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你認同「謠言止於智者」嗎?

2017.02.14
16804 16804

題目

有說「謠言止於智者」,你認同嗎?

資料一
     現時在網上有很多內容農場(Content Farm)就是專門撰寫一些很吸睛的題目,如「成為剩女三大原因」、「三十歲前必做的三件事」等,這些文章很可能也是由電腦寫成,因為電腦輕易就能查出該段時期網上最多人關注的題目、最常用的潮語是甚麼,然後就以此引你打開來看,看後你沒有甚麼得益,但那些網站瀏覽率上升自能從中獲利。
摘自《頭條日報》2016年11月18日 E04

資料二
      上星期四收到不只四、五個同類型短訊,內容大概指出船公司已收到天文台就颱風為船公司及碼頭作出之信號提示,並列出時間及相應烈風信號,當然尾段附設促請各單位做足防風措施的提示。一看見這些訊息,心裏想到大家,尤其上班一族都期待放一個「打風假期」,雖然為打風前後多作些準備也不會有壞影響,但將未經證實的消息發放給親友同事,可能會帶來壞影響。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10月25日 P45

資料三
      甚麼叫「後真相」呢?褚簡寧在文章引述,這是《牛津字典》在二○一六年的代表字,意思是漠視事實,甚至以說謊影響公眾的個人情緒,從而左右輿論。
     「後真相」不是真相,是設計出來影響公眾和輿論的訊息。這種訊息在媒體充斥,特別在缺乏把關的媒體最容易氾濫。傳統媒體資料都要引述出處,包括提供資料或受訪者的名字、文件來源地;如果只是用消息來源,都盡量指出方向,包括接近哪一方面的消息。當媒體引述消息來源時都會很審慎,視同把本身的公信力押注在消息來源之上,故此很多時會要求對方提供具體證據,例如文件、相片、詳細的時間、地點,事發經過,然後再按資料進行查證,確實後才會出街。
「後真相」的消息當然絕大部分沒有公開的消息來源,資料的查證都很馬虎,甚至按照批評這種做法的人指出,散播者是刻意罔顧事實,只求煽動公眾情緒。對於這類消息,過去受眾都很反感,現時卻未必一樣,特別是網民,有說因為網民習慣Like或Dislike,較為傾向態度先行。
摘自《星島日報》2017年1月7日 A12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謠言在現今世代為何流傳迅速?
‧ 在後真相年代,謠言是否無法識破?
‧ 智者何在?為何智者有能力阻止謠言?

論點參考
楊志強(專欄作家)
      戈培爾說謊言重複多遍就變成真理,都說謠言止於智者,但世上智者有幾人?

流深(專欄作家)
       美國學者阿爾波特和波茨曼曾經得出一個謠言傳播的著名公式:R=I×A(R=謠言,I=重要度,A=模糊度),傳播學者克羅斯1953年改進了此公式:R=I×A/C,即謠言=重要性×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要消除謠言滿天飛的局面,對於網民自身來說,無疑需要水平的提高,讓「謠言止於智者」。

沈帥青(專欄作家)
      在後真相年代,真相不重要了嗎?沒有人願意活在謊言中,要擺脫愚弄,每個人多走一步查證,多動腦袋細心觀察,真相終會浮現。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不認同「謠言止於智者」。首先,單是看近年網絡興起後,人人都寧願相信內容農場和一些偏頗不全面的資訊,這已證明了,我們正活在後真相年代,謠言走得比真相快。其次,智者的確可以破解謠言,但是這是一個反權威、反精英的年代,大部分人都不喜歡聽取專家的意見,那已證明,即使有智者在,由於人們對他們的抗拒,始終都不會聽取意見,謠言並不止於智者。再者,謠言之所以得以傳播,正是因為智者不多。既然如此,又何來「謠言止於智者」呢?

乙同學
       我認同「謠言止於智者」。首先,有人能觀察出「後真相」和內容農場這兩個不良現象,這已證明,很多人已經發覺和意識到謠言的存在。其次,自從「後真相」的現象出現後,不少人已經開始留意,甚至面書也開始嚴格管制,驅走和減少傳播不實的謠言。再者,其實只要大家願意走多一步,有求真的精神去查證,謠言也會不攻自破。畢竟網絡世界仍是方興未艾,有謠言出現也是正常,日子久了,自然會被破識,人類社會的發展也不常是這樣嗎?

 

 

 

 

 

 

 

文:Rya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