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租不買 消費新態度
2017.03.22現代家庭都擁有許多家居用品,以享受更優質的生活質素。但當中有多少物品是長期擱置在儲物室呢?以家居電鑽為例,有統計指一半家庭擁有電鑽,但他們平均一年只使用6-12分鐘;假如物主願意與鄰居分享使用,整體社區就能減少購買,避免造成浪費,該電鑽亦能被充分運用。這就是共享經濟的主張。
近年環保意識抬頭,人們開始接受共享的模式,如積極推行「以租代買」的循環經濟理念,藉由彼此分享及租借的行為,大大提高產品的可持續性,令製造商、消費者、生態環境三方都能受惠。「以租代買」成為新的消費模式。
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全球化在經濟及文化方面有甚麼特徵和發展趨勢?
‧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回應全球化?為甚麼?
‧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怎樣影響環境和能源的使用?
‧社會各界、政府及國際組織,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甚麼回應?
由「綫性經濟」到「循環經濟」
為推動經濟發展,鼓勵人們以消費來刺激經濟是主流模式,形成:「大量消耗天然資源→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用完即丟→產生大量廢棄物」,產品生命周期到了便直接丟棄,這稱之為「綫性經濟」。可是,隨着天然資源漸枯竭,價格愈趨昂貴,而且廢棄物不斷增加,造成環境污染和極端氣候等問題,令人們對綫性經濟消費模式有所反思。
理解到綫性經濟帶來的威脅,人們開始轉向「循環經濟」的模式,就是將生產商與消費者互相緊扣,把產品生命周期形成一個循環。例如大部分的電子產品,包括手機、電視,損壞後都以維修、換零件的方式,從消費者回流到生產商,再重新轉到消費者手上,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年限。
共享經濟權威Rachel Botsman在一○年提出了三種共享經濟的類型,其中一種就是「以租代買」──消費者以「產品使用權」代替「產品擁有權」,減少不必要的生產,顛覆傳統的刺激消費思維。
「只租不買」的全球化現象
美國《時代》周刊曾將「共享經濟」列入「十大改變世界的構想」之一,估計整個共享經濟的總規模可以達到1,100億美元以上。循環經濟是近年國際間的熱門名詞,歐盟、中國、日本都大力支持,而歐盟更在一五年通過「循環經濟套案」。以下是部分國家地區推行「以租代買」的例子:
消費模式轉變的原因
經濟方面:財政負擔壓力
隨着生產成本上升,人們的購買力未必追得上物價升幅。以房屋及汽車為例,一般需要付30%-50%的首期,動輒數十至數百萬,還不包括保險費、保養費、購置稅等,對消費者來說,構成財政壓力,但若能用可負擔的月租費,便能使用過去無法負擔的高質素產品,同時省去保養維修的麻煩,吸引力自然大增。
環境方面:環保意識提升
傳統的綫性消費造成大量浪費及污染。以服飾業為例,根據去年綠色和平組織的統計,每分鐘有9.9件衣服被丟進垃圾桶或是舊衣回收箱,而每年至少丟棄540萬雙鞋子,即每分鐘丟掉10雙,加上近年的「即食時裝」潮流,大量及快速生產,造成更多的浪費。
另外,有報道指,約有64%女生的衣服不會穿超過三次。「衣櫥共享」可能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不僅滿足總是覺得自己衣服不夠穿的消費者,又能省下不必要的花費,更重要是在資源永續上做到正面幫助。
科技方面:網絡發達促成
「以租代買」雖不是新鮮事,但近年能大行其道,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流行實在功不可沒。互聯網興起後,網上商店應運而生,產品擴大了銷售及推廣渠道,亦便利和簡化了交易模式。而社交媒體更進一步推動共享,先是培養大家通過網絡分享個人內容的習慣,繼而分享實物,直接推動「分享文化」,期望「只租不買」能取代舊有的「獨享」消費模式,並漸漸成為新的生活習慣。
社會方面:顛覆消費概念
過去,人們或會以擁有私人物品多寡及價值高低等同個人財富和地位的象徵,但隨着價值觀的轉變,成功的標誌正在發生變化;特別是年輕人社群,他們重視使用權而非擁有權,不再堅持通過購買進行「獨享式消費」,而是願意嘗試以更低的價格換取自己所缺乏的資源,促使愈來愈多消費者加入「只租不買」行列。
「只租不買」的好與壞
英國的Ellen MacArthur基金會曾對循環經濟商業模式進行詳細研究,指出「只租不買」能夠使價格降低約33%;同時,生產商的利潤亦會提升35%,這是雙贏的局面。
好處:永續發展+資金運用
在生產商方面,企業可通過「以租代買」的模式,將舊設備收回、翻新再製造,設備及零件在產業鏈內不斷循環,不但能減少原材料消耗和產生大量廢棄物,同樣可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模式大大提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令業界更有動力改善產品的品質,將產品設計得更堅固耐用、更容易拆解、維修,以降低大量生產的成本。
在消費者方面,「以租代買」的好處在於不用擔心物資管理、維修和折舊問題,但又可以享受到最新款的產品。此外,毋須支付大筆費用來購買物品,可運用資金便相對增加。由此可見,「以租代買」對生產商及消費者同樣有好處。
壞處:過度消費+責任問題
