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阻礙乘客VS互相體諒 港鐵宣傳片惹反感
2017.03.20港鐵拍片宣傳做個禮貌乘客,將背囊客形容為「武林高手」,刻意撞向其他人,呼籲背囊客上車後除下背囊,免阻礙其他乘客;然而事件引發公關災難,遭大批網民批評失實,斥港鐵只抹黑和醜化孭背囊乘客,不正視水貨客問題,有網民更發動「戒背囊 齊拖篋」行動抗議。港鐵回應指有參考其他地方做法,但整件事的處理手法惹來坊間反感,須探討問題根源所在。
時事解碼
今日香港
主題: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資料一:
港鐵上周四在facebook專頁上載短片,將背囊客稱為「孭嘢人」,更表明「乘客最怕碰上佢哋」,因背囊容易碰撞到其他乘客,故建議乘客進入車廂後應放低背囊,減少碰撞機會。港鐵主席馬時亨昨亦解釋指,短片原意是希望乘客互相體諒,令車廂不要過分擠逼,出發點是希望乘客能有更舒服的旅程,並非要令市民不開心。不過有網民卻認為港鐵「大細超」,北區水貨客關注組召集人梁金成稱更在網上發起「齊來做個港鐵孭嘢人」行動,號召網民下周日齊齊孭背囊,由旺角搭港鐵到尖沙嘴,作無聲抗議。
摘自2017年3月8日《頭條日報》
資料二:
港鐵發言人傍晚回應查詢時指,港鐵致力為乘客提供安全及舒適乘車及候車環境,港鐵不時通過不同宣傳活動,推廣有禮的行為,共同創造一個比較好的乘車環境,例如早前一輯呼籲乘客不要衝門的短片。
發言人指,港鐵收到乘客意見,指有些乘客未有為意所攜帶背包,都可能對其他乘客造成影響,希望港鐵作出一些宣傳,而港鐵參考過其他鐵路的經驗,包括巴黎、日本和新加坡等,希望提醒背着較大型背囊的乘客,乘車時可以的話就放下背囊。
摘自2017年3月7日《立場新聞》
資料三:
自兩鐵合併後,水貨客、列車故障、班次延誤等問題頻生,不斷怨聲載道,網上成立多個有關港鐵事故的分享區。然而,港鐵管理層非但沒有正面處理,相反,常常無事生非,轉移公眾視綫。譬如前年,「驅蝗行動」如火如荼時,輿論紛紛指斥港鐵,對拖着一大箱水貨的走私客視而不見,港鐵沒有着手杜絕大陸走私客,竟然向港人埋手,驅逐攜帶古箏、結他、大型樂器、桌球棍的學生、樂手和運動員,結果把輿論轉移至「禁止攜大型樂器」上,港鐵借勢檢討了事,惟原本爭議焦點的走私客,依舊日日轆爆你腳趾。
摘自2017年3月8日MEN CLUB網站
觀點與角度
博客謝冠東:其實港鐵也許有兩全其美的辦法,例如在車頂安裝如同外國火車或飛機的層架,讓人放置手袋或背包。只是那就可能遮蓋了廣告,犧牲了一點收入。而歸根究柢,港鐵為何這樣擠迫?香港的承載力是否超載?鐵路優先政策又應否檢討,讓更多巴士分流港鐵的乘客?這些也許是港鐵以至市民在背包以外,更值得深思的問題。
專欄作家林夕:那廣告本意很單純,只是想在車廂的有限空間,擠出無限的載客量,做出不那麼溫馨的提示而已。公共交通系統承載量總有個極限,只要香港還是那麼多人,居民與遊客共冶一爐,怒火就難以撲滅,要乘客多多忍耐,多等一班車,而不解決問題,即使不存在「孭嘢人」,咩嘢人都會有火。
廣告人畢明:說廣告「抹黑」了背囊客,因為當中用了negative approach。沒有禮貌、不顧他人周全、擾民而不自知的乘客,當然是負面的,但可沒有說所有背囊客都沒禮貌,亦沒有刻意醜化他們,只是如果做出了片中的行為,就是缺德了。背囊今次中伏,不是今次錯了,是一直都錯,犯下太多罪,說穿了,是形象不好惹的禍。為甚麼形象不好?因為是管理不好。
專欄作家陳頌紅:有人覺得早就應該提出,有孕婦留言,曾經差點被站在身前的背囊客撞到肚子,所以遇到這些人,她總是要加倍小心。但也有更多人質疑,背囊的殺傷力,是否比行李箱或送貨手推車更大。為甚麼不首先要求那些人,為他人設想?又有人說,如果車廂不擠迫,背囊撞人的可能性較低,沒必要放下背囊;如果車廂很擠迫,也無法在人貼人的情況下放下背囊,因為那動作可能更影響身邊的人。
專欄作家陶傑:港鐵發表有喜劇感的宣傳片,希望年輕人和乘客尊重空間,哪知道一些香港民粹人士視為挑釁,發動抗爭,在網絡呼籲所謂的港鐵背囊日,導致不穩的人心,增加動盪。為甚麼因一些無聊的問題又演化為另一場「抗爭」?抗甚麼?爭的又為甚麼原則?
思考題
1.試歸納和分析,坊間對宣傳片有何取態?(4分)
2.現在人們常說的「公關災難」與網絡生態有何關連? 試以此事為例說明。(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坊間對宣傳片的反應有幾方面:
‧醜化了背囊客,惹來反感;
‧認為港鐵模糊了焦點,誤班、信號故障、水貨客、拖行李箱及載客量飽和等急切問題未解決,卻先把背囊問題拿出來討論;
‧港鐵在管理問題上一直不符合市民期望,累積下來,當然有極大反彈;
‧認為部分網民小題大做,本是小事一宗,卻無限上綱上綫,作無謂的「抗爭」。
2.近年社會上常說的「公關災難」,與網絡生態有極大關連。事件起因大都是有機構在網絡上貼文或發布片段,惹起網民反感,影響機構形象,然後極速在社交媒體上發酵,人人廣傳,推波助瀾,迫得機構回應;
‧傳統紙媒反過來跟進社交媒體上的反應,引起各方討論,雪球愈滾愈大;
‧以此事為例,後來有人在網上發起行動抵制港鐵,最終卻無人響應,亦可見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的落差。
參考資料
網頁
‧事件網上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孭嘢人?source=feed_text
載自2017年3月20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