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普查數字 聯繫生活
2017.04.05近年社會經常提到人口老化、跨境婚姻、貧富懸殊等社會現象有上升的趨勢,然而,這些現象的背後是否有數據去支持?人口普查正提供了最科學有力的證據。政府統計處早前公布最新的中期人口普查數據,當中整體人口再創新高、各年齡層的女性未婚率上升,都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
到底人口普查得出的數字與我們的生活有何關係?值得深入探討。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
主題:生活素質+中國的改革開放+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人民如何理解生活水平和模式的轉變?
‧中央人民政府怎樣回應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
‧全球化在不同國家之間或在一個國家內所產生的影響是相同抑或相異?
人口統計 社會特徵
政府統計處早前公布二○一六年中期人口統計結果,多項數字包括人口、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收入、房屋類型等,成為傳媒和社會討論的議題。本港自一九六一年起,每十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並在兩次人口普查之間進行一次中期人口統計。統計處表示,人口普查和中期人口統計旨在搜集本港的人口和社會、經濟特徵,以及按地區分布的最新基準資料;有關資料對政府在規劃和制訂政策,以及私營機構和學者在商業及研究方面,均十分重要。
今次的中期人口統計是隨機選出全港約十分之一的住址,訪問了約三十萬個屋宇單位,而與全面人口普查的最大分別,中期人口統計不會進行全面人口點算,只會搜集人口的詳細特徵資料,並根據適當的統計理論,從樣本結果推算全港人口數目及特徵。
老化與獨身 日趨普遍
從統計數字發現,整體人口再創新高,達到七百三十四萬人,而人口年齡中位數由○六年的三十九點六歲,上升至一六年的四十三點四歲,反映本港人口持續老化,步伐於近年開始加快,主要原因是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陸續踏入老年。
社會近年經常討論「女多男少」,據統計處表示,十年前,每一千名女性有九百六十一名男性,現時則每一千名女性只有九百二十五名男性;不同年齡層的女性從未結婚率都上升,當中三十至三十四歲女性未婚更超過三成七。而隨着人口老化和獨身趨勢更為普遍,一人住戶的比例由○六年的一成七,上升至一六年的一成八。由於生育率偏低,只由夫婦組成的二人住戶比例,亦由○六年的一成四,上升至一六年的一成半。
置業困難 租金倍升
住屋一直是香港人關心的議題,特別是年輕一代自覺「上車」(首次自置物業)愈見困難,就連租住房屋亦不容易,有關的看法並非空穴來風。統計數字顯示,雖然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二萬五千元,較十年前上升了四成半,但租住私人住宅單位的住戶,其月租中位數為一萬元,較十年前增加近一倍,而租金相對收入比率的中位數為三成一,高於十年前的兩成半。
參考數據 制訂政策方向
本港每十年進行一次全面大型人口普查,每五年進行中期人口統計,收集得來的數據和結果對香港的發展非常重要。數據除了反映香港的人口結構及社會、經濟特徵在近年來的變化外,亦是不同的政府決策局及部門規劃未來的重要參考,尤其在制訂教育、房屋、交通、醫療和社會服務等政策。
教育問題:檢討高等教育政策
以教育政策為例,人口普查中問及市民的就學情況、教育程度、修讀科目、上課地點等問題,有關數據可以讓政府和社會大致了解香港人口的教育程度和狀況。在調查中可以看到,曾修讀學位課程的相應比例,由○六年的一成半,上升至一六年的兩成二,數字反映本港人口的教育程度普遍有所提高,但對比鄰近的台灣、日本、南韓等地,比例仍算偏低,所以政府須要不時檢討現行的高等教育政策,提升競爭力。
老化問題:展開人口政策諮詢
以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於一五年發表的《人口政策──策略與措施》報告為例,委員會參考統計處的數字,了解及預測本港未來將會出現倒形人口金字塔,同時人口老化會減低勞動人口參與率,並會令醫療和長者福利服務開支上升。為了面對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委員會發表人口政策諮詢文件,並展開了為期四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
房屋問題:訂下十年建屋目標
在房屋政策方面,政府以增建四十八萬個單位為未來十年的建屋目標,包括二十九萬個公屋及資助出售單位,並致力維持私人物業市場穩定發展,以滿足市民的住屋需要;同時,通過「天倫樂優先配屋計畫」,鼓勵年輕夫婦與年長父母一同或就近居住,促進家庭成員間互相照顧,包括讓家中長者協助照顧年幼下一代。
其他:市場評估 學術研究
人口普查所得的數據,能令政府在推出各項政策前,起到參考的作用,使資源分配更恰當,同時增加政策的聚焦性。有關的數據亦有利政府未來的城市規劃,安排更合適的社區設施、改善交通配套。
此外,人口普查及中期人口統計收集得來的資料,有助公營及私人機構評估市場情況和制訂相應的投資計畫,例如人口多寡、結構和地區分布,用作評估顧客來源、對產品及市場的需求與消費力。在學術界方面,當學者和研究人員進行各項社會和經濟研究時,會廣泛採用人口統計所得的資料,讓他們可根據社會最新的發展趨勢,提出具針對性的建議。
鄰近地區 人口普查狀況
人口普查的數據不論是對政府、公私營機構,抑或學界都極具參考作用,因此世界各地不同國家和地區均會定期進行人口普查。
澳門:調整問卷 切合需要