可是,亦有批評認為「以租代買」令消費者在消費時不再審慎分析,鼓勵過度消費,造成更多不必要的「租用」事項。另外,「以租代買」雖然令產品循環再用,可是在衞生、質素和安全等問題上較難以控制。當前消費者的主流價值,仍偏好全新產品為主,對品牌、設計有所要求;而租來的物品都是次級貨的觀感,形成發展租賃市場的阻力。
另外,將物品的擁有權及使用權分開,容易造成擁有者與使用者雙方在交易期間產生不必要的誤會糾紛,例如哪一方要對產品損壞負責。故此,不少經濟共享平台設評分機制,以較客觀數據監管用戶行為,保障權益。
總結:
只有改變商業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扭轉綫性經濟對地球造成的破壞。「以租代買」成為趨勢,將有助減少資源浪費;可是,實行上須考慮擁有者與使用者的權益,配合相關的法例及監管,相信能為下一代帶來健康和永續的未來。
相關概念:計畫性報廢(Planned obsolescence)
有這樣一個說法廣泛流傳:汽車及其他科技產品的使用壽命是被生產商故意縮短,從而讓消費者支付更多費用來購置新款產品,這就是「計畫性報廢」的商業策略。美國的「百年燈泡」經常被指為「計畫性報廢」的最佳佐證。早於1901年製造的燈泡,經過逾百年後仍能繼續使用,比現今的燈泡更耐用,並不符合現今科技的進步步伐,故此,不少人相信存在製造商以縮短產品壽命來保持銷售額增長的潛規則。
「計畫性報廢」如今仍然活躍在各行各業,並以直接或間接的形式存在。例如一些產品的修理費用高於置換費用、不再生產零件組合令舊款型號無法維修使用;又或,以逐小提升效能、改良外形,導致舊產品顯得老土不合時,變相鼓勵消費。
(同學可從以下視頻觀看有關「電燈泡之陰謀」紀錄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SAyxy8Jvw)
相關辭彙
‧消費主義 Consumerism
‧綫性經濟 Linear Economy
‧循環經濟 Circular Economy
‧共享經濟 Sharing economy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環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生活質素 Quality of Life
‧生產成本 Production costs
Mind Map:「只租不買」成為趨勢?
相關新聞事件簿
2015
幾年前串流音樂服務剛興起時,蘋果前執行長Steve Jobs曾公開表示,人們喜歡的是「買」下音樂不是用「租」的,但如今串流音樂服務愈來愈受歡迎,已經威脅到蘋果在音樂產業的地位,這下也顧不得教主遺訓,趕緊買下擁有串流音樂服務的耳機公司beats,並以此為基礎開發,就在6月底蘋果終於推出自己的串流服務Apple Music。
摘自2015年7月8日《聯合報》
其實「共享經濟」並非新興經濟概念,採納有關模式的企業早在十年前已存在。經濟學家Rachel Botsman舉例說,在美國半數家庭都擁有電鑽,但它終生被使用的時間只有十二、三分鐘,大部分時間則放在地下室,若能租予其他人使用,這些資源就不會被浪費。「共享經濟」開拓「個人對個人」市場,把每個人閒置的資源、技術及服務,通過網絡平台、手機Apps等讓其他人以平價租用,從而減少資源浪費並創造收入。理論上,任何東西包括汽車、房屋、衣物,甚至人力、時間都可出租或共用,可說是「無所不租」的新消費模式。在香港亦可使用的Airbnb和Uber,在芸芸「共享經濟」Apps中跑出,兩家初創企業分別於08及09年在三藩市成立,現時估值已急升至近2,000億及4,000億港元,成為業內神話。
摘自2015月10月12日《頭條日報》
2016
漾拓國際以客戶的視角設計不容拒絕的市場策略。今年更轉型社會企業營運模式,與台灣綠能文創協會攜手落實企業社會責任,運用多方互利的商業模式、透明化的經營及高達10%營業額的公益基金,回饋支持所關懷的非營利組織,讓「以租代買、響應節能做公益」的創新模式,符合「循環經濟」的概念,並可降低50%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在產、學界造成熱烈迴響,締造專案成功率高達九成的亮眼成績。
摘自2016年12月15日《經濟日報(台灣) 》
2017
想開超跑、拎名牌包不再是夢想,就連出國行李箱到家電,也不怕花大錢、放家裏佔空間,用「租」的,隨時可換最新的、隨時可「圓夢」。坊間吹起以租代買風,出國租用行李箱,一天只要70元,業者還打出用壞免賠保證,中壢一間業者表示,不管28吋、26吋、24吋還是20吋的登機箱,租金統統只要70元;市面上還有租衣服、鞋子、手機等生活用品,辦活動還有冷氣或小家電家具出租,真的「只要您喜歡,甚麼都可租」。
腦筋動得快的業者還專門出租名牌包、超跑、名車、重機等奢侈品,買不起沒關係,花少許的錢,照樣能滿足有需求與愛秀敢秀的年輕人,一圓名牌夢、超跑夢。
摘自2017年1月9日《聯合報》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二
困擾資源枯竭型城市的「三大危機」──資源危機、經濟危機、環境危機,其直接原因正是「資源消耗→產品消費→污染排放」的物質單向流動開放式綫性經濟的必然結果。三大危機的實質是產業結構危機,即主導產業衰退後,接續產業發展滯後所導致的產業接替危機。因此,只有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合理的、富有梯次的產業結構,才能真正解決資源型城市的危機。
資料來源:2016年12月22日《中國經濟時報》
答題
1.根據資料一,試描述兩種經濟模式的異同。(6分)
2.參考以上資料,從資源、經濟及環境的角度上,解釋循環經濟何以取代綫性經濟成為未來發展趨勢。(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2.
