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女概念漸模糊 進入無性別時代
2017.02.22傳統社會對「男」與「女」的想像既定而牢固,普遍認為男人就要表現得剛強、理性和獨立;女性就要溫柔、細心和依賴。兩性成了二元對立,性別之間的鴻溝,將那些「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出現差異者標籤為異類。但隨着大眾思想日漸開放自由,社會對於跨性別人士更能理解及接納。
《國家地理雜誌》二○一七年一月號便破天荒以一名九歲跨性別兒童傑克遜作為封面,探討「性別革命」的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去年,美國宣布解除跨性別者從軍的禁令;接納跨性別男孩加入童軍行列,打破百年慣例⋯⋯這些事例都說明了傳統男女間刻板的壁壘,近年已逐漸被打破,慢慢走入無性別時代。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自我了解+人際關係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青少年的自尊受甚麼因素影響?它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對未來的期望如何相關?
‧香港青少年常處身於哪些重要的人際關係?這些關係有甚麼獨特和共同的特徵?
‧在不同的關係中,青少年如何建立身分和理解角色?
‧香港青少年怎樣反省人際間的衝突和與人建立關係?
性別從何而來?
「性別」這個概念,可以劃分為「生理性別」(Sex)和「社會性別」(Gender)。前者指男女與生俱來的生物差異,以第一和第二生理特徵來界定一個人在生物上屬於男性或女性,即生殖器官、表面毛髮等等;而後者則是由社會文化創造出來的分類,對男、女性別行為的期望,例如男生性格要剛強,女生性格要溫柔,甚至衣着上男穿褲女穿裙等。
社會上亦有所謂理想的男性和女性形象,由家庭和社會分別塑造男女性別角色。在家庭這個「性別工廠」中,由父母分別示範,也教導下一代不同性別應有的性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模仿成人,強化自己性別的行為;至於社會,在朋輩、學校、傳媒方面,男女的公認準則都會施加在我們身上,倘若我們有所偏離,往往會承受歧視和排擠。個人在成長過程會盡力表現適合社會期望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行為,確立的「性別認同」成為我們的性別。不過,現今社會對性別角色的界定已不像以往般刻板,青少年有較大的空間去發展自己的性別認同。
性別定型 男女各有所職
性別定型是社會對男女兩性的標準期望及價值觀,是人們對男或女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要求。傳統社會結構及文化因素,令社會根據生理性別定出兩性應有的性格、行為和特質,而不符合者會被視為不正常,或遭受歧視。隨着社會變化,性別定型亦有所轉變:
傳統觀念──傳統社會大多以男性為中心,主張「男女之別,男尊女卑」。家庭倫常中又有「夫為妻綱、夫義婦順」等觀念,即丈夫要作模範,而妻子則作順從協助的角色。當社會走向工業化,家庭的內外分工更見明顯,形成「男主外,女主內」的情況。在這個大環境下,男性的形象被塑造為剛強、理性和獨立;女性為溫柔、細心和依賴,成了二元對立。
現今觀念──社會開放,現今對性別角色的界定已不像以往般牢固。在知識型經濟社會,講求知識、技術與勞動力的配合,經濟效益與體力勞動不再完全直接掛鈎;而且大部分國家都能做到男女機會平等、教育普及,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大大提升,「男主內,女主外」的家庭結構模式亦不罕見。在開放的社會,「第三性」、「同性戀」、「變性人」等的議題亦可公開探討。
第三性的出現及原因
性別只有男和女?這只是傳統的主流看法。以往我們認為生理上的男性或女性,會自然地分別發展具男性或女性獨有的性格特質,彷彿「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必然一致。然而,有學者質疑並提出了「跨性別」的看法:
避用「he」和「she」
跨性別又稱第三性或無性別,指心理和行為上無法認同出生時的生理性別。跨性別者認為人們不應受生理性別局限,在外觀打扮、心理態度上,應自由演繹性別身分,不屬於男性或女性。其實跨性別現象早已存在,例如男女Unisex裝扮、男性化妝、女性健美等等,但在傳統觀念下,跨性別往往被污名化為「不男不女」,不被社會接納。
隨着現今社會思想開放,人們開始接納人們生理性別跟社會性別之間的差異,男女的界綫變得模糊。英國學界近日紛紛有宣傳運動,鼓勵學生避用「男孩」(he)和「女孩」(she)等兩性詞彙,改為採用無性別的字眼如「ze」稱呼跨性別學生,以免他們感到歧視和冒犯。
各地對跨性別的態度及爭議
「性別」不是與生俱來,會因應法律、教育、媒體、醫療科學等不同的領域,令社會對性別期望有所改變。以下是近年有關跨性別議題的爭議及討論:
1.無性別廁所之爭
「男入男廁、女入女廁」是人們在公共場合使用洗手間的常規,因為我們身處的社會是按男和女的生理性別劃分廁所。美國政府在去年5月向全國公立學校發出通知,要求學校必須允許跨性別學生按照自己的性別認同選擇使用哪類別廁所,而非根據出生證明文件上的生理性別。「廁所之爭」在美國社會廣受討論,正反雙方甚至不惜對簿公堂,爭持不下。
2.英美制度變革
美軍上月解除對跨性別者的從軍限制,被視為人權里程碑。根據美國跨性別平等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gender Equality)估計,目前在美軍服役的跨性別者達到15,000人。此外,英國車輛牌照管理局、皇家郵政、就業暨養老金事務部、國家醫療保健服務,以及知名銀行和一些大學,現在都接受以「Mx」來敬稱跨性別者,證明社會對跨性別人士的接受程度正逐步提升。
3. 日本「無性別男孩」
不只西方國家,跨性別的風氣在亞洲亦漸興起。女性作中性打扮很常見,反而是男性若多加打扮,如美甲、化妝等,仍會被視為「異類」。日本最近出現了一個名詞──「無性別男孩」,由星探丸本隆志發起,招募許多性別特徵不明顯的男孩參加時裝展,他們如女性般化妝、美甲等,這種性別特徵不明顯的造型,在日本成為新興時尚,亦將男女性別概念模糊。
男女性別模糊 是好是壞?
