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置業難 共宅尋出路
2017.03.06最近一個探討香港青年買樓心態的電視節目,掀起社會熱議,批評個案為「上車」扭曲了價值觀。究竟港青在住屋問題上面對多大的困難?政府目前的措施為何不能解決問題,以至不少八、九十後把人生的快樂跟成功做業主捆綁在一起?
其實要安居,除了擁有一個空間,在空間內獲得快樂體驗亦很重要,引入外國「共宅」的概念,會不會是出路之一,讓港青們的鬱悶稍舒?
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生活素質+自我了解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傳媒所傳遞的訊息和價值觀,對青少年有甚麼影響?
視買樓為人生目標
「有樓有真愛」、「為咗層樓,可以去到幾盡?」、「買樓靠『父按』」⋯⋯這都是電視台近日播出的一個有關「上車」的節目的分集主題,當中的人物個案,引起坊間熱議,但無論觀眾和網民如何批評、不屑個案為買樓而扭曲的價值觀,以及不正常的儲錢行為,大家亦不得不承認節目在某程度上反映了香港社會的一些真實現象。
這個現象就是香港青年的居住問題。人人都想有自主的個人空間,加上「成家立室」和「買磚頭最保值」的中國人傳統觀念之植根,在樓價持續上漲的這些年,大家都感到「買樓事,不宜遲」。
兩年前一項由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負責的調查已顯示:百分之二十五受訪的十八至二十九歲青年,都視買樓為最希望實現的人生目標。
儲錢須不吃不喝十八年
希望擁有一個自己的家是正常不過,這麼理所當然的事為甚麼會變成青年,甚至還未畢業的學生的人生目標?因為今時今日,買樓是一件十分困難,甚至難以達成的事吧!
根據Demographia調查顯示,香港人(以家庭入息中位數三十萬一年計)要不吃不喝十八年,才能儲夠錢買一個五百四十二萬元的物業(本港樓價中位數);然而,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二○一四年介乎二十至二十四歲具專上教育程度或以上就業人士的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是一萬零八百元,一年總收入不足十三萬,可見,買樓之路甚遙遠矣。
助青年置業措施欠奉
靠自己努力「上車」難,那麼靠政府可有指望?目前,政府沒有專門協助青年置業的措施。去年,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曾表示,政府在長遠房屋策略中曾經討論首次置業貸款,但擔心會令需求上升得不償失而擱置,只強調四百萬港元以下的物業可以做九成按揭。
即是說,青年想置業,大約要有四十萬作首期,加上印花稅和佣金等等使費,五六十萬少不了(以四百萬樓價計算,惟此類單位供應不多)。這筆錢除了靠自己儲來,亦只可以請父母幫忙吧。至於以市價七折發售的居屋會不會幫到青年呢?居屋當然是「上車」途徑之一,但大家均以「買六合彩」來形容抽居屋,因一切靠運氣;以去年三月的居屋申請為例,申請認購超額十三點三倍,可見機會不大。
檢視青年房策:公屋+宿舍
假如不買樓,只想有個自主空間可以嗎?這方面政府亦有一些措施的,包括提供公營房屋,以及青年宿舍。
公屋 未畢業已申請
公屋政策在香港行之已久,但從來不是以協助青年解決居住問題為主的措施。目前一般家庭由申請至成功獲分配公屋,需時四點七年,假如青年踏入十八歲即以單身人士資格申請,輪候時間長逾十年,屆時收入又可能已超過申請規定,結果又是一場空。
不過,香港青年實在太渴望有瓦遮頭。去年,房委會完成二○一六年公屋申請者統計調查:新登記申請公屋的申請人中,百分之四十六在登記時為學生;三十歲以下的申請人中,四成一人的教育程度是大專或以上。可見青年對住屋需求之大。
宿舍 尚在進行中
青年宿舍是時任行政長官在二○一一至一二年《施政報告》中宣布推行的計畫,由政府全數資助非政府機構興建青年宿舍,以不高於市值租金的百分之六十租予十八至三十歲的在職青年,預計五個進行中的項目可提供合共約二千七百個宿位,可是目前還未有一個宿舍正式營運。
地價創新高 「上車」難香港整體對住屋需求都大,何止是青年呢!雖然政府不久前公布新財政年度賣地計畫,會在下年度推出二十八幅住宅地皮,共提供一萬八千九百一十伙,不過觀乎近日賣地以破紀錄高價成交,可以預知一般年輕人的「上車」夢難圓。
怎麼辦?青年如果沒有富爸媽,想有個自主空間,又或成家立室,難度要住「劏房」嗎?
共宅 新概念可紓困?
最近有智庫機構建議研究引入外國「共宅」(Co-housing)概念到香港,不僅是讓青年分租一個單位以減輕經濟負擔(每人每月四千至六千元),在共用廚房、客飯廳、餐具之外,還要分擔家務、互相照顧和建立鄰里關係,而「共宅」單位亦須經過設計和裝修以達致共享目的,例如強調有公共區間(恰當面積的客廳)作交誼之用。
小結:
「共宅」的居住模式在外國一些大城市運作了一段日子,例如丹麥、德國、日本,較近的例子是台灣著名的共宅「玖樓」,香港亦有「大桐」共宅可作探究之用,同學不妨深入了解(更多資料請看「學習教材」部分),看看這會不會是解決港青住屋問題的新出路,並帶
來居住以外更多意義的好點子?
