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意外發生時用手機拍下影片或照片是不良的風氣,你認同嗎?

2017.02.21
16851 16851

題目:
愈來愈多人在意外發生時用手機拍下影片或照片,有人認為這是不良的風氣,你認同嗎?

資料一
      下班繁忙時間的一列港鐵列車,出現狂漢縱火事件,逾千乘客雖及時逃生,但仍有不少乘客不顧後果,冒險走入仍起火列車拍攝,情況十分危險,有消防專家指乘客危機意識不足,隨時有生命危險。
      香港消防主任協會主席楊儉生讚揚今次事件中列車乘客,各人均表現相當鎮定,逃生時未有爭先恐後而造成混亂,亦願意協助身上仍着火乘客,以自己衣物拍熄火勢,盡快減低傷者傷勢。
      但楊指出,起火的列車車廂,仍然十分危險,因未知燃着物品性質,故乘客應盡快遠離,切勿繼續逗留,更不應接近起火位置拍攝,如起火物品一旦爆炸,有機會造成嚴重傷害,甚至性命危險。
摘自《星島日報》2017年2月11日 A04


資料二

摘自Joan Cornellà作品


資料三
      就算拍片者當下是花生mode,但其實流出的片源一隻手數得完,來來去去都是那幾條,甚至各電視台的新聞都是借網上播到「爛」的那條片,一個不小心就真的給他做了戰地記者。相反,有報章聲稱有記者在場,但反而就沒有把握機會,連相都沒有一張,只是靠憶述。如果拍片那人真是智障,都誤打 誤撞給他威一次。 
摘自網絡文章〈一場火警,足以顯示香港人有幾憎香港人〉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意外發生時拿手機拍攝,有何用途?
‧ 在危險的情況下仍用手機拍攝,有何意義?
‧ 「有圖有真相」更具說服力?
‧ 何謂不良風氣?

論點參考
程萬里(專欄作家)
      其實,只要不妨礙救援而且在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拍片又有甚麼好罵呢?何況當時人們並非只顧拍片而見死不救;相反,許多人正幫忙為着火乘客撲熄火種,甚至事後還要被醫生指出救人方法有錯。與其愈幫愈忙,倒不如拍片將真相公開,將來甚至有可能成為呈堂關鍵證據,這樣也算是有點貢獻。指責別人是很容易的,如果換了網民在現場,他們敢肯定自己只會做得更「正確」嗎?更遑論現在是手機時代,人人做記者根本是必然結果。

邁克(專欄作家)
      香港人簡直不由你不服,好不容易死裏逃生抵達尖沙嘴站,竟然不快快衝上地面呼吸新鮮廢氣,到附近茶餐廳飲杯鴛鴦壓驚,卻選擇留在案發現場拿着手機拍攝,究竟算哪一門子的條件反射,真的非常耐人尋味。打卡這種手勢,難道超越了正常的求生本能,應變警覺性已經蕩然無存?網上流傳片段所見,車廂火頭仍未完全撲滅,且不說潛伏隨時爆炸危機,濃煙吸多了也會頭暈,另外還阻礙救援工作,別告訴我那些忙於拍拍拍的都是沒有心肝的機械人,恃住有金剛不壞之身,滿足當突發新聞記者的秘密願望。

杜汶澤(演員)
      大家在facebook指責拍片不救火的人,你們知道他們為甚麼拍片,因為要發facebook呀!當然我們可以指責別人,這很正常,但同時,亦可以撫心自問,每天,我們到底又花了多少時間,腦子裏想想應該放甚麼在facebook上,可以引起關注。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同愈來愈多人在意外發生時用手機拍下影片或照片,是不良的風氣。在意外現場,或者發生大型事故時留下影片或相片作記錄是一件好事,但事實上很多人的心態都只是希望在社交媒體上取「讚好」。同時,這種心態往往令人減低了危機意識。比如在最近的港鐵縱火事故中,起火的列車車廂,仍 然十分危險,因未知燃着物品性質,如起火物品一旦爆炸,有機會造成嚴重傷害,甚至性命危險,造成的傷亡可能更大。因此,在意外發生時只顧拍照,不但危險,更可能令救援工作更困難,絕對是不良的風氣。

乙同學
      我不認同愈來愈多人在意外發生時用手機拍下影片或照片,是不良的風氣。首先,以今次事故為例,批評者忘記了他們之所以能夠第一時間看見現場況,正是全靠拍片者拍下事發一刻的影片所致。沒有他們馬上將實況傳播,不知情的人繼續湧進港鐵,和其產生的恐慌,可能引發更多問題。換言之,在 意外時用手機拍下影片或照片其實是有助消息傳播,有助公眾了解情況,保持秩序,減少因恐慌而導致的混亂。再者,在這個後真相年代,傳媒或政府有時未必全然將真相講出,拍片者的第一手資料就有助大眾了解和更接近真相,只要不妨礙救援而且在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拍片又有甚麼好罵呢?

 

 

 

 

 

 

 

 

 

 

 

文:Rya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