的訊息,相信都有能力分析言論的真假,對兩位的觀感和信任自有判斷。

特首選舉 媒體引用

事實核查在美國大選期間廣泛被引用,而香港媒體於上月舉行的特首選舉亦有樣學樣。其中一次比較為人注意的是候選人曾俊華、林鄭月娥、胡國興出席由七家電子傳媒舉辦的行政長官選舉論壇,有傳媒機構(端傳媒)與立法會議員楊岳橋、時事評論員和其他專家合作,對三位候選人所言進行即時事實核查。

虛假言論 無礙選情

在一些選舉論壇上,事實核查可以弄清哪位候選人比較誠實可靠,影響他們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理論上對於有民主普選社會比較有影響力,因為一般選民都是從這些場合去了解各個候選人,從而決定投票給誰。本港的特首選舉不是普選,影響有限,然而這是不是說在民主選舉的制度下(例如美國),事實核查就成為了左右選情的重要關鍵?

事實難勝謊言?

根據美國的事實核查結果作出的統計,總統候選人希拉莉有三成二的說話是基於事實,而特朗普只有百分之五,即是他有一大半的言論陳述是虛假、誇大不實和充滿「吹水」成分。

事實核查讓特朗普現形,但現實是特朗普贏得總統寶座。有研究發現,事實核查對選情影響有限,甚至是沒有影響!研究是以去年美國總統選舉為背景,由麻省理工學院(MIT)帶領,聯同澳洲西澳大學和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一起進行,被訪者會先接觸特朗普的一些言論,然後才被告知有關言論是真確或是不真確。

研究結果發現,支持特朗普的被訪者即使知道特朗普所說的不真確,依然會繼續支持;同時,反對特朗普的被訪者即使知道特朗普說了真話,都會繼續反對。簡單來說,即不管候選人的言論真確與否,亦不會影響選民對其支持者的觀感,難以動搖選民的投票意向。

「後真相」時代作怪?

想多了解上述的研究,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查閱刊登在學術期刊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的內容,慢慢仔細咀嚼;至於想知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近期熱衷投放資源發展的即時事實核查有沒有效用,研究結果就明顯潑出一盆冷水。

歷史亦證明了,特朗普雖然在事實核查中「不及格」,公眾亦知道他常作不真確的陳述,但他還是贏了,這是因為「後真相」(Post-truth)入侵了政治,進入了「後真相」時代!

(*編按,想了解更多「後真相」議題,請翻閱2016年12月5日出版的《通識大全》,或到星島教育網http://stedu.stheadline.com/sec/,搜尋「後真相」相關篇章。)

小結:

美國在選舉年大玩事實核查,香港也倣效引入,仍是起步階段,但已有研究數據證實事實核查未必有用。同學們,你認為香港的情況跟美國有否不同?政客是否說真話是否不再重要?你會支持香港須搞好事實核查的系統嗎?請思考:

~可以怎樣利用?用在甚麼事、甚麼人身上?
~讓人手(專業、具公信力的人及機構)操作?還是利用人工智能科技作核查比較好?



相關概念:後真相世界(Post-truth World)

「Post-truth」(後真相) 一詞被《牛津字典》封為2016年度的風雲詞彙;我們現在的世代被「後真相」入侵,甚至主宰,所以又被形容為活在後真相世界(Post-truth World)。
我們的生活為何被形容為充斥着「後真相」?因為現在人們多以個人情感、信念及主觀看事物,覺得只要自己感覺真確,就比客觀事實更具影響力。這亦解釋到為甚麼學者對Fact Check的研究發現,即使支持者發現特朗普言論失實,亦不會改變他們的投票意向,因為相信既有的主觀感覺──覺得特朗普是好的領袖。



相關辭彙

‧核心價值 Core values
‧核實 (確認,證實) Verification
‧尊重證據 Respect for evidence
‧影響評估 Impact assessment
‧數據搜集 Data collection
‧證據 Evidence
‧媒體 (1) Media; (2) Mass media
‧民意 (輿論) Public opinion

資料庫:事實核查 Fact Check

通過香港的特首選舉,大家對事實核查有初步的認識,但原來在美國,Fact Check已經發展得頗成熟,據統計,美國目前有大大小小約一百個Fact Check網站。

不僅在選舉論壇有Fact Check,平時看時事新聞都有得查真相!Google News最近推出Fact Check標籤──當你看一宗新聞消息,該版面同時會有相關議題的Fact Check文章(經過審核),方便讀者找出真確資訊。

另外,由於美國總統特朗普經常利用自己的推特帳號(Twitter)發表不太真確、有誤導成分或誇張的言論,《華盛頓郵報》為此特別開發「Real Donald Context」的擴充功能,只要安裝了這個工具,以後閱讀特朗普的貼文就可以即時知道內容是否真確。



Mind Map:事實核查出現的原因及效果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圖表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答題

1.
根據圖表資料, 傳統傳播過程中, 有否進行事實核查(Fact Check)?試提出理據。(4分)

2.就你所知,事實核查會在甚麼時候出現?跟傳統傳播有何不同?原因何在?(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有。由傳媒機構,例如記者和編輯負責,在接收或採訪後進行資料核查,然後才發布給公眾。

2.許多時是在發布消息予公眾後,才有事實核查。因為現時科技發達,利用互聯網傳播普遍和快速,消息源頭可以直接將資訊送給公眾,繞過記者和編輯,所以公眾或記者只能在報道後再作出核查。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圖片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答題

1.
Keith Olbermann的提議跟現時傳媒普遍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認為其提議有何好處?(6分)

2.參考資料提議的事實核查(Fact Check)方法,你認為對現代社會追求民主自由會有何影響?解釋你的答案。(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現時的事實核查,不管回應多迅速,也不會延遲或停頓直播;而提議的好處之一是可減少先入為主的影響,即時陳列事實可使受眾消化和分析報道。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民主自由社會中,人們把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奉為至高,若是把直播刻意延遲和暫停,再加入另一些內容,或會有干預言論自由之嫌)

參考資料

網頁


‧這是美國大選辯論最壞的時代,這是事實核查新聞最好的時代?
https://kknews.cc/zh-hk/other/xkapy9.html

‧三候選人首度同台較量,特首選舉論壇Fact Check一覽
https://hk.news.yahoo.com/即時fact-check-特首選舉三名候選人首度同場辯論-121000453.html

‧西方媒體事實核查新聞的特點與趨勢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7-02/13/c_136052672.htm

載自2017年4月10日《S-file通識大全》

文:許少媚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