相關概念: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
「共宅」是共享經濟的一種,而共享經濟,在經濟學上名為「分享經濟學」,早在十九世紀就有學者提出相關的理論。
最容易理解的解釋,就是把日常生活中需求大的東西,在閒置的時候出租給其他人使用,給你擁有的閒置資產創造價值。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包括Uber和Airbnb。前者讓車主在空閒時,把用不着的車子變成出租車賺錢,後者是業主把閒置的物業租給遊客賺錢。
「共宅」除了是單位出租,亦是讓當中的住客有機會分享自己的技能,例如有人負責煮食、有的負責照顧小孩、有的就負責家居維修等等。
相關辭彙
‧公共房屋 Public housing
‧家居照顧 Home care
‧公共設施 Public facility
‧生活費用 Cost of living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青年政策 Youth policy
‧社會價值觀 Social value
‧空間分布 Spatial distribution
‧運輸及房屋局 Transport and Housing Bureau
資料庫:「共宅」特徵
研究「共宅」的學者Matthieu Lietaert指出,「共宅」出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丹麥哥本哈根,漸漸擴展至其他地方;他指出,要完全符合以下特徵才稱得上「共宅」,否則只是一般的把單位分租而已。
Mind Map:了解「共宅」概念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香港年輕人在住屋方面有何看法?細閱以下調查報告,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置業行為與態度研究調查6大發現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早前委託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於本年2至3月期間以全港電話隨機調查一項名為「香港人置業行為與態度研究」,是次調查共有6大發現,包括:
1.受訪青年因為住屋問題影響婚姻(15.6%)及生育計畫(14.8%);
2.34.1%受訪青年因為住屋問題而希望移民;
3.40.9%受訪青年因為住屋問題而調低生活質素,如節衣縮食、減少旅行及消閒享樂等;
4.45.5%的20至29歲及38.9%的30至39歲租戶,同意「不能置業以致徬徨無助」,對比屬同一年齡組別,但已是業主的比率為低,而61.1%的20至29歲與76.5%的30至39歲租戶,認同「已經完全放棄買樓」,對比同組別已是業主的比率為高;
5.僅有33.3%青年租戶感到自己處於安居樂業;
6.30至39歲、60歲以上、已組織新家庭卻仍與父母同住的人、已婚人士及學歷在初中以下人士,在置業時較為考慮居住於鄰近父母或親戚。
資料來源:明光社 2-6-2015
答題
1.你認為文中的「住屋問題」是指甚麼?(4分)
2.就你在題1所述,本港青年因為這個問題受到怎樣的影響?(6分)
3.調查發現,本港青年置業多會「考慮居住於鄰近父母或親戚」,你對於此現象有何評價?是否須要改變?(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香港樓價高,一般青年難有足夠資金置業。
2.因為置業難,所以心理上感到徬徨無助,大部分人欠缺安居樂業的感覺,部分人更想離開香港移民他方;為了置業,不少青年只好調低生活質素,盡量減少消費。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這種想法會令到某些地區的住屋需求增加,樓價更難回調,「上車」就更艱難;「共宅」的新居住模式思維更是難以接受。)
延伸回應題
共宅的組合,除了青年和青年,原來可以是青年和老人,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德國現場⋯⋯青銀共居 長輩為青年指迷津
位於Essen的Geku-Haus,出租給長者與青年,長者多是擁有特殊工藝的職人,青年多是藝術家或從事廣告行銷。這群長者有織布高手、藝術史教授、會計師等,他們有人利用過往人脈,寫推薦函為青年謀職;有人聆聽年輕人提案後,巧手為他們做模型;有人曾是會計師,為年輕人的預算表指點迷津。
Geku-Haus一樓是咖啡廳與跳蚤市場、二至五樓是公寓、六樓提供年輕人辦公、七樓則是長者與青年互動的交誼廳。交誼廳內飲料與零食免費,若離開七樓就得收費,以此機制增加代間互動。飲料杯墊一面寫着「請離我遠一點」,另一面寫着「我對__話題很感興趣,歡迎找我聊天」,長者或年輕人只要看對方的杯墊,就知道是否可以上前攀談。
資料來源:《聯合報》3-11-2015
答題
1.資料中的德國「共宅」方式,與香港社會有何不同之處?(4分)
2.參考資料,你認為資料中的「共宅」方式有何好處?(6分)
3.假如香港要實行資料中的「共宅」模式,你認為有何困難?(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香港有些社區人口以青年為主,區內多姿多采顯得較有活力,而長者就被視為被照顧者,不少住在院舍,或被劃分住在一處「集中照顧」,例如長者屋。德國的長者與青年「共宅」模式,互相照顧,長者甚至成為青年們人生路上的好幫手。
2.營造了一個和諧、共融的小社區,共享硬件資源之外,亦在生活、人際關係上讓不同世代的人互相交流、互相幫助。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兩組來自不同世代的人,在生活上有接觸和交流,要合得來是十分需要一個良好有效的配對機制,這會涉及許多人力物力的投放。)
參考資料
網頁
‧財政預算案如何協助青年人置業?
http://www.finet.hk/Newscenter/news_detail/58acd86be4b0d1966a285cc0
‧玖樓──台灣的共生公寓
https://www.9floorspace.com/abt-co-housing
‧《香港人置業行為與態度》調查報告
http://www.truth-light.org.hk/nt/statement/香港人置業行為與態度研究-調查報告
載自2017年3月6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