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裕社會百萬窮人 欠支援 脫貧難
2017.03.20香港是個富裕社會,調查指逾四千人身家達2.3億,即平均每人擁有三層樓,可見香港確實有不少超級富人;但另一方面,貧窮人口更多,近百萬人每天吃不飽穿不暖,他們當中不少是高學歷在職人士,及勞碌大半生的長者,最叫人驚訝是,這類貧窮戶近年有上升趨勢。貧富懸殊造成不少社會問題,我們的社會究竟有否方法去改善貧窮現象,甚或去預防這現象出現呢?
今日香港
主題: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我們當中大部分人從小都被教導:努力讀書、工作,就能安居樂業,然後安享晚年。可是,這個「定律」隨着一些社會貧窮情況調研究報告的發布,逐漸被擊破。
想知道原因?同學可以參考扶貧委員會的《2015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以及最近出台的樂施會《香港貧窮問題民意調查結果》,就能從當中的數據一窺香港社會的貧窮問題,原來努力工作不一定能保證安居樂業,在富裕社會老有所依,亦非必然。
貧窮報告 數據重點
從報告內容可見,無論是官方或民間組織,都對本港的貧窮情況呈現出一致性,綜合情況,有三個重點較值得大家注意,包括:
‧本港有九十七萬貧窮人口,貧窮率為14.3%;
‧在職貧窮人口有四十四萬七千多人,其中具有專上學歷者有二萬四千七百人,增加了二千一百人;擁有大學學位的有一萬四千二百多人,增加了二千人;
‧六十五歲以上的貧窮長者有三十萬八千人,較對上一年度增加一萬四千人。
在職與長者貧窮 數字增
從以上數據得知,在職貧窮和長者貧窮是最叫人憂慮的兩大族群,前者會令人不安──為甚麼付出勞力努力工作亦要捱窮?後者則令人心酸──勞碌大半生竟然不能安享晚年!
樂施會剛發布的《香港貧窮問題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四成受訪者指長者貧窮是眾多貧窮問題中最嚴重,而教人不安的是,這些個案數字愈來愈多。
造成貧窮的原因很多,個人能力、性格、際遇、社會制度和環球經濟都有影響,雖然這些因素較難控制,但政府有責任想辦法預防和補救,以減少貧窮問題的出現。在香港,從政府的層面亦有作出一些政策措施,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些措施有所缺失,才導致在職和長者貧窮人口增加?
政策措施 保障不足
香港有哪些保障「打工仔」的措施?大家不妨看看「最低工資」,還有最近引起頗多爭論的「強積金」的情況如何。
最低工資 追不上通脹
為了確保打工仔有一定收入,香港於一○年通過最低工資立法;以為有工做生活就有保障?錯了。現時最低工資為每小時三十四點五港元,已經較上次的最低工資上調了兩元,但樂施會調查指,近六成人認為即使工資有增加,但增幅仍不足以維持一家人每月的基本開支,因為「通脹猛於虎」,加了工資卻追不上通脹水平,購買力依然低。
強積金 「對沖」惹爭議
二千年開始實施的強積金,原意是強制打工仔每月撥出部分薪金(和僱主每月供款)作儲蓄和投資,積少成多,加上投資回報,待六十五歲後取回作退休金養老之用;設立強積金的動機是好的,可是實際運作和措施的細節卻為人詬病,甚至直指難以靠其安享晚年。
原因是,強積金是以基金形式運作,打工仔須不時檢討和轉換基金組合才能把投資額滾大,以獲得可觀回報作退休之用;這就涉及個人對投資理財方面的認識,但不是人人都有這方面的知識,以致出現不少虧本的情況。另一備受批評的是積金管理費,打工仔的積金無論賺蝕,每年亦得付上基金管理費予中介人,而且部分管理費頗高,等同蠶食了積金所得。
一般基層人士,可能已經缺少投資知識,又要付高昂管理費,當遇上被解僱或離職,還得因強積金對沖而「沖」走了部分積金權益。因為現時僱主給離職員工的遣散費,是可以用強積金中僱主供款部分的錢作對沖(支付),如此一來,打工仔的強積金金額便少了一大截,退休後何來保障?
小結:
本港收入不多的一群人,即使肯工作,賺來的薪金卻仍然不足應付基本生活,成為富裕社會中可悲的在職貧窮人士。想靠每月投放金錢到強積金,一點點積少成多讓老來有筆錢生活嗎?卻又不可靠,如遇上大跌市時不懂避險和反應,或到年中時有機會被掏一筆作管理費,這樣,餘下的就未必夠養老,變成了貧窮長者。
幸好,近年終有檢討的機會,強積金管理收費和對沖措施有望可改善,然而討論了多年的全民退休保障(強積金以外,可以保障非工作人口,包括家庭主婦、老人、傷殘喪失工作能力人士老年時的生活需要),卻不了了之。同學們,你還想到其他方法去改善香港的貧窮問題嗎?
