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房屋政策與土地問題
2017.02.27社論導思
今日香港
Mindmap
社評試寫
試從另一角度,為是日新聞題材撰寫一篇五百字社論。
建議立論方向︰
‧探討政府在覓地建屋方面遇到的挑戰
‧探討政府上調居屋入息上限的原因及影響
‧探討居屋等資助房屋對房屋政策的重要性
社論
積極拓地 居屋供應才能達標
春節過後,新盤爭相開售,房屋委員會亦將在情人節討論推出新一期居屋詳情,預計反應一如既往熱烈。在私樓價錢高企的環境下,欲首次置業自住的市民,對居屋需求有增無已;可是,當局仍然未能夠覓得足夠土地,以達到長遠房屋政策所定的供應目標。
第1段︰社論要點
政府將推出新居屋,在樓價高企下,居屋的需求有增無已,但政府仍未能覓得足夠土地,以達到長遠房屋政策的供應目標。
房委會這期推出的新居屋,規模最大、地點最好的是位近彩虹港鐵站的彩興苑,提供一千三百多單位,至於另兩個位於大嶼山梅窩的屋苑銀蔚苑和銀河苑,則以廉價取勝,最低售價去到一百三十九萬元;不過,入住後去市區上班,就要付出較多時間和較高的交通費用。
第2段︰新聞簡介
指出新一期居屋有不同特色──彩興苑地點最好,規模最大;銀蔚苑和銀河苑地點偏遠但價廉。
本港樓價與市民收入的比例,全球最高,買不起樓的中產叫苦連天,有的退而求其次購入超迷你單位自住,有的求助父母把多年工作以備退休的儲蓄,拿出來協助付首期,其他人只好寄望於抽中居屋,以折扣價入市及享受較高的按揭成數。樓價愈高,對居屋的需求就愈大,每次居屋推出,都接到大倍數的超額認購。
第3段︰新聞分析(一)
說明市民為了置業的各種苦況,買不起樓的市民寄望抽中居屋,故樓價愈高,市民對居屋需求愈大,認購嚴重超額。
五年供應量僅達標五成
根據長遠房屋策略的十年樓宇供應目標,按照公營與私營房屋的六四比例,平均每年供應的四萬六千個單位中,私樓佔一萬八千個,這方面政府表示,已經找到足夠的土地。至於公營房屋,包括居屋等資助房屋和出租公屋,佔二萬八千個,這方面覓地仍未能達標。
根據現時的配置,當局的目標是平均每年供應二萬個出租公屋單位,而居屋、綠置居等資助房屋,則平均每年供應八千個。以房委會目前的居屋供應,未來五年沒有一年能夠達標。
第4-5段︰新聞分析(二)
指出政府已找到足夠土地達成私營房屋的供應目標;但公營房屋供應方面,覓地則仍未達標,當中包括每年供應八千個居屋等資助房屋的目標,未來五年沒有一年能夠達到。
居屋供應遠遠不敷需求,令部分市民不惜購入超迷你私樓單位「上車」,間接刺激小型單位的樓價和租金,反過來又令更多人買不起私樓和要捱貴租,增加對居屋的需求。在樓價高企下,新一期居屋連月入五萬元以上的家庭,都成為房委會的資助對象。
第6段︰新聞分析(三)
指出居屋供應不足的影響──間接刺激私樓的樓價和租金,令更多人買不起樓。
以目前公屋輪候平均四年半和居屋認購嚴重超額,有特首候選人提出,增加市民入住公營房屋的比例,合乎社會需求。關鍵在於不能為此令私樓減產,以免令樓價更高,唯一辦法就是增加居屋和出租公屋的供應,而在未能夠額外增產前,首先要做到達成長策制訂的目標。
第7段︰新聞分析(四)
提出解決方案──唯一辦法是增加居屋和出租公屋的供應,在未能額外增產前,應該先達成長策制訂的目標。
要遏樓價就不應阻開發
當局繼續積極覓地興建公營房屋,但是見縫插針不足以解決問題,而開拓大片土地,無論是發展新界農地或大規模填海,都遭遇種種詰難和反對,發展棕地則涉及複雜的業權和遷置經濟活動的安排,舉步維艱,加強市民對未來房屋供應不足的心理預期。
第8段︰新聞分析(五)
指出政府覓地建屋遭遇各種舉步維艱的現況,亦會加強市民對未來房屋供應不足的心理預期。
社會各方面都要因應市民對置業安居的需求,以開放態度來討論政府拓展土地的各種計畫,否則一面抱怨樓價貴,一面阻撓拓地建屋,自相矛盾又解決不了問題。
摘自2017年2月10日《星島日報》
第9段︰總結
社會應以開放態度討論政府拓展土地的各種計畫。
載自2017年2月27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