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你認同「成名要趁早」嗎?

2017.02.07
16762 16762

題目:
     張愛玲曾說,「成名要趁早」,你認同嗎?

資料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丐於邑人,不使學。
     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摘自王安石〈傷仲永〉

語譯:

      金谿縣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也就是文房四寶),忽然哭着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親自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請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之處。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與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着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已經)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之後)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的才能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沒兩樣了。」
      王安石評論:方仲永的天賦是上天給予的。是他天生的才華,勝過其他有才能的人許多;最後仍成為普通人,是因為他後天所受教育不足的關係。他所擁有的天賦,如此強大,因不接受後天教育,仍成為普通人。現在的我們沒有天生的才能,本來就是平凡人;如果後天再得不到教育培養,還能做一個 普通人嗎?

資料二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摘自《老子》

語譯: 廣大的空間沒有可指的角落,偉大的成就大都晚成。

資料三
     占士邦新片中演大反派的演員基斯杜化華爾茲,氣質獨特,介乎狡黠與睿智之間,如果用哈利波特中的四大學院來劃分,會令那頂帽子疑惑半天,舉棋不定。
      為甚麼會有這種氣質?他演過的所有角色,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平靜,不動聲色,即使演大反派,也並無歇斯底里、咬牙怒吼之失態,華爾茲說,他的獨門心法就是抽離。
      非常有見識的答案,抽離,不帶感情色彩,是在亂世求生的必要手段。華爾茲為人低調,並不認同「成名要趁早」,他直到五十多歲才開始出名,因為名氣這種東西,像跑車引擎,年紀太輕駕馭不來,年輕而成名,只會追逐名氣,以為自己是世界之王,會失去摸索自我的機會,年紀輕輕就成名,通常個性會很單純。
摘自《頭條日報》2015年11月10日 P34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成名為何要趁早?
‧ 年少成名有何好處?壞處?
‧ 年長才成名有何好處?壞處?

論點參考
張愛玲(中國傳奇文學家)
     成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占飛(專欄作家)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錯之極矣。她年輕成名,往後再無傑作,人生苦不堪言,便是「巔峰.終結守則」的最佳例子。無論幹甚麼,最「快樂」的莫過於在風光最燦爛時猝死,像樂蒂、林黛、李小龍、占士甸等,不用經歷「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的低谷日子。此所謂「占士甸效應」(James Dean Effect)也!許多運動員青春時受人瘋狂膜拜,30多歲退役後,由絢爛歸平淡,無法適應,酗酒濫藥度日,貓王皮禮士利、巴西球王格連查、前英格蘭國腳加斯居尼等等,都是例子。

鈕承澤(台灣導演)
      我從小就是一位鋒芒外露的人,人家以為我很聰明,自己也以為自己很聰明,但活到愈大,才愈覺得為甚麼我一點智慧都沒有?為甚麼我只有小聰明?

游乾桂《醫道學苑》
      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一個人成熟的年齡約莫40歲,似乎正應驗了大器晚成的道理,它使我想起老子書中幾句有意思的話。「大巧若拙、大方無隅、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盈若沖、大辯若納、大直若屈、大智若愚。」是的,大非大,小非小,多未必多,少年得志不一定是福。更重要的是大家必須認 真思考甚麼才是真正的成功!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同張愛玲「成名要趁早」的這句說話。首先,年少成名可以比很多同年齡的人更早感受更廣闊的人生,見更多人,見識更多,日後待人接物自然更加熟練,也更易看破人生。而且,年少成名,仗着名氣,易於拓闊人際關係,於日後得到的機會自然更多。再者,人生苦短,花一輩子時候靜候,待到 年已垂老,可以享受的時光已經很少,因此,年輕人應該把握機會,及早成名,在人生的旅途上好好的走一趟。

乙同學
      我不認同「成名要趁早」這句說話。就像〈傷仲永〉的例子,說明了成名太早,可能會帶來負累,年輕人不懂處理名聲帶來的壓力,結果反而摧毀了天才的一生。其次,年輕而成名,很容易令人只會追逐名氣,以為自己是世界之王,會失去摸索自我的機會。加上,成名遲,不代表人生就此沒有機會,世上不少偉人都是大器晚成,就像漢高祖劉邦,年到五、六十,仍是亭長一名,最終也成為一國之君,名滿天下,足證明,成名不一定要趁早。

 

 

 

 

 

 

 

 

 

文:Rya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