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四季如春? 環境變 生態變

2017.02.06
16749 16749

立春已過,已逝的冬天彷彿沒有認真出現。攝氏二十度的平均氣溫,讓大家在這個冬天不太冷,羽絨服裝零售、火鍋煲仔飯店子尚可變陣求存,但自然界卻因氣候變化使運作混亂,本來不能「語冰」的「夏蟲」生長期延長、早至十一月已可賞櫻花⋯⋯,長此下去,會影響整條食物鏈的供求,最終結果人類承擔。

能源科技與環境+今日香港

主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怎樣影響環境和能源的使用?
‧社會各界、政府及國際組織,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甚麼回應?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氣候變化 櫻花早開

人氣韓劇《鬼怪》有一幕是男主角約會女主角後心情大喜,運用「法力」讓櫻花樹在深秋時分一夜開花,成為新聞頭條。現實中,十一月賞櫻並不是夢,台灣新北市新店一運動場內的櫻花,就在十一月開了花,民眾嘖嘖稱奇之餘,亦爭相賞櫻拍照留念。

台灣的櫻花期正常是在每年一月底至三月,提早開花不是因為「鬼怪」出沒,相信是與特殊的天氣有關。特殊、有異於平常的天氣,近年屢見不鮮,香港去年初有幾天特別凍,凍得教育局要宣布停課,凍得大帽山結冰,上山市民要「滑冰」而行,相信同學記憶猶新;今年寒冷日子卻不多,整個冬季的平均日間氣溫都徘徊在攝氏十多二十度。

冷熱兩極 威脅生存

也許大家對於不太冷也不太熱的天氣感到滿意,不過另一邊的地球,特殊的天氣卻令當地居民很不爽。如處於夏季的澳洲,動輒超過攝氏四十度的氣溫真的會熱死人;在北方的俄羅斯冬天嚴寒雖然是正常,然而出現負攝氏七十度的溫度,當地居民的日子一定不好過。

各地出現特殊天氣,因為氣候正在變遷──大氣變暖,香港亦會愈來愈暖;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曾指出,香港最快在二○二○年至二○二九年就沒有冬天,屆時本港全年氣溫都不會低於攝氏十二度。不再冷的冬天,令人雖處於秋冬季,卻感覺如春天。

經濟層面 變通適應

同學們試想一想,四季錯亂的感覺會如何?氣候轉變,天氣不似預期,一定帶來影響,但人類適應力強,動動腦筋總能撐得過去。以經濟層面而言,香港為例,鏈鎖時裝店「UNIQLO」本來主打以往冬季熱賣的羽絨外套和保暖內衣,上月初因為天氣不太冷,為免貨品未能出售,就比以往提早減價促銷,而另一百貨公司「一田」也表示要調整冬季服飾的貨量,如多賣薄外套為主;至於食的方面,香港人喜歡在冬日圍爐吃火鍋和熱騰騰的煲仔飯,相關食店都表示天氣不冷,吃火鍋和煲仔飯的顧客會減少,就變陣多賣小菜。







物種滅絕危機

人類是智慧生物,應變力強,經濟等影響只要變通一點即能化危為機,但自然界的生物卻不是這樣,牠們隨着大自然的規律生活,外在自然環境有變,牠們分分鐘命也不保。

蟲害不滅 農產量降

從最微小的生物說起吧!寒冷的氣候能把許多細菌「殺死」,害蟲也不能生長,是故冬季對耕作植物有利,收成亦有保障;中國人說「夏天食瓜、冬天食菜」,就是因為冬季少害蟲,出產的菜類特別佳。

冬天不冷,細菌、蟲害不滅,病患便會較以往增多,農產收成自然受到影響,甚至有人認為,將來冬天亦有夏季傳染病「登革熱」個案出現。

溫度上升 物種消失

微生物、植物和動物都會因為氣候變遷而難以適應,最正常出現的後果就是絕種,因為生存環境改變,賴以生存的條件和資源不再,難以繁衍下一代。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報告,如果溫度上升攝氏1.5-2.5度,可能會令全球兩至三成的物種滅絕;如果上升超過攝氏3.5度,更會有四至七成的物種面對滅絕風險。

二○一六年年底,一篇由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主導、香港大學參與的研究報告,名為「氣候變化在基因、生物群落區,以至人類間的廣泛足迹」,刊登於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 ),負責的學者表示,本港多種稀有物種如鬥魚、短腳角蟾及棘胸蛙等,都將會因為氣候變化而失去棲身之所。

小結:

將來,大家還能在香港找到鬥魚、短腳角蟾及棘胸蛙嗎?若果失去這些稀有物種,也許同學會感到有點可惜,但未必想到物種消失的長遠影響。假如小昆蟲、小動物數量減少或滅絕,其食物鏈上層的物種也會因為缺乏食物資源而面臨絕種風險,加上植物可直接因為天氣問題而失收,層層推進而上,人類的糧食供應能不出問題嗎?