正面:尊重個人權利
過去幾十年間,社會上大多數人對跨性別人士抱有偏見,將他們視為病態。根據美國跨性別平等中心資料,當地約75%跨性別年輕人在校沒有安全感、78%曾受騷擾;而去年底公布的研究指出,在受訪的二萬多名跨性別人士當中,有四成曾嘗試自殺,可見他們承受嚴重心理和生理壓力。隨着跨性別運動在過去幾年迅速發展,大眾開始對性別的多元化保持開放、接納的態度,尊重別人對性別認同的自由選擇,消弭歧視達致平等,是社會進步的象徵。
負面:觸發社會矛盾
男女二元性別觀念是傳統婚姻制度的基礎及宗教主張,若社會性別觀念日漸模糊,將會瓦解傳統家庭結構,同時會觸發社會矛盾。以「跨性別廁所」為例,各地跨性別運動常以「反歧視」為名,指斥別人不認同跨性別運動的權利。而且,接納跨性別或會被誤解為「鼓吹」,又或有機會導致骨牌效應,保護更多不合乎社會道德的傾向,如戀物癖。
結論:
「性別」是一個光譜,在男性與女性之間,其實存在各種多樣性,男性可以擁有女性特質,女性也可以男性化,有如各人膚色、身高的差異,不應受歧視。「性別」伴隨着不同的歷史階段和社會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改變,如平權主義概念日漸普及,由男女平等到跨性別,這是人類的進步。但我們仍要面對這些改變對道德帶來的衝擊,在大眾與小眾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大眾應以開放的態度來面對及討論這個轉變。
相關概念:酷兒理論(Queer theory)
「酷兒」一詞來自英文的「queer」,過去用來指罵同性戀者。然而,有些同志運動者卻以「酷兒」自稱,代表正面地歡呼自己的與別不同。近年,酷兒的定義更擴闊了,意指在性傾向方面不符合主流規範的社群,包括了社會上的性小眾,他們可以指同性戀者、跨性別人士等。
「酷兒理論」是一種新的性理論。它批判性地研究生理的性別決定系統、社會的性別角色和性取向,認為性別認同和性取向不是「天然」的,而是通過社會和文化過程形成。酷兒理論已被一些院校承認為大學學科,是性別研究的一大方向及主題。
相關辭彙
‧性別焦慮症 Gender Dysphoria
‧同性戀 Homosexuality
‧社會認知 Social Cognitive
‧反歧視 Anti-discrimination
‧性別認同 Gender Identity
‧性別定型 Gender stereotypes
‧平權 Equal rights
‧性別認同 Gender identity
Mind Map:性別認同
相關新聞事件簿
2014
日內瓦正舉行聯合國《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的國際公約》公開聽證會,本港仍未就性傾向歧視立法,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代表昨在會上多番向出席的港府團隊質詢,了解香港立法進度。代表香港出席的關注團體指,聯合國對香港如何保障跨性別人士特別關注,更向港府提出要求履行公約建議。
資料來源:2014年5月9日《星島日報》 A22
港大醫學院於二○○四年訪問了二千多位十八歲以下的中學生,約有百分之二十的受訪者希望改變生理性別。我近年在跨性別社群訪談,部分受訪者和小捷很相似。這群跨男跨女的受訪者感到學校所提供的性教育和自己的成長需要差距太大,一般同學及老師不理解生理性別和性別認同的觀念,學校規定他們要依照生理性別來使用學校設施及參加體育活動,壓抑性別表達之餘,遭遇欺凌的情形也很嚴重。學校沒有細心明白學生的需要,譴責欺凌者,更通過校規和狹窄的性教育來鞏固男女二元性別的價值觀,否定跨性別學生的存在。
資料來源:2014年11月25日《星島日報》F2
2016
使用先生、女士等稱謂原意是尊重別人,但現今講求平權的世代,稱謂似是不合時宜。金管局亦意識到跨性別人士的訴求,除要求銀行須妥善管理風險外,亦鼓勵銀行給予客戶的結單不再使用先生、女士稱謂,並曾就此向銀行了解如何處理客戶的稱謂問題,得悉全港14家零售銀行已能滿足客戶相關需要。
資料來源:2016年4月25日《星島日報》 B12