澳門除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外,中期人口統計曾分別在九六年、○六年及去年進行。而隨着社會發展,以及響應數據用戶的需要,澳門人口普查和中期人口統計所收集的資料亦有相應的調整。如在○一年起刪除浴廁、燃料、供水等住宅單位基本設施的問題,增加收集使用計算機和互聯網數據;於○六中期人口統計收集市民公餘或課餘時間的閒暇活動安排。
中國:人口流動 準確存疑
作為世界面積第三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的人口普查工作更具重要性。國家統計局最新一次的人口普查在二○一○年進行,目的是調查人口在數量、結構、分布和居住環境等方面的變化,為政府制訂相關經濟及社會政策的規劃,提供統計資料作支援。
國家統計局已進行六次人口普查,過去五次分別在五三年、六四年、八二年、九○年及二千年進行,並且在九○年以後固定逢「十」年進行普查,另逢「五」年進行百分之一的人口抽查。
不過與香港和澳門最大的分別是,由於內地在過去十年社會形態改變,流動人口亦不斷增加,變相不少人長期在外地打工,導致普查人員在原戶籍地進行訪查時,找不到相關的居民;亦由於許多流動人口在工作地不具合法的長居身分,他們不願意接受訪查,成為人口普查中的大難題。此外,亦有不少居民以忙碌為由拒絕受訪,直接影響了數據的真實性和全面性。
相關概念:人口普查(Population Census)
是指政府在特定的時間內,按照統一的表格和填寫方法,對管轄範圍內人口逐家逐戶地進行調查登記。它是一種有嚴密組織領導、有周密計畫,以及用科學方法進行的大規模社會調查。調查範圍包括人口特徵、教育程度、經濟、房屋、人口遷移等數據,從而為政府在規劃和制訂政策時,或私人機構在商業及研究用途時,得到可靠的人口數據。
相關辭彙
‧人口分布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人口老化 Ageing of population, ageing population
‧人口金字塔 Population pyramid
‧人口政策 Population policy
‧人口流動 Population mobility, population movement
‧人口統計數據 Demographics
‧人口結構 Population structure
‧人口變化因素 Demographic factor
Mind Map:人口普查數據用途
相關新聞事件簿
2015年1月
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發表《人口政策──策略與措施》報告,包括五十項措施,涵蓋推動可持續的發展、釋放本地勞動潛力、提升本地培育人才的質素、吸引外來人才、輸入勞工、締造有利生育的環境、人口老化帶來的機遇等多個主要範疇。
2016年5月
澳洲統計局為了一六年人口和居住情況普查,全國各地招聘多達三萬八千名立志改變社區現狀的熱心人士,作為人口普查的實地職員。他們須要有很強的溝通能力、熟悉所在的社區,並能熟練使用科技設備。
2016年6月
政府統計處公布中期人口統計的日期和詳情,處長鄧偉江形容,數據有助政府進行大型規劃,如興建道路、醫院和學校等,對制訂公共服務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界及私人機構亦須經常運用詳細的人口數據,進行不同的學術研究和商業策劃。
2017年2月
政府統計處公布一六年中期人口統計結果,根據有關的數字,本港人口持續老化,步伐近年開始加快。此外,人口最多的三個分區分別是沙田、觀塘和元朗,而人口最少的是離島區。過去十年,人口增長最高的分區是油尖旺和九龍城。
2017年3月
巴基斯坦啟動近二十年來首次大規模人口普查,雖然憲法要求每十年要進行一次人口普查,但自九八年以後從未執行。今次的人口調查將成為修訂政治界綫、國會議席分配和中央補助款分配的基礎。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的結果顯示,本港人口持續老化,步伐近年開始加快,隨之而來是勞動人口將會逐漸下降,因此,特區政府已提出相應的人口策略,多方向推動可持續的人力發展措施,包括釋放本地勞動潛力和提升本地人才的質素。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字,香港整體勞動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由2006年的339萬人上升至2016年的363萬人。經歷一段上升期後,我們的勞動人口在2018年達到365萬人的頂峰,便會逐漸下降至2031年的343萬人。
善用和開發人力資源是當前急務。就此,僱員再培訓局扮演着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再培訓局在1992年成立,一直致力提供以市場導向、就業為本的培訓服務,以改善本地工人的就業能力。在過去25年,再培訓局為超過90萬名本地工人提供各類型的培訓課程,所提供的培訓名額超過230萬個,在協助有特別需要的社群及廣大市民技能增值和發展事業,貢獻良多。
政府在2014年向再培訓局注資150億元,以持續支持再培訓局的工作。來年,再培訓局會繼續致力為失業人士及在職僱員分別提供就業掛鈎及技能提升課程;亦會繼續以有特別需要的社群為目標對象,重點發展相應的課程和服務,包括開發更多專為較年長人士、婦女及料理家務者、殘疾人士、少數族裔人士及青年而設的新課程。
資料來源:2017年3月11日勞工及福利局局長蕭偉強網誌(節錄)
答題
1.根據資料,描述本港未來的勞動人口變化。(4分)
2.就題1所述,向政府提出兩項協助應對未來勞動人口變化的建議。(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香港人口持續老化,近年步伐開始加快,隨之而來是勞動人口將會逐漸下降。整體勞動人口雖然由○六年的三百三十九萬人,上升至一六年的三百六十三萬人,但在一八年達到三百六十五萬人的頂峰後,將會逐漸下降至二○三一年的三百四十三萬人。
2.
