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訓練營成效與個人成長
2017.03.27新聞事件
早前英華書院公布取消保良局領袖紀律訓練營,校方指,關注到學生對訓練營有不同看法,認為訓練營「現時未能達到預期的成效」,決定把活動延期;而這個訓練營以往曾被傳媒揭發,以出言侮辱、要求學生下跪、水喉射向面部等不當方式「激勵」參與學生,最近又傳有導師在訓話期間,亮出已打開刀刃的萬用軍刀,並發生爭執。負面指責不斷,令軍訓式的訓練營成效惹人質疑。
時事論壇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專欄作家程尚達:有教育界友好同程尚達傾開,訓練營會安排學校及家長出席結營儀式,有學生含淚感謝師長和父母,但友好坦言學校信以為真,以為訓練營為學生帶來戲劇性改變,未免想法天真,「道德信念與態度建立講求內化,需要更長時間培養,根本沒有速成或特訓班。」友好認為不如鼓勵學生參加制服團隊,持之以恒的培養團隊合作、紀律與領袖才能,遠較這些訓練營更實際。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講師陳惜姿:保良局訓練營所用的手法,已屬過火。要知道孩子的質地都不一樣,鈍感力強的,或可忍受教練當眾羞辱,一笑置之;但同樣手法用於敏感的學生,所造成的創傷可以很大。教練以自己受過的這一套,強加諸後輩,是很落後的教育方法。
訓練營總監盧錦昌:孩童自理能力、自信心及對自我要求每況愈下,教育工作者及家長讓孩子在遇上挫折時,於安全環境下自我經歷、負責任,為其行為付上適當代價。學生初期有被迫入營的感覺,但會從埋怨中自我檢討,絕大多數學生表現優越、有明顯改變,總帶着感恩、成長及盼望離營。
精神科醫生曾繁光:導師手法絕非訓練,軍訓式培訓是給予學生艱苦環境,培育抗逆力, 不等同侮辱學生。學生遭受嚴厲訓斥後,應有專人事後跟進協助平復情緒,嚴重可引致情緒問題,出現焦慮、抑鬱症狀。
律師莊耀洸:訓練營教練要學童背花盆,因相當可能令其受傷,或涉及虐兒;若有教練強行按着學生,亦可能構成普通襲擊。事發時學校教師若在場而不阻止,便可能是導致、促致或合謀犯下相關罪行;若校董會明知該營如此對待學生卻置諸不理,繼續送學生進營,等於同意或縱容有關行為,同樣有可能負上刑責。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近年學校重視課外活動,或令相似教育營供求增加,加劇教育商品化。該類教育營不屬正規教育,不受《教育條例》規管,教局難以監管質素,或致課程質素參差。部分訓練營的訓練手法較嚴苛及有問題,當不同人都提出質疑,社會及教育局應正視。
教育評議會主席蔡國光:有時候,我們會批評港孩,又有所謂港男、港女,大多是指嬌生慣養、自我中心、態度輕慢、物質主義,以至連自理能力也缺乏的。野外訓練、營舍紀律,正正是港孩的死穴,能迴避則迴避,能指控則指控。遇上港爸港媽,或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學校,還是輕輕鬆鬆地來個大食會,玩玩遊戲。
想一想
你認為軍訓式的訓練營對學生的成長是否有幫助?
載自2017年3月27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