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大課程改革 畢業生質素提升
2017.02.13理工大學的追蹤研究由一二/(1)一三學年,即首屆新四年制學生入學開始,主要評量該批學生的五項質素在四年間的變化,具體包括了批判性思考、高階思維技能、解難能力和自我領導等,這均是理大期望學生畢業時能具備的質素。
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石丹理指,各項量表均顯示,學生第四學年的質素指標比第一學年高,反映他們的有關質素在四年間有所(2)提升。
理大當年為配合新四年制本科課程,加入共三十學分的大學核心(通識)課程,培育學生專業以外的能力,尤其是領袖及個人發展課程和服務學習課程,希望培養他們成為負責任的世界公民,以及具備成為領袖(3)的特質。
標點學習
(1)斜綫號:標明其前後兩個部分有密切的關係。此處是「和」的意思。
字詞學習
(2)所:虛字,置在動詞之前。
中文法則
(3)領袖:「領」和「袖」都是不自由語素。語素是語言中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大部分是單音節,像「繩」;也有一些是雙音節,像「尼龍」。不自由語素是指不能單獨成詞的語素,必須跟其他語素結合,才能成詞。
中國傳統文化概念
在古代,不同思想家對領袖應該具備甚麼特質,有不同見解。其中孔子有這樣的看法: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出自《論語.為政》。(領袖)以道德為本治理國家,就會像北辰被眾星圍繞那樣,獲民眾擁護。孔子認為,道德是領袖應有的條件。道德的內涵可以用「仁」來概括。「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一言以蔽之就是愛人。
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已經有「仁」的記述,內容包括有「孝」、「慈愛」、「保民」、「恭敬」、「不背本」等 。這些闡述跟《論語》解釋的「仁」,其實差不多。不過孔子把「仁」的範圍進一步擴充,賦予新的命意。孔子認為,「仁」不只是多種道德之一,而是人類行為的標準。做領袖的道理,也是如出一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