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最有迫切向哪一項增撥資源?醫療、教育、房屋
2017.01.24題目
政府最有迫切需要向以下哪一個項目增撥資源?
1. 醫療 2. 教育 3. 房屋
資料一
政府預計二○一六/一七年度醫療衞生的經常開支為五百七十億港元,與十年前相比增幅接近一倍,可見人口老化問題逐漸浮現。有見及此,政府已預留二千億港元的專款用作優化醫療設施及規劃未來十年的醫院發展。我們同意醫療衞生不容忽視,期望政府能進一步具體交代該撥款的應用機制及程序,使有關款項能適時並針對性地用得其所。政府亦可考慮積極發展香港的醫療及個人健康護理服務,如為相關醫護人員提供更多的海外培訓機會,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使其成為香港的重要產業,長遠以香港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醫療健康護理中心為目標。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3月6日 A10
資料二
今年《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表明,將「高中課程支援津貼」和「生涯規劃津貼」轉為常額教席,每年額外開支七千萬元,但小學則無相關措施。張志鴻直言對《施政報告》隻字不提感到失望,「小學老師的工作負擔和壓力愈來愈大,合約教師也只是頭痛醫頭的做法,但《施政報告》連說要『檢討』都沒有。」他說部分小學校長當合約期為試用期,就算有常額教席,亦會先以合約制來聘請老師,更有校長擔心收生不穩定而不開常額教席招聘。張志鴻認為,不少校長的憂慮源自教育局並無長遠收生規劃,「近幾年小學收生算穩定,但叫停雙非後,幼稚園收生已經開始減少,遲些就到小學。但教育局似乎無任何計畫去應對。難道多學生就加合約教師,少學生就減教席?是否應該考慮逐步減少師生比例,令剛畢業的準教師可以入職,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更好地照顧學生。」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3月28日 A12
資料三
房委會剛公布未來五年會投放一千一百七十八億元起樓,預計未來四年盈餘會減少三百九十億元,至二○二一年度會餘下一百八十億元,到時需要政府注資。房委會理財一向審慎,有少少「大喊十,先預警」的意味。房委會未來或須政府注資,但它做的不是蝕本生意,出租公屋和出售居屋也會賺錢。在庫房水浸下,不用揸得太緊,到政府財政緊絀時,才收緊也未遲。
再看市建局的帳目,由於現時樓價高,要收購現有樓宇重建,往