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過節禁售活雞 阻禽流感蔓延

2017.02.09
16806 16806

一、試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資料A:改寫自2017年1月22日無綫新聞

       農曆新年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無論是團年飯抑或開年飯,雞這道菜式都少不了,但近日在廣東省的禽流感疫情就引起關注。截至本月中,今年廣東接獲的H7N9病例有11宗,死亡病例有2宗,其中在佛山、廣州、中山等都有病例。省衞計委抽查全省21個街市,超過三成環境樣本驗出H7亞型流感,家禽樣本亦有一成呈陽性。而江蘇、浙江、安徽、福建等地,亦有感染個案。

     廣州市民陳小姐表示:「無雞不成宴,可能廣州人就有這個習慣,如果沒得賣可以吃另一樣。魚亦是好意頭,年年有餘。」

     廣州市民梁先生指:「最好(有得吃),會便宜一點,禽流感有甚麼好怕,我們小時候窮的時候,發瘟雞都一樣吃,其實都是很自然的,那些(禽流)感都是多餘的,只是嚇人。」

 

資料B:摘自2017年1月11日 互聯網

      再有港人懷疑染上禽流感,或成入冬以來第四宗人類感染禽流感個案。一名曾往廣東佛山的10歲男童,返港五日後出現發燒、咳嗽及嘔吐等病徵,初步證實對甲型流感(H7)病毒呈陽性反應。

     男童去年12月31日至今年1月3日曾與家人到過廣東佛山,並到訪一親戚居所,該處飼養了數隻活雞,但男童報稱沒有接觸該些活雞。他們亦在當地到過街市,但報稱沒有進入街市售賣家禽區域。

 

答題

初中題
(a) 根據資料A及B,試提出兩個可能影響港人健康的原因。(6分)
高中題
(b) 基於內地禽流感肆虐,你在多大程度同意在農曆新年前禁止出售活雞?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10分)


二、試題分析

 

涉及單元

今日香港 公共衞生 現代中國

關鍵概念

公共衞生政策 傳染病 中國傳統節日

題型分析

a. 初中題:不用表明個人立場,只須利用資料歸納出理由即可。
b. 高中題:屬「多大程度」題,考生須表明立場,並以正反立論。

 

 

初中題
三、作答方向參考
(a)根據資料A及B,試提出兩個可能影響港人健康的原因。 (6分)

分析角度

運用資料

解釋推論

可運用概念

地域因素

‧ 一名曾往廣東佛山的10歲男童,返港五日後出現發燒、咳嗽及嘔吐等病徵,初步證實對甲型流感(H7)病毒呈陽性反應。

 

‧ 不少港人於農曆新年期間均會回鄉探親,內地疫情或會因此而蔓延至香港。

傳染病
中國傳統觀念

 

中國傳統觀念

‧ 資料A廣州市民陳小姐認為「無雞不成宴」。

‧ 中國傳統觀念認為過節必須有雞(特別是活雞)才算體面,而香港人亦保留此傳統,故喜歡以雞宴客,在內地禽流感肆虐期間,或會提高風險。

 

四、作答提示

1. 在回答(a)分題時,同學務必留意提問用語是「根據資料」,所以同學提出的論點,都必須建基於資料,做到從資料出發,其他跟資料無關的論點,一概不必交代。至於個人知識和概念,只應在解釋資料涉及的論點時加以運用。
2. 盡量在找出合適的資料後加以歸納及解釋推論,以免流於抄寫資料。


高中題
三、作答方向參考
(b) 基於內地禽流感肆虐,你在多大程度同意在農曆新年前禁止出售活雞?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10分)

很大程度同意

論點1

內地爆發疫情,反映當中存在風險,為了保障市民的安全,應該全面嚴禁內地的活雞供應到香港,以免受到感染的雞隻在港供應。

論點2

在街市出售活雞,令市民有機會接觸活雞,但一般市民不同於雞農雞販,衞生意識不足,容易被感染,故此應該禁止出售活雞以保障公共衞生。

駁論

有指以雞宴客雖然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故此不應在農曆新年前禁止出售活雞,但是公共衞生較傳統習俗更為重要,而且冰鮮雞等代替品仍然在市面供應,故此在考慮到全港公共衞生的風險後,禁止出售活雞是較佳的選擇。

 

很小程度同意

論點1

農曆新年期間,所謂「無雞不成宴」,市民都喜歡以活雞宴客,而且普遍市民都認為活雞較冰鮮雞鮮味,故此不應在這個時間禁止出售活雞。

論點2

香港與內地的衞生部門一直保持緊密聯繫,故此能嚴格把關,若內地的活雞供應有問題,定會停止供應到本港;再者,除了內地供應外,本地亦有活雞供應,暫時未見本港的供應有任何不妥,故此不應在這個時間禁止出售活雞。

駁論

有指不少港人在這段時間會回鄉探親,就算在港禁止出售活雞也不能完全保障港人健康,但是港府的責任在於保障港人健康,禁止出售活雞在很大程度上減低了禽流感在港擴散的風險,離港的市民的健康也非港府能控制的範圍了。

 

四、作答提示
1. 須要針對香港現況及中國以雞宴客的傳統來作答。
2. 須緊扣禁止出售活雞與公共衞生之間的關係。
3. 正反立論。在表明立場後,除了提出理由支持個人立場外,亦應以駁論交代相反觀點並加以反駁。


文:鄧婉君
(聖公會梁季彜中學通識教育科科主任、香港通識教育會會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