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全球氣候變化、內地垃圾湧港海灘,哪項新聞適合教導中學生認識環保問題?

2017.02.17
16828 16828

題目:
以下哪項新聞適合用來教導中學生認識環保問題?
1. 全球氣候變化
2. 內地垃圾湧入香港海灘

資料一
      團體「創建香港」及「無塑海洋教育」早在今年五月於大嶼山三白灣執拾垃圾,找到大批醫療廢料,向政府反映事件。今年七月,團體再到該沙灘執拾垃圾,發現醫療廢物不減反增。部分廢料牌子上印有簡體字,顯示廢料應來自廣東省。司馬文指醫療廢料威脅市民的健康及安全,泳客有機會因踩到針筒而受傷或感染疾病。
摘自《頭條日報》2016年12月7日P02

資料二
      研究顯示:珠三角地區的煤電裝機容量超過粵港地區一半,且電廠密集度高,其對粵港地區的健康損失貢獻比例超過60%。廣州、深圳、佛山三個城市,雖然不是煤電裝機最大的城市,但受到煤電污染的健康影響最大。而東莞、佛山和廣州的燃煤電廠對粵港兩地公眾造成的健康影響最大,根據模型估算,東莞的煤電廠在2011年給粵港兩地造成560例早死,而佛山和廣州則造成500和400例早死,佔總體健康影響的40%。
摘自「綠色和平」網頁

資料三
      孔子教學,往往因學生個性不同而予以不同的指導。例如孔門弟子問仁,孔子對顏淵說:「克己復禮為仁。」對仲弓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樊遲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可知孔子能因各人的需要而施以適當的指導。這種啟發和誘導的方法,最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顏淵讚美孔子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摘自《中華百科全書》網頁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甚麼元素能啟發、誘導中學生學習環保議題?
‧ 全球氣候變化、內地垃圾湧入香港海灘的新聞有沒有具備這些元素?
‧ 兩宗新聞涵蓋了甚麼環保範疇,可以教導學生?

論點參考
紀思思(環保學者)
      地球表面溫度升高,不只會令冰川融解,水位上升,亦同時會影響全球經濟。就以香港為例,溫暖的冬天會令寒衣滯銷,寒熱交替也會讓病菌蔓延加劇,流感高峰期已經由數周變成數月,對醫療系統造成了很大負擔,每年經濟損失以億元計算。此外,愈來愈頻繁的極端天氣改變了人類和其他動物的遷移模式,基本資源又愈見缺乏,不難理解社會動盪將會加劇。

Craig Leeson(環保紀錄片導演)
      香港有很多人以為,海邊有垃圾是正常不過的事,我很幸運成長於塔斯曼尼亞,我可以告訴大家,海洋生態不應該是樣,香港的海洋污染是世界數一數二嚴重的地區。漂浮於大海上的塑膠,不時被海洋生物誤以為是食物,膠袋在水上的形態與水母相似,大量海龜不知就裏,就把一個又一個塑膠嚥下。

奧巴馬(前美國總統)
      大量科學記錄表明氣候變化是真實的、不可忽視的,如果放任不管,全球氣溫在本世紀末將上升4℃以上,全球經濟每年將損失約4%,其中美國每年損失3,400億至6,900億美元。儘管美國應該採取甚麼樣的環保政策還存在爭論,但我相信,發展清潔能源經濟的趨勢將會繼續下去。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為,全球氣候變化的新聞,比較適合拿來做教材,教導中學生認識環保的議題。這是因為環保組織常常請名人來提醒公眾關注這個問題,對中學生來說,名人有一定的宣傳效力,令他們注意這件事。而氣候變化涵蓋多個不同的範疇,本身就是很好的環保教材。首先,老師可以解釋,氣候變化是怎樣引起,並跟學生討論,目前的空氣污染是甚麼情況、污染的源頭是甚麼。而碳排放又可以引伸到能源問題,帶出依賴石油燃料產生能源有甚麼問題、目前有哪些替代的清潔能源。除此之外,老師也可以講解,現代的畜牧業為地球帶來多大的破壞──為了開闢更多土地,農民大規模的砍伐森林;飼養牛群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污染程度甚至比汽車更甚。氣候變化影響廣泛,也值得談論,包括氣溫上升、極端天氣頻生、糧食減少、生態系統受破壞。總括來說,氣候變化是非常好的環保教育材料。

乙同學
      我認為,內地垃圾湧入香港海灘的新聞,比氣候變化更適合做教材。原因是,這件事在我們居住的地方發生,比較貼身。垃圾湧港的新聞可以讓學生了解香港的海洋污染問題,例如海裏發現大量醫療廢料,可能來自內地,或者有海洋生物因為進食了膠塑垃圾而死亡。事件可以引伸到兩個課題,一是現時香港有甚麼環保政策,這些政策是否足夠保護環境;二是珠三角地區跟香港有很密切的關係,兩地的環境問題是渾然一體。比方說,珠三角地區排放的廢氣,會飄來香港;那裏排出的污水也會污染香港的水質;廣東正打算興建更多核電廠,核電廠的潛在環境問題也會危害香港。老師可以進一步講解,儘管內地訂立了許多環保法例,但執行起來不夠嚴謹,以致法例未能發揮最大的功效。垃圾湧港包含多項環保議題,最重要是跟香港有關,所以適合做學生的教材。

文:萑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