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刷臉
2017.03.17「刷臉」是個新詞,使用範圍愈來愈廣。刷臉原是一種電子考勤方式,即通過人臉識別(相當於指紋識別的作用)技術進行考勤。現在,刷臉也用於銀行的支付系統,不用提款卡,只要對着鏡頭刷刷臉,就可以存錢、提款。普通話的「刷卡」,就是粵語的碌卡(信用卡);港人手上一張八達通,路路暢通。坐港鐵上中大,進閘刷卡,在大學車站下車,A出口出閘刷卡,非常便利。在台灣,一張「悠遊卡」也讓港客優游自在,坐車、購物,勿忘「刷卡」。把磁卡放在磁卡機上移動,讀取訊息,類似刷的動作,故稱。粵語用碌或拍,普通話則用刷。
「春節」、「春運」是中文世界的特有詞,春運更是人文景觀之一。為了應對出行潮,方便旅客快速進站,北京西站等一些火車站開通了自助進站通道,採用臉部識別技術,讓旅客能夠「刷臉」進站。「刷臉」這個新詞已經進入千家萬戶,將來要收進第7版《現代漢語詞典》;甚至,我們樂觀預期,人類將要進入「刷臉時代」。
「刷臉」也是網絡用語,網友常說:「你不刷卡,難道刷臉哪?」形容人臉皮厚,常常蹭(cèng)點兒小便宜。這個義項今後會不會流通,有待觀察。可是,「刷臉」(識別技術)這個新詞,必然持久不衰。作為動詞,「刷」義同「洗」,用刷子清洗,多用刷(刷地板、刷碗);用水除掉污垢,多用洗(洗腳、洗衣服、洗車、洗澡)。「刷」和「洗」可以成詞:「刷洗」、「洗刷」,都有清洗或除去的意思,「刷」強調用工具(刷子),「洗」強調用水。
「刷」義同「洗」
「臉」和「面」是同義詞,都指頭前部從額到下巴的部分。有的詞,既可用臉,也可用面,例如:臉頰(面頰)、臉孔(面孔)、臉皮(面皮)、臉色(面色)、臉形(面形)。粵語習慣多用「面」,比如:面盆(洗臉盆)、面紅紅(臉色漲紅)、面青青(臉色發青)、面黃黃(臉色發黃)。粵語有些俗語,普通話沒有相應的說法:面青口唇白(相當於唇青臉白)、面紅面綠(臉色一會兒紅一會兒青)。形容兩人在言語爭執中,爭辯激烈,用粵語的面紅面綠來形容,十分傳神。形容人着急、發怒或情緒激動時的樣子,面部和頸部紅脹,普通話則說:「臉紅脖子粗」,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脖子讀bózi。
粵語的面珠(或面珠墩),一般用於小孩兒,對應普通話,則說「臉蛋兒」。例如:「呢個BB好得意,搣下個面珠墩至得。」(這個小孩兒真有趣,得揑(niē)一下他的臉蛋兒。)臉蛋兒是個口語詞,含親切意,要兒化。普通話還有「臉盤兒」,也是口語詞,表示臉的形狀或輪廓(如:四方臉盤兒),也要兒化。
「臉」和「面」義近,但構詞搭配不同。常用詞「面善、面生、面熟」只能用「面」搭配。粵語也說「面善」,表示熟人,面貌熟悉。不是熟人,不熟悉,說「面生」。有一天,保安員對你隨行的同學說:「你很面生。」說明你的同學面貌生疏。「面生」的反義詞是「面熟」。
「臉」「面」義近 構詞搭配不同
「臉」和「面」可以成詞:「臉面」(指臉;也指面子)。形容人沒有顏面,說「沒臉面」。指稱社會名人,有頭有臉,有身分地位,說他「有臉面」。此外,言語生活中,經常聽到「你不要臉!」「不要臉」用於罵人不知羞恥。「唱白臉」、「唱紅臉」聽過嗎?這跟中國戲曲有關。古代戲曲中,紅臉代表忠貞的人物,白臉代表奸佞的人物,打個比方,粵語長片中,關德興老演紅臉,石堅老演白臉,兩個角色產生矛盾對立。因此,比喻處理問題時,對立兩者中充當溫和的一方,就說「唱紅臉」;反之,對不妥協的一方,則稱為「唱白臉」。
指人厚着臉皮,不怕羞恥,普通話說「老着臉」。比喻極其沮喪的臉,說「哭喪臉」(也說「哭喪着臉」kūsang zhe liǎn)。看了「苦瓜臉」讓人發愁,「瓜子臉」則使人賞心悅目。沈從文在《邊城》中,形容翠翠有「一張黑黑的瓜子臉,一雙水汪汪的眼睛」。人哪,只有一張臉,我們應當好好愛護自己的「臉」,臉上都有父母的影子,都很獨特,別做出丟臉的事兒。俗語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層皮。
知識窗
魯迅、林語堂都說過,中國人是愛面子的民族。反映在語匯中,有「給面子、顧面子、面子大、面子重」等等,總之,指關係到個人體面的事情,這些「面子事」可真不少!照顧別人情面,就說「給面子」(給個面子、給我面子);注重自己的體面,就是「顧面子」;如果別人給的情面多,就說「面子大」;一個人重視表面的虛榮,說他「面子重」。「面子重」義同「愛面子」、「愛臉面」。
答題 考考你
粵語「丟架」,普通話該怎麼說?
答案:丟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