資源:循環經濟能夠將用後/廢棄產品循環再用,減少生產及原材料的消耗。據英國統計指出,至2020年,循環經濟可減少28百萬噸原材料需求。
經濟:循環經濟令業界更有動力改善產品的品質,將產品設計得更堅固耐用、更容易拆解、維修,以降低生產成功。
環境:生產過程會產生空氣污染、污水、廢棄物等環境問題;而循環經濟減低生產數量,對環境保育有直接的正面影響。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女士們每月的荷包愈來愈薄,衣櫥愈來愈腫,卻仍難解「少一件衣服」之痛。這就為日常服裝的租賃奠定了龐大的市場需求基礎。互聯網、快遞物流業及洗衣行業的成熟環境,也為日常服裝的租賃創造了便利條件。「以租代買」的穿衣方式,或許不再是聳人聽聞。據了解,在美國、德國和日本,時裝在綫租賃已經取得快速發展。不管是時尚分享、宴會禮服,還是日常通勤,人們的需求都可以通過不同的平台來滿足。創建於2012年的日常包月類租衣網站LE TOTE已實現近6倍的收入增長,租出衣物的總價值超過1,500萬美元,2015年預計租衣總價值達到7,500萬美元。即便在注重乾淨、隱私的日本,第一家包月租衣網站airCloset,也已積累了4萬名用戶。
租一件別人穿過的衣服,除了克服心理上的障礙,衣服的清潔安全是否讓人放心,恐怕成為每位用戶最過不去的「檻」。「在決定做租衣服這件事的時候,衣服的清潔安全也是我們最在意的。」姜宇說,他們與達到國家安全洗護標準的大型正規廠商合作,同時,將清潔好的衣服通過雪梨紙獨立包裝,寄到用戶的手中。儘管如此,記者在對身邊友人的隨機採訪中,大部分女性還是難以接受與他人共享服裝的模式。
資料來源:2015年8月28日《今晚報》
答題
1.參考資料,你認為「以租代買」的消費模式有甚麼限制?(6分)
2.有人認為「『以租代買』的消費模式只會拖垮經濟發展,是經濟退步的現象。」你多大程度上同意這個說法?解釋你的答案。(12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消費者與企業權益矛盾:「以租代買」將擁有權及使用權分開,會造成賣買雙方的交易期間有更多不必要的誤會糾紛,例如哪一方要對產品損壞負責。
→消費心現因素:目前消費者的主流價值,仍偏好全新產品,同時對品牌、設計有所要求,「出租物品」在一般消費者心中可能成為次級,形成推廣上的阻力。
→產品種類局限:由於「以租代買」的物件曾經不同消費者重複使用,故此產品必須是耐用品;相反一些高損耗、易損耗的產品則難以實行。
2.
同意:「以租代買」會減低人們的消費,令市場的需求下降,生產萎縮;而且企業要花上更多成本及支出來處理產品的回收、維修及重用等工序,令企業成本上升,對經濟發展有負面影響。
不同意:有調查指出,「以租代買」能夠減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同時能夠減低政府及企業在處理環保問題上的支出,另外,以質取代量,發展創意產業,對經濟發展有正面影響。
參考資料
網頁
‧以租代買 擁有,不需天長地久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8550
‧視頻—70年後天然資源將會消失⋯除非我們現在開始認識【循環經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I4J4xXEuw4
載自2017年3月22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