相關概念:貧窮綫(Poverty Line)
在香港,怎樣才算是窮呢?就要看看收入是否處於貧窮綫以下。
全港首條官方貧窮綫在二○一三年九月的扶貧委員會高峰會上公布,是採用「相對貧窮」概念,以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的一半為標準,低於標準的人士就被界定為貧窮人口。
訂立貧窮綫,可讓政府清楚社會的貧窮人口情況,可以對症下藥的制訂解決政策和措施。
相關辭彙
‧扶貧 Poverty alleviation
‧相對貧窮 Relative poverty
‧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
‧財富分配 Wealth distribution
‧最低工資 Minimum wage
‧通貨膨脹 Inflation
‧貧富差距 Disparity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國際貧窮綫標準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tandard
資料庫:香港的富與貧
最近出台的《財富報告》指,香港的「有錢人」的富有程度是每人擁有三點三個住宅物業,究竟這些有錢人的定義是怎樣?答案就是超高淨值人士。
超高淨值人士是指擁有三千萬美元(二億三千萬港元)淨資產的人。根據物業顧問萊坊公布的《財富報告》,香港有四千零八十人屬於超高淨值人士,在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紐約和倫敦,可見香港的確是個超級富豪集中地。
另外,根據樂施會資料,本港首十八位富豪的資產總和,相當於特區政府可動用的財政儲備。香港多富人,可是窮人更多,他們之間的距離是:香港最富有的10%住戶家庭的入息中位數,是最貧窮的10%住戶的二十八點六倍。
Mind Map:導致貧窮人口出現的社會因素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四千人資產逾2.3億 人均持3.3個住宅物業
本港超級富豪雲集,外資測量師行萊坊發表最新的《財富報告》顯示,至去年底為止,本港約有四千零八十名富豪,持有逾二億三千萬元的淨資產,富豪人數不但按年微升,更於全球城市之中位列第三,僅次於紐約及倫敦,人均持有三點三個住宅物業。該行指,本港豪宅樓價高企不下,去年亦維持全球第二,是其中一個原因令富豪人數上升。
萊坊就去年全球八十九個城市進行調查,據報告指出,去年擁逾三千萬美元(即逾二億三千萬港元)的淨資產人士(扣除自住物業),錄約十九萬三千多人,當中本港就佔四千零八十人,於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紐約及倫敦,人數按年升百分之六。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3-3-2017
答題
1.根據資料,你會如何形容香港社會的現況?(2分)
2.就你在題1所述,解釋原因何在?(4分)
3.根據資料及就你所述的情況,反映香港社會有哪些優劣之處?(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香港看來是個富裕社會,但實際是個貧富懸殊的社會。
2.財富只集中在某一少撮人手上,大部分人卻生活艱難,有近百萬的貧窮人口,在職貧窮亦不少,有工作有收入但購買力愈來愈低,連買個安樂窩亦變成天方夜譚。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香港是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稅制相對其他大部分地方低,故能吸引外資,是做生意、投資賺錢的好地方,但是社會缺乏照顧市民的長遠承擔,例如政府推行強積金,但實際回報得靠市民自己管理,加上管理費等問題,被指難以保障退休生活,而全民退保方案又石沉大海⋯⋯)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圖表,了解香港的財政預算,然後回答問題。
答題
1.根據圖表,香港政府的財政狀況如何?顯示了甚麼的事實?(3分)
2.就你在題1所述的狀況,你認為政府在貧窮問題方面有何責任?(5分)
3.你會如何評價現時特區政府的扶貧政策?試以例子加以說明。(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香港連續多年來都有大額財政盈餘的情況出現,今個財政年度港府盈餘就有928億元,代表香港政府庫房「錢多」。
2.政府有巨額盈餘,理應可以運用多些財政資源在處理貧窮問題上,除了直接派錢「派糖」,更重要的是長遠、推動性質的扶貧政策,協助貧窮階層向上游,達致脫貧。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政府有哪些運用財政資源幫助貧窮人士的政策?近年的《財政預算案》雖然有「派糖」的利民紓困措施,但大部分都是一次性,例如綜援雙糧,少見利用資源作長遠、推動性質的計畫。)
參考資料
網頁
‧扶貧資訊網
http://www.poverty.org.hk/
‧樂施會香港貧窮問題調查報告
http://www.oxfam.org.hk/content/98/content_31586tc.pdf
書刊
‧《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
作者:大衛.K.謝普勒 出版:時報出版
載自2017年3月20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