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放大鏡、金蛋,哪樣事物比喻藝術最貼切?
2017.03.17題目
以下哪樣事物比喻藝術最貼切?
1.心 2. 放大鏡 3. 金蛋
資料一
「學藝術要幹嘛?」「莫札特、梵谷就只有一個,你別想了。」「藝術是有錢有閒的人在搞的。」韓國作家金英夏倒不這麼認為,他要告訴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是藝術家,是那千百種的理由,阻止了你起身去做的可能。有些孩子喜歡在電視機前,隨着偶像明星唱着奇怪的歌、跳着難以理解的舞步,不過大概不會有人知道他在幹嘛,因為此時此刻,他正努力創造出自己的藝術。
摘自TEDxTaipei網站
資料二
模仿(藝術)──古典時期,認為藝術即是實在之模仿。柏拉圖把藝術視同對於外界被動而忠實的臨摹,是對實在之模仿。但他根本不贊成用藝術去模仿實在,因為模仿並非通達真相的正途。亞里斯多德則主張藝術的模仿,可以把原來的事物表現得更美或較醜,能夠(而且應該)把它自己限於事物之普遍的、典型的和本質的特徵之上。
摘自「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網站
資料三
每年3月,香港有多項藝術盛事上演,所以旅發局近年特別將3月打造為「香港藝術月」,將城中多項文化藝術活動、藝術地標串連推廣,向旅客及國際傳媒推介,希望展示本地獨特的藝術氛圍,以及多元的旅遊體驗。配合「香港藝術月」推廣,旅發局今年亦繼續與業界合作推出導賞團,介紹中區的藝術特色,當中更有今年首度增設的「畢打行畫廊遊」,帶領旅客參觀位於畢打行多間國際著名藝廊。
摘自《頭條日報》2017年3月1日即時新聞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藝術是甚麼?
‧藝術有甚麼功用?
‧心、放大鏡、金蛋有甚麼顯著的特點?
論點參考
徐幹(東漢文學家)
先王之欲人之為君子也,故立保民,掌教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語譯: 古代的聖王,為了想要讓人成為君子,所以設置保氏的官員,掌管教育。用六種才藝來教人民:一是五禮,二是六樂,三是五射,四是五御,五是六書,六是九數。
楊秀卓(視覺藝術科老師)
藝術教育應該是「透過藝術進行教育」,藉藝術創作引導學生反思,培養獨立批判思考、想像力和創意。藝術可以甚麼都是,亦可以甚麼都不是:萬物存着不確定性;傳統價值崩潰,社群之間的利益矛盾激化;大地生態遭前所未有的破壞,水和石油成為未來各國掠奪的資源;各人過着消費人生,不問
意義,但求快感。
皮道堅(美術學院教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藝術方面的發展主要有幾個方面⋯⋯視覺藝術創作在三十年來進入了逐步發展、逐步繁榮的過程。內地著名的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在國際上已達很高的價位,不久前在香港舉行一個拍賣會,有一件作品拍賣價高達七千萬元。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為用心來比喻藝術最貼切。因為藝術本來就是一種表達內心世界的形式,無論是繪畫、攝影抑或音樂,最終的目的都是表達我們心裏的感覺、感情、想法。另外,缺乏了心,我們就不完整。藝術也一樣。藝術可以說是我們的一部分,每個人生來都是藝術家,喜歡唱歌、塗鴉,藉以表現自我,那是自我的伸延。缺乏了藝術,我們就不完整。就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也認為,藝術令人更完整。儒家強調學習六藝的重要,其中的樂、書可以歸類為藝術。學習六藝,包括藝術,令我們有更全面的發展,成為完整的人。綜合以上論點,用心來代表藝術最恰當。
乙同學
我會選擇放大鏡來比喻藝術。理由是,放大鏡的功能是把事情放大,使人便於觀察,而藝術同樣有幫助我們了解世界的作用。西方的哲學家,像蘇格拉底、柏拉圖,認為藝術的本質就是模仿,一種對真實世界的臨摹。比方說,掃描就是現實的描繪。即使是其他創作,也跟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所有創作都是源於生活,藝術作品多多少少側寫了我們所在的世界。縱向來說,藝術也折射了時代的狀況。藝術是歷史的一部分,不同年代的作品會有不同特色,所以藝術也可以說是時代的記錄。總括而言,藝術可以使我們認識這個世界,跟放大鏡最相像。
丙同學
我認為金蛋是最好的形容。因為金蛋象徵金錢,而藝術是一門能賺錢的生意。在國家層面,藝術可以成為招攬旅客的賣點。很多地方,像美國、歐洲,以藝術作招徠,吸引旅客前來觀光。比如,美國聖塔菲城區有約七萬家文化企業,每年創意產業的經濟活動,包括旅遊,產值高達十一億美元,可見藝術是有效的生財工具。在個人層面,藝術能為我們賺取財富。近年內地經濟發展迅速,民眾收入增加,消費增加,藝術市場因此日益蓬勃。不少當代藝術品以高價出售,成為熱門的投資商品。不管是創作人,抑或生意人,都可以藉藝術圖利。說藝術是金蛋是最貼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