相關概念:糧食安全 Food safety

氣候改變影響物種存活,長遠也影響人類的生存條件──糧食供應。談及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我們不會簡單以足夠與否來衡量,而會用糧食安全作標準來看看每一國家或地方的情況。

糧食安全──世界衞生組織將之定義為「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獲得充足、安全、有營養的食物,以維持健康而積極的生活」,這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意義:

1.供應:糧食安全的地方,會有足夠數量而且能持續供應的食物量;

2.獲取:人們能夠取得符合營養飲食標準的恰當食品;

3.使用:該處地方的人具有營養與保健的基本知識,還有進食所需的充足水源和衞生條件。



相關辭彙

‧食物鏈 Food chain
‧瀕危物種 Endangered species
‧受保護物種 Protected species
‧生物循環 Biocycle
‧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
‧可持續性 Sustainability
‧氣候變化 Climate change
‧年平均氣溫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ood &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資料庫:氣候變化=物種滅絕?

氣候變暖,在許多人的概念上等同敲響末日鐘聲,因為它改變大自然的運作規律,許多物種會因為不能適應而死亡,或缺乏合適的生存環境和足夠的資源繁衍而絕種。

不過,亦有專家認為將氣候變暖等同於物種滅絕並不恰當,舉例,有些昆蟲生長期短暫,本來活不過夏季或者只能在夏季生存,但天氣暖和,令其在十一二月也能出現,如此一來,就同時養活了其食物鏈上層的生物,例如雀鳥。故此,他們認為物種並沒有滅絕,反而帶來新驚喜。

Mind Map:氣候與物種的關係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香港天文台的資料和圖片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這個冬天「不太冷」,在維園年宵擺檔的花農表示,天氣和暖影響年花生長,而且又提早過年,有四季桔未及熟透⋯⋯」、「四季桔未熟透、桃花蘭花早開」⋯⋯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21-1-2017

答題

1.
根據資料,描述2016年12月的香港天氣情況。(3分)

2.就你在題1所述,你認為這樣的天氣跟圖片資料所說的情況有否關連?(3分)

3.你認為香港的氣候變化,長遠來說會在日常生活及公共衞生層面帶來甚麼影響?(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和暖的十二月,差不多每天的平均氣溫達攝氏二十度,比過去都溫暖,是稱不上寒冷的冬天,而且雨量比過去少。

2.天氣比以往暖和,年花都容易提早開花,這樣會影響銷情和生意利潤。因為中國人都希望年花能在正月初才開花,取其花開富貴的意頭,過早開的花會賣不出。

3.香港的十二月應該是嚴冬的日子亦可穿短袖衣服,夏季活躍的蚊子有機會在冬季生長,說不定將來十二月也要提防傳染病登革熱。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關於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的預測,然後回答問題。



答題

1.
據你所了解,甚麼是糧食安全?(2分)

2.根據圖片,請說出現今世界糧食安全情況(上圖 PRESENT)及2050年時的預計最差情況(下圖 WORST CASE SCENARIO)的分別。(4分)

3.根據題2所述,為甚麼會導致這樣的情況出現?(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任何時候,人們都能獲得充足、安全和富有營養價值的食物。

2.無論現在或未來,已發展地區如北美、歐洲、澳洲和日本都不會出現糧食安全問題;可是一些發展中地區如南亞、印度、非洲中部和南美洲卻有嚴重化趨勢。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氣候變化是全球問題,但國家的政局和經濟能力卻是能否成功抗衡變化帶來的影響的關鍵。)

參考資料

網頁


‧《2030+氣候變化行動藍圖》
https://www.climateready.gov.hk/files/report/tc/Report.pdf

‧聯合國糧農組織《2016年的糧食及農業狀況》
http://www.fao.org/3/a-i6030e.pdf

‧國家地理雜誌 “CLIMATE CHANGE WILL CHANGE HOW WE GROW FOOD”
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au/animals/climate-change-willchange-how-we-grow-food.aspx

載自2017年2月6日《S-file通識大全》

文︰許少媚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