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你認同過長的工時令香港人無暇培養興趣?

2017.03.14
16982 16982

題目
過長的工時令香港人無暇培養興趣,你認同嗎?

資料一
      香港打工仔工時長聞名國際!瑞銀(UBS)調查發現,港人每周工時逾五十小時冠絕全球,較全球平均工時超出三成八;有打工仔慨嘆,經常超時工作四、五小時,至晚上十一時才下班,也有市民寧願減人工,換取陪伴家人的時間。工會則要求港府,盡快為標準工時立法。
摘自《頭條日報》2016年5月26日P24

資料二
      嶺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今年九至十月, 以電話抽樣訪問九百一十三名二十一歲以上市民。結果顯示,今年港人快樂指數是七十分,略低於去年的七十點五分,亦是自○九年以來最低。其中三十至四十九歲組別人士,快樂指數僅得六十八點二,是○六年以來第二低。出乎意料的是三十歲以下年輕人的快樂指數,由六十七點八回升至六十九點三。
      工作壓力、工時長、財政負擔亦是不快樂源頭,每周工作逾六十小時的「打工仔」,快樂指數明顯低於全港水平。不過,家庭每月收入低於兩萬元的中下階層,快樂指數則上升,何濼生認為與本年五月調整的最低工資有關。
摘自《星島日報》2015年12月1日F01

資料三
      1996年, 諾蘭(右圖)拍了首部故事片《追隨》。電影描述了一位作家逐漸成為一個跟蹤癖的故事。電影完全不按事件發生順序呈現,觀眾不得不隨主角一起拼接情節碎片以了解當時究竟發生了甚麼。
      諾蘭拍攝該片只用了六千美元。拍攝工作在一年當中的每個周末進行,和他一起工作的還有以前在倫敦大學學院電影社的朋友們。1998年,該片在舊金山影展上放映並受到關注,1999年,Zeitgeist公司在小範圍內發行了該片。影片的成功使諾蘭獲得了Newmarket的青睞,並讓他拍攝《記憶拼圖》。
摘自《維基百科》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工時長與發展興趣有何衝突?
‧ 發展興趣是否一定需要大量暇餘時間?
‧ 發展興趣與時間管理有何關係?

論點參考
黃傑瑜(專欄作家)
      無論是藝術,還是香港本身,要從邊陲站起來,似乎最重要是重視「公餘」,從afterwork中找到更多的可能性,從當中的邊緣性反思主流的價值及限制,才能有所跨越,發揮藝術對人文的刺激作用。

梁籌庭(勞工顧問委員會委員)
     老師、銀行櫃枱、零售業及飲食業是長工時重災區,香港工時過長問題較鄰近落後地區更嚴重,反映極有必要檢討工時制度,否則會影響僱員的家庭生活、健康、子女教育等。

紀曉風(專欄作家)
      調查在上月(2016年8月)29日至本月8日以問卷形式進行,訪問256名15至29歲在職青年,以了解長工時對年輕人生活的影響。結果55%受訪者認為現時工時過長,65%指每周平均工時逾45小時;有七成認為工時過長無法計畫進修及發展個人興趣。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同過長的工時令香港人無暇培養興趣。首先,工時過長,意味超時工作,變相是將公餘時間縮短,把發展興趣的機會和時間減少。其次,過長的工時令人身心俱疲,完成工作後,人們根本疲於發展興趣。再者,不少數據和研究已經指出,香港人工時過長令他們無法計畫進修及發展個人興趣,因此,過長的工時使香港人無暇培養興趣這句說話相當合理。

乙同學
      我不認同過長的工時令香港人無暇培養興趣。首先,即使下班,很多人都寧願做「低頭族」,沉迷網絡,這已反證出香港人沒有餘暇是一個不盡真實的說法。其次,即使工時長,但也不代表人們無法發展興趣,比如美國導演諾蘭也只是用公餘時間拍片,也成功拍出好片,證明只要有良好的時間管理和足夠的熱情,工作和長的工時根本不是阻礙人們發展興趣的原因。

 

 

文:Rya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