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重核心科VS忽視數理 論新學制與港科研人才斷層

2017.02.06
16751 16751

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是現代社會趨勢,近年本港政府屢屢聲言注重科研,但未見成效。香港學生科學能力水平持續下降,有人歸咎新學制側重語文和通識,忽視理科學習,令香港科技人才斷層,青黃不接,提出要糾正陋弊,改革新學制,鼓勵學生修讀理科。

時事解碼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自我了解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青少年的自尊受甚麼因素影響?它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對未來的期望如何相關?
‧為甚麼青少年被賦予某些權利和責任?
‧有哪些流行而顯著的趨勢會對時下香港青少年構成挑戰和機遇?他們如何回應這些趨勢?掌握生活技能對青少年而言又為何重要?







資料一:

新高中課程推行至今踏入第七年,港科院昨就本港科學、科技及數學教育發表研究報告,發現近年選修傳統理科、數學延伸單元一和二(M1和M2)比率持續下跌。報告提出五大建議,包括調低高中核心科目的比重、數學科分設可供彈性選擇的核心課程、大學重新檢視「三三二二」最低入學標準等,以鼓勵學生選修更多理科科目。港科院去年中開展研究,發現去年有四成六文憑試考生,並沒有修讀任何傳統理科科目(即物理、生物、化學等),是新高中課程推行以來新高,屬於高等數學的數學延伸單元一和二的修讀率,也由一一年的約兩成半,跌至去年的約一成四。港科院創院院長、前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指,現時普遍高中學生對科學缺乏深入探討,到大學修讀工程學、理學時缺乏相關科學基礎,導致出現STEM人才斷層問題。

摘自2017年1月6日《星島日報》F02

資料二:

新高中學制實施七年,港科院日前發表研究報告,批評本港沒把科學列為必修科,未能打破「文理分流」,更過分偏重核心科目,認為無助於培養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人才。有中學校長認為報告走回「文理分流」的傾向甚濃,憂慮與新學制宗旨愈走愈遠之餘,學校亦難以操作。有中學校長坦言,報告只着重提高學生修讀數理科目比例,既不考慮學生的生涯規劃,亦不關注具體操作,「若學生按選修科『三選一』決定讀哪一種數學科,變相如舊制會考般提早分流,在經濟科及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修讀人數逾兩成半下,幾可斷言『文科數學科』成為夕陽科目;學校須拆更多組別,師資亦難負荷。」

摘自2017年1月9日《星島日報》F01

資料三:

隔三年進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PISA)公布去年評估結果,香港學生在科學能力排名,由去屆第二名下跌至今屆第九名,閱讀及數學能力則排名第二,僅落後於新加坡。負責研究的中文大學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香港中心總監何瑞珠表示,數據反映本港科學尖子不足。何續指,本港學生在科學學習課時減少,新高中學制下較少中學生在高中選修完整三個理科,均可能與科學退步情況有關。中大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劉國智稱,發現大學科學院學生的科學基礎較以往差,大學教授要使用更多時間教授學生基礎知識,但他補充,去屆評估時已推行新高中學制,但學生科學水平未見退步,若歸咎新高中學制令學生科學水平退步則太早下定論,須多審視一兩屆數據才可決定。

摘自2016年12月7日《星島日報》A02

觀點與角度

港科院院長徐立之:中學側重中英文、數學與通識教育的核心科目,不利培養STEM人才。

考評局秘書長唐創時:文憑試已設立約五年,是時候宏觀地研究如何改善,但須平衡各界需要。

Playnote創辦人容志偉:香港在科網股災後就未再正視科技產業的發展,大學生選擇畢業後有較好出路的科目,自然缺乏人才供應。

中大理學院院長黃乃正:考生若有讀M1、M2數學,中大理學院收生時會當一科,而非半科。因學生不懂數學,要大學教很麻煩,這做法亦有助鼓勵有興趣的學生選讀這些科目。

立法會議員(資訊科技界)莫乃光:期望當局在中小學課外活動增加對科技活動支援和加強教師培訓並更新課程。

教育局:中學課程更廣闊,通識教育是跨學科科目,發展學生明辨思考和多角度視野,學生不再局限於文理分流;而對科學的重點培訓已從以往的中學階段轉移到大學課程或更高學位。

思考題

1.
歸納資料,指出學制因素如何限制香港科研人才發展。(4分)

2.
參考資料、觀點與角度及就你所知,除了學制問題外,有甚麼因素導致香港缺乏本地科研人才?(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由於新高中學制不鼓勵文理科過早分流,必修科為中英文、數學與通識教育,忽視數理學科,有不少學生沒有修讀任何傳統理科科目(即物理、生物、化學等),而報讀數學延伸單元一和二(M1和M2)比率持續下跌。高中生對STEM科目缺乏深入理解,大學時修讀工程學或理學時缺乏相關科學基礎,影響教與學。

2.同學可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在學制問題外,建議同學可循以下兩個方向作答:
政府缺乏支援
有人認為,當局在科網股災後就未再正視科技產業的發展,科研撥款不足,加上政府缺乏全面的科研政策,朝令夕改,沒有具體支持方案,單以吸納外來人才推動科研,令本港科研人才意興闌珊,不欲持續參與研究。
學生認為從事科研前景欠佳
本港生活成本高,學生普遍認為修讀傳統理科沒有前途,大學畢業後欠缺工作機會,即使覓得職位,薪金不高,前途不穩,難以養家。故寧選擇投身商界,也對從事科學研究不感興趣。

參考資料

網頁


‧教育局推動STEM教育概覽
goo.gl/BBvYYS

‧問學:為何香港「沒有」科研人才?
goo.gl/jMVijy

載自2017年2月6日《S-file通識大全》

文:洪量丰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