滙豐銀行(香港)總行門外近日擺放了兩頭塗上彩虹顏色的獅子藝術品,以表達對不同性傾向及跨性別人士的支持,然而活動惹來反對同志平權運動的團體不滿,「性傾向條例家校關注組」批評滙豐做法過分,其支持同運的政策變相逼使股東認同同運理念,關注組已發起網上聯署,一天內收集到逾一千六百個公眾聯署,更不排除稍後將召集支持者到滙豐總行示威。
資料來源:2016年12月6日《星島日報》A13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圖表及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早於2005年進行的「公眾對同性戀的態度調查」(MVAHK,2006),發現只有28.7%受訪者希望政府引入法例禁止性傾向歧視,33.7%保持中立,而34.6%表示反對。對比兩組數據顯示,雖然不同意/完全不同意立法保障不同性傾向、性別認同及雙性人身分免受歧視的百分比相近:本調查的34.8%對比34.6%(MVAHK,2006),但是支持立法的百分比卻從2005年的 28.7%增至2015年的55.7%,十年間幾乎增長一倍。
資料來源:《有關立法禁止性傾向、性別認同及雙性人身分歧視的研究報告》2015
答題
1.根據圖表及資料,你認為大眾對跨性別人士的態度如何?(4分)
2.根據題1所述,試解釋是甚麼因素促成社會對跨性別人士有這些態度。(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從圖表及資料可見,調查中有約6成受訪者支持就「性傾向歧視」立法;與10年前的相類似調查比較,支持立法人士上升近一倍,可見社會對跨性別愈趨接受,同時有上升趨勢。
2.社會逐漸接納跨性別人士,大致受以下因素影響:
‧個人主義──個人主義及自由思想傳入,人們更着重自我認同多於社會認同;
‧傳媒──傳媒廣泛報道跨性別新聞,淡化社會批評聲音,令本來沉默的性小眾更有勇氣踏出社會,承認自己的性別取向;
‧社會環境轉變──教育普及、知識型經濟主導等,也淡化了男性主導的性別定型,令男女界綫日漸模糊。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性小眾的保障與是否立例規管性歧視的條例,特首梁振英在他的政綱中略有提及。香港主流社會仍比較保守,對於保障性歧視的立法,現屆政府取態似乎是寧穩莫急,這種態度惹起性小眾維權組織的不滿,是次委任陳章明做平機會主席,就惹起這些人士的關注。有官員認為,在社會主流對性傾向平等觀念仍然比較保守的環境下,在維護性小眾的工作上,政府仍傾向以教育為主,希望讓社會慢慢開始接受性取向多元化,到適當時機才考慮立法問題,以免觸發正反雙方矛盾加劇。
性傾向的問題不同人有不同立場,壁壘向來分明,互相角力,偏向開放的和維權人士,堅持要盡早立法。由於香港現有法例沒有性歧視這個觀念,一般的市民不會發聲,成為沉默的大多數,但政府一旦在法例上作出修改,估計會惹來為數不少的傳統人士反彈,這是政府覺得先予以教育,慢慢改變社會的想法,才考慮立法的原因。
資料來源:2016年4月18日《星島日報》A14
答題
1.參考資料,你認為香港就性歧視的立法有甚麼困難?(8分)
2.參考資料及就個人所知,試建議可行方法,以保障社會性小眾的權益。(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立法或會削弱言論自由、教育自由及宗教自由,製造更多社會矛盾及衝突;而且會扭轉傳統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未必得到社會認同。
2.可以從教育方面入手,鼓勵市民尊重性別差異;另外,可通過建設「性別友善設施」表達對性小眾的關注,例如港大於去年設置性別友善洗手間,可供跨性別人士使用。
參考資料
網頁
‧性別越界,顛覆男女
https://www.gvm.com.tw/Boardcontent_6017.html
‧ 報告:《有關立法禁止性傾向、性別認同及雙性人身分歧視的研究報告》
http://www.legco.gov.hk/yr15-16/chinese/panels/ca/papers/ca20160215-rpt201601-c.pdf
載自2017年2月22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