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選年,民粹主義當道!
2017.04.03二○一七年的確是選舉年,香港剛選出新任特首,而歐洲三大國:荷蘭、法國和德國亦相繼進行重要大選。歐洲國家的選舉與我們有何關係?其實在地球村內,任何一個地方的事情都可牽連甚廣,難以獨善其身;說這些大選重要,除了對當地民眾而言,關乎未來的生活,還因為參選者有高舉民粹主義的極右派,加上他們的支持率十分高,「心水清」的人就很擔心,皆因明白到若打着民粹主義旗幟的黨派抬頭,將會動搖世界的安穩。
全球化+今日香港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全球化在經濟及文化方面有甚麼特徵和發展趨勢?
‧全球化使文化和價值觀趨向單一抑或多元?帶來相互排拒還是融和、演進?
‧全球化為各國帶來利益抑或只是有利於已發展國家或者是國際性資金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
‧全球化在不同國家之間或在一個國家內所產生的影響是相同抑或相異?
‧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回應全球化?為甚麼?
‧香港居民對社會及政治事務的參與程度和形式受甚麼因素影響?他們的參與有甚麼意義?為甚麼他們會有不同的訴求?有關訴求帶來甚麼影響?
歐洲異軍突起
同學是否「心水清」的人?又抑或,想不想擁有洞察時事及其影響的能力?那麼,你一定要先弄清楚一些字眼背後的意思。
今年舉行大選的歐洲大國(詳情請看「資料庫」部分),候選人或黨派中有異軍突起──他們有別傳統黨派,亦不是一般的反對黨,而是高舉着民粹主義的極右派,他們獲得的支持度之高,足以令外界認為他們在選舉中有很大機會取勝,故此才會令人擔憂。
民粹不是民主
「民粹」二字本來並不帶着褒或貶的意思,學術上亦沒有一個絕對的定義,在寥寥可數的研究之中,有一個比較叫人認同的說法──學者拉克勞(Ernesto Laclau)指出,民粹主義是用感情把社會不同聲音簡化成一種訴求。國家、民族中,最共通和引起共鳴的言詞是「人民」,看民粹主義的英文「Populism」即明白,代表人民最能獲得認同和支持。
因「人民」之名發聲、代表「人民」挺身而出,希望改變令「人民」不滿的社會現狀或腐敗的統治者⋯⋯聽來十分順耳,而且理直氣壯,是民主社會想要的元素!不過,同學們在予以認同之前,請想一想,「民粹」真的等同「民主」嗎?不是!
理性與情緒之別
民主有一公認理論,就是透過理性討論、妥協等等民主程序基礎達致共識;民粹則是以民眾情緒為基礎。理性與情緒像是一個走向左一個走向右的兩個人,理性導向的是和平,而情緒主導的方向,有機會出現非理性的行為。
民粹被用於政治中,帶來的結果可以很多樣。歷史上不少著名的群眾運動,都包含民粹主義或由民粹主義延伸。舉例,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黑人民權運動,雖然訴諸民粹,但堅持非暴力抗爭,結果終止了種族隔離政策;德國納粹,以民粹之名進行獨裁統治(即人民支持獨裁政權實行專制),最終為世界帶來死亡傷痛。
民粹主義崛起原因
從上文解說,同學了解到「民粹」本身十分中性,全視乎人們怎樣利用!可惜,從近年的一些國際事件得知,民粹主義被注入了不良元素,就以去年所見的情況為例:英國要脫歐,因為歐盟移民政策不利她的發展;主張排外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他禁止一些穆斯林國家的公民入境,重申凡事「美國第一」,即使被指責歧視或剝削別人,亦要保障自己人利益,竟得到不少美國人認同。
難民潮釀不滿情緒
歐洲多國面對難民潮帶來的影響,如罪案、襲擊事件增多,令本土醞釀排外情緒和聲音,造就高舉民粹主義的黨派乘勢而起;打着反移民,甚至反歐盟旗幟的民粹主義黨派不但在多國崛起,並且得到不少民眾支持,主因就是近年的難民及移民問題:
‧人們認為國家要增撥資源援助來自戰亂地方的難民或移民,但他們卻破壞社會的秩序,例如搶劫、風化案甚至恐襲增多,使本土人士反感,積聚了排外的情緒;
‧新移民增多,令本土基層視他們來爭飯碗,不滿情緒加劇。
激烈手法易起衝突
從民眾的角度,他們只想難民和移民的問題「消失」,其實只要好好討論,想想辦法,作出些少妥協,事件便會得到解決,這就是「民主」的做法;但民眾通常都不願等,當有組織持着民粹主義旗幟,便擁護他們,壯大了民粹主義黨派,若然有話事權,難保不會採取激烈解決辦法, 必然引起衝突。
相信大家都明白,充滿仇恨、對立和衝突的社會並不美好,所以大家都擔憂歐洲三大國的選舉中,會選出民粹主義的領導者。
小結:
三月十五日,不少人都暫時舒了一口氣,因為被視為歐洲傳統政治抗衡民粹主義勢力的第一役──荷蘭國會大選,結果執政自由民主人民黨保住了第一大黨地位,民粹主義陣營失利。然而,抗爭還是要繼續,畢竟當下世界,操控民粹者通常都比較激進,愛和平的人都不想見到他們得勢。
資料庫
歐洲三國大選
‧荷蘭:極右政黨自由黨(PVV)領導人威爾德斯一直在民意調查中處於領先優勢,最終在3月15日的國會大選中落敗。
‧法國:法國總統大選將於4月23日進行第一輪投票,如果沒有候選人得票率過半,將在5月7日進行第二輪投票。民粹主義、極右翼黨派國民陣綫的馬林勒龐支持度甚高。
‧德國:9月24日舉行大選,現任總理默克爾尋求第四度連任,但相信阻力重重,因為其他黨派呼聲亦很高,包括在去年三個州議會選舉中三戰三勝的極右翼的另類選擇黨,其黨魁舒爾茨主張反移民、退出歐元區,恢復使用馬克,和默克爾對着幹。
左翼右翼
提及政黨時,通常會聽到有左翼、右翼,或極左、極右之分,為甚麼有這樣的分法?據說在法國路易十四時期,國民會議開會時,不同立場主張的派別人士會分開坐,保守派的坐右邊,民主派和激進派坐左邊。
那麼是不是右翼人士都是保守派,左翼人士都比較激進?事實又不然,例如文中提及的歐洲三國,打着民粹主義旗號的都被稱極右黨派,但他們的主張一點也不保守呢!所以,大家還是多看不同資料,了解不同地方對不同政治主張的黨派的形容才最實際,好像在美國,又會有鷹派和鴿派之分,真是各有「特色」!
