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師出高徒、亦師亦友、因材施教,哪項是好老師的模範?
2017.03.07題目
你認為以下哪一項才是好老師的模範?
1. 嚴師出高徒
2. 亦師亦友
3. 因材施教
資料一
「謝謝您⋯⋯每一天的陪伴,陪我精采,陪我笑,陪我練習,陪我凌晨去觀光。感謝您讓我們感受無比的溫暖,希望您也享受隊中的每一天。我謹代表香港單車隊所有運動員及全體工作人員,對您為香港的付出,向您致最崇高的敬意。」
上述這一番說話,出自香港「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她在自己的facebook上載短片《給我摯愛的普普》,悼念剛因突發心臟病離世的恩師普林俊。三分鐘的短片道出了真摯的師生之情,片中的一點一滴和每一張相片,不但讓人看到普林俊嚴師出高徒的一面,也看到他如何讓活在壓力下受訓的徒兒們體驗溫情、親情的一面,兩人亦師亦友之情,令人動容,也讓人看到體育訓練雖然艱苦,但當中散發的正能量,正是啟發我們年輕一代的好素材。
普林俊的教導情理兼容,對生活,他說:「好好吃,好好喝,好好睡,不枉此生。」對練習,他說:「玩就要盡情玩,訓練就要好好練。」對失意,他說:「不開心的事過去了,明天就是努力訓練。」李慧詩說:「那一年,我告訴你,我要拿世界冠軍。」他說:「練習、練習、練習、練習、練習。」李慧詩說:「摔倒也不怕,您總在身邊。」
摘自《頭條日報》2016年11月1日P34
資料二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摘自《論語˙先進》
語譯: 子路問道:「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還活着,怎麼可以(不先請教他們)聽到了就去做呢?」冉有問道:「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聽到了應該立刻就去做。」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時,您回答說『還有父兄在,怎麼可以聽到了立刻就去做?』冉有問『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您回答說『聽到了應該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膽的請問這是甚麼緣故呢?」孔子說:「冉求畏縮不前,所以我鼓勵他進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提醒他退讓些。」
資料三
關於印度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的電影《數造傳奇》,故事講述約在一百年前,拉馬努金獲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哈代(G. H. Hardy)賞識,從印度越洋到英國,尋求研究發表的機會,由最初被質疑,到後來成為三一學院院士的經歷,屬勵志故事;另外,電影中描述拉馬努金及哈代亦師亦友的關係,可以啟發老師或家長,當面對資優生時,如何成為他們的伯樂。
其後,兩人多次就計算公式的方法有爭論,拉馬努金指他不懂得以傳統的方式計算,指他所得出的公式,或是破解數學上的難題,都是靠直覺,以及神明告訴他; 而無神論者的哈代,凡事講求證據,自然不相信「神明告知」那一套。不過,由於他信任拉馬努金的才能,並盡力說服他,引導他以科學態度求學問,又協助他做部分驗證,終使拉馬努金了解驗證公式的重要性,結果兩人成為學術上的好拍檔,哈代後來更協助拉馬努金取得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院士名銜。
摘自《頭條日報》2015年11月10日 P34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嚴師出高徒、亦師亦友、因材施教各有何優缺點?
‧ 除了父母,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最大,你認同嗎?
論點參考
曾智華(專欄作家)
嚴師出高徒乃四海皆準道理,不過,應該要願打願捱。從前一輩多數沒得揀,做徒弟,定要硬食嚴師一切要求賞罰。今時今日一輩,講自由、講人權,你情我願,再無法勉強。
盧陳清泉(資深臨牀心理學家)
造成青年問題的不一定只是青年本身,還有社會及家庭問題,希望家長可以因材施教,給予子女適當的指引,必要時尋求社工的幫助。
黃毅力(富利堡集團主席及行政總裁)
能否有一位直屬的上司給予支持,特別是新同事初上班的首三個月,安排一位專責的資深員工去帶領新同事去適應工作,以及教導、協助、改善他們在工作面對的問題,這位資深員工最好是新員工的直屬上司,而這位資深員工的性格與這位新員工是否合得來,能否成為亦師亦友,將會是新員工繼續留下來關鍵因素;相反,如果直屬上司是苛刻、充滿批判性及玩弄小圈子的,這樣只會令新入職的員工感到恐懼、頹喪、退縮及放棄。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同嚴師出高徒是好老師最佳的模範。學生和學徒很多時都比較懶散,如果沒有一個嚴厲的老師去督促他們,他們便會變得懶散,無心上進,結果把天分浪費掉。雖然過程很辛苦,但假若日後有所成就,徒弟和學生必然會感謝嚴師將自己的潛能推至極限。
乙同學
我認同亦師亦友才是好老師最佳的模範。嚴師出高徒並不適用於所有人,世上總有些人是受軟不受硬,過多的壓力有可能會出現反效果,激發學生反叛的性格,使他們對學習更抗拒。反而,亦師亦友有助老師進入學生的世界,令學生更易接受老師的鼓勵和意見,效果必然更好。
丙同學
我認同因材施教才是好老師最佳的模範。無論是嚴師,或是亦師亦友,都將重點放在老師的態度身上,忽略了學生本身的長處。比如,一個天生對數字不敏感的學生,不論他遇上是嚴師,或是亦師亦友的老師,他們都無法逆天而生,令學生的數字天分提高,反而如果他能因材施教,發掘學生的潛能,學生便能在另一個領域,取得更好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