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文章段落結構
2017.03.24段落
(1)狂狷不是甚麼時髦的東西,「至聖先師」孔子對此早有論述。他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2)在孔子的心目中,中庸是最好的,狂狷是逼出來的。但他對狂狷沒有絲毫的貶義,為甚麼?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個狷者的形象。他的那一套仁、義、禮、智、信雖然被後世的統治者尊為國教,但他生前周遊列國時,餓得臉上呈菜色,「累累如喪家之犬」,是一個徹底的現狀下的失敗者,於是退而教書育人,不再求仕。或許正是由於有這樣的經歷,他多次稱頌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的伯夷、叔齊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清士。
(3)除伯夷、叔齊之外,較早的狷者還有不要堯的天下的許由,逃避晉文公的封賞、隱居綿山的介之推等,但總起來說,上面提到的這些人都缺少狂的一面。既狂且狷,是後世出現的阮籍、嵇康、李白、李贄、徐渭等人,這樣的狷者並不多。
(4)狂狷如此之少,原因有二:一是需要本錢,二是要付代價。
(5) 清人葉燮論詩,說詩人須具才、膽、識、力。做一個狂狷者,同樣需要這些本錢。第一個本錢就是才,而且須是大才。古人說「恃才傲物」,這是有道理的,沒有才,想狂也狂不起來。譬如李贄,平常說話「滑稽排調,衝口而發,既能解頤,亦可刺骨」,寫文章「不阡不陌,攄其胸中之獨見,精光凜凜,不可迫視。」咳唾珠玉的錢鍾書則說,即使司馬遷、韓愈住隔壁,自己也懶得去拜訪。李敖更是臉不紅心不跳地說:「李敖是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前三名的包辦者。」「六百零九年的唐宋兩代才不過出了八大家,但是六十歲不足,五十九歲有餘的李敖卻是以一擋百,早已超過古人今人。」
(6)光有才,若沒有膽、識和力,不過是個才子而已。真正的狂狷者,都是要有一身錚錚傲骨的。這身錚錚傲骨便是由才、膽、識、力經多年磨礪、淬火、凝鑄而成。當年,徐渭給浙江巡撫胡宗憲當幕僚時,胡宗憲大權在握,就是達官貴人見了他,都得跪拜而言,曲身而行,不敢抬頭正視;徐渭不過是一個秀才身分,卻傲然相對,沒有絲毫媚俗之氣。在「文化大革命」中,當瘋狂的紅衞兵闖進錢府抄家時,一介書生錢鍾書居然據理力爭,最後與紅衞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這與許多儒生的萎縮是迥乎不同的。
(7)今天,我們飯後閒談或寫文章論及狂狷的時候,當然覺得痛快淋漓,但狂狷者所處當世卻是並不輕鬆的,有時要付出相當高昂的代價,甚至是一條生命。「非湯武而薄周孔」的嵇康死在司馬昭的刀下,「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李白不得不慨歎「行路難」。呼喚童心、率性而為的李贄以非聖無法、敢倡亂道的罪名被捕入獄,七十五歲高齡的李贄在獄中「作詩讀書自如」。本來他罪不至死,可是他等不及裁決,「一日,呼侍者剃髮。侍者去,遂持刀自割其喉」,兩日後氣絕身亡。他的死,何等剛烈!
(8)狂狷與殺頭有時是劃等號的,這一點狂狷者本人是清楚的。可是為甚麼在中國文人中居然形成了一個狂狷的傳統呢?或許只能用老子的話解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9)其實,誰都怕死,只是有值得以死相拼的東西存在,那就是道義、真理。狂狷雖然在很多情況下被視為異端,但究其實,卻是一種本真。只是這種本真,在鄉願、好好先生、和事佬、巧言令色之徒、小人、奴才、貪官污吏等充斥的現實面前,就顯得有些扎眼,有些讓當權派和假道學們不舒服。比如,以身殉「日心說」的布魯諾雖是真理的化身,在當時卻被定為異教。由此看來,所謂狂狷就是名異實正。這是其一。
(10)其二,對那些狂狷之士,世人多識其狂,不知其狷。因為狂多表現於言語,狷多見於行為,而言語往往比行動多長兩條腿,流傳得自然遠些。一代鴻儒錢鍾書也說「人謂我狂,不識我之實狷。」他拒絕上電視,謝絕題簽,不同意為自己的父親、叔父舉行學術紀念會,認為時下流行的各類紀念會不外是「招邀不三不四之閒人,談講不痛不癢之廢話,花費不明不白之冤錢」,所有這些,正是「有所不為也」,但他卻願意將稿費捐贈中國社科院電腦室,為家鄉賑災捐款。此類作為,非狷而何?
(11)其三,狂狷一時易,狂狷一世難。每個歷史轉型期,總會有一些「野馬」跳將出來,指桑駡槐,譁眾取寵,但時局一變,立刻三緘其口。這種人終究是鄉願,可學得一時狂狷,卻不可能狂狷一世。
(12)說到底,狂狷是本色,是學不來的。我們不必擔心狂狷會成為一種時髦,也不必像呼喚崇高、呼喚聖潔一樣呼喚狂狷。一個社會,狂狷多了肯定不是好事;但如果沒有狂狷,也未必就是好事。
徐懷謙〈論狂狷〉
答題
〈論狂狷〉一文共有12個段落,假若按照以下結構分析,可將文章分成四個部分,試指出各部分由甚麼段落組成。 (10分)
部分 |
結構分析 |
組成段落 |
|
第一部分 |
引經據典,領起下文 |
①: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 |
|
第二部分 |
承接上文,舉例說明 |
層次一 |
②:第_____________段 |
層次二 |
③:第_____________段 |
||
第三部分 |
提出設問,深入闡釋 |
④: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 |
|
第四部分 |
以呼應手法總結 |
⑤: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 |
參考答案:
① 1-3 ② 4-6 ③ 7 ④ 8-11 ⑤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