相關概念:民族主義(Nationalism)
民族主義包含了民族、種族和國家三種認同的意識形態,是一種把自我民族作為文化、經濟、政治上至高無上的考慮的民族獨立思想。
跟文化多元論截然不同,民族主義者主張一個國家等如一個民族:擁有相同語言、風俗、文化的民族須要自立成為一個國家。
到現時為止,民族是構成一個國家的主要元素(如中國人組成中國、日耳曼民族組成德國),民族主義在歷史和政治上都有着深遠的影響。此外,因為民族主義強調價值觀、思想理念等的統一,故其擁有較強的排他性,使之容易走向極端,如二十世紀出現的納粹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便是極端民族主義的最佳例子。
Mind Map:歐洲極右派抬頭的原因與影響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訊科技世代,善用社交媒體成為重要選舉策略之一,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進修學院資訊科技總監陳繼宇早前分析三位特首候選人的facebook專頁;
資料二
陳繼宇接受《香港01》訪問內容截錄:
‧「隨意出幅相,食碗麵就有3,000多個Like。說得難聽點,跟口靚模出post差不多。」
‧「某程度上,曾俊華和胡國興示範了如何操控民粹,認為日後中央和建制派可從中學習。」
答題
1.根據資料一及就你所知,在facebook發帖而獲得又多又好反應的候選人,其內容及成功關鍵是甚麼?(4分)
2.資料二提到「操控民粹」,這裏所指的民粹是甚麼?又是如何「操控」?(6分)
3.綜合資料及你的認識,你認為facebook能夠操控「民粹」嗎?解釋你的答案。(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特首候選人中,以曾俊華在facebook發帖最多,而且普遍獲得良好反應。(提示:內容包括親民活動及拍攝短片,而其內容手法往往能感動人心。)
2.「民粹」在這裏是指獲得市民好感、民意支持、民眾的情緒。「操控」方法是透過社交網絡發帖(包括落區的視訊),以營造好形象、真摯感覺,並會處處站在「無票」的市民一方替他們發聲⋯⋯,而市民對其的喜歡和支持程度,可以變成為支持而支持,毋須多問原因──所以「即使食碗麵」都有Like。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仔細思考「民粹」是甚麼?假如是把一些感情、情緒簡化成一種訴求,透過網絡的廣泛和快速的傳播,的確可以形成雪球效應,愈滾愈大,成為「有心人」的工具。)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林鄭:不希望選舉流於民粹
林鄭月娥昨日在電台節目中表示,任何選舉,無可避免會產生民粹主義,即「答允你拿你的票,得到市民廣泛支持」,但指不希望今次特首選舉流於民粹,期望與其他參選人辯論施政理念。
資料來源:《頭條日報》6-2-2017
答題
1.你如何理解資料中林太所說的民粹主義?(4分)
2.就你在題1所述,試引述香港的例子並加以說明。(6分)
3.放諸世界,你認為香港的情況與其他地方出現的民粹主義,有何不同?原因何在?(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打着處處為民的旗號,為取民心、民意支持,就許下許多對市民有利但卻是難以兌現的承諾。
2.現任特首梁振英,在2012年競選時說會以「一支筆、一本簿、一張凳」放下身段走入群眾中聽取市民需要,可是這個和諧的場面在履任後卻鮮有出現。另外,年前的反內地自由行的行動,也可算是本地民粹主義的一個例子。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試將香港的情況,與封面專題文章內容提及的歐洲情況作出比較。)
參考資料
網頁
‧專家評候選人FB 林鄭多談政綱 曾俊華擅打網絡戰
http://www.hk01.com/article/78019
書刊
‧《民主、民意與民粹:中港台觀察與批判 》
作者: 張讚國 出版:香港城市大學
‧「世界正在失序中」
《天下雜誌》2017/3/15/第618期
載自2017年4月3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