‧加強年長人士的培訓和就業支援,並繼續通過宣傳及其他方法,鼓勵僱主建立長者友善的工作環境;
‧鼓勵僱主聘用40歲或以上人士,包括年長工友;
‧加強對弱勢社群的就業支援,通過鼓勵他們就業,可以讓他們發揮所長,補充本地勞動力;
‧再培訓局加強為婦女提供培訓及就業服務,協助她們重返職場;
‧繼續推廣職業教育為具吸引力的升學途徑,改變部分社會人士較側重傳統學術途徑的固有傾向。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行政會議上,特首指令按《普查及統計條例》第九條的命令,指示統計處處長明年為香港進行中期人口統計。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提交立法會文件顯示,政府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對上一次是二○一一年,中期人口普查將於明年六月三十日至八月二日進行,為期三十四日。統計處明年將新增四項數據收集,包括閱讀及書寫語言的能力、工作時數、是否住分間樓宇單位(即劏房、板間房等),以及住所的實用面積。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指,每次人口普查,政府均會諮詢及向各政策局了解,再加入新題目,新增訪問閱讀及書寫語言能力,他相信與近十年港人閱讀書寫能力不斷下降有關,加上近年市民喜用手機上網及用簡短網絡語言溝通,對理解領悟完整中英語句子能力顯著遜色,因此政府擬掌握港人讀寫能力水平的趨勢。
他續指,多個政策局一直想清楚掌握本港劏房、板間房實際數字,市民蝸居空間愈住愈細,政府有更準確數字,以便訂出未來長遠房屋規劃策略及作檢視。標準工時委員會正討論規管工時,搜集工時也可擴大數據庫。
立法會勞工界議員潘兆平則指,明年普查加入工時收集,掌握趨勢是好事,但標時委員會早已有顧問公司上門家訪數據,他不希望政府藉明年做中期人口普查為由,拖延標準工時立法。
資料來源:2015-10-15《星島日報》(節錄)
答題
1.參考資料,分析在釐定人口普查的數據項目時須考慮哪些因素。(4分)
2.有平權團體曾提出,要求人口普查中,加入「同性伴侶」、「同性同居」及「第三性別」等獨立選項,但遭統計處否決有關的做法。試提出你對此的看法,並加以理據說明。(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因應社會發展和響應數據用戶的需要,人口普查和中期人口統計所收集的資料有相應的調整。由於多個政策局希望通過更準確的數字,以便訂出未來長遠政策,在釐定人口普查的數據項目時,一般會從數據的有用性、收集的可行性等因素作出考慮。
2.
同意統計處的做法:
‧現時法例規定婚姻是一男一女,社會普遍未認同同性婚姻;
‧基於現行法例,若不是雙性婚姻,可填報「從未結婚」,不構成法律責任;
‧雙性人在社會屬小眾,不應隨便在未有廣泛討論及沒有全民共識的情況下,加入相關的分類要求。
不同意統計處的做法:
‧統計處未能提供平等的機會下,剝奪了性小眾人士的權利;
‧性小眾人士在填報人口普查時,當填上同性配偶資料卻被指錯誤而不能呈報,若填寫虛假資料則屬違法,變相令性小眾人士墮入法律陷阱;
‧人口普查沒有雙性人身分或「第三性別」選項,令收集的數據欠準確。
參考資料
網頁
‧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
http://www.bycensus2016.gov.hk/tc/index.html
‧香港統計資料
http://www.censtatd.gov.hk/hkstat/index_tc.jsp
載自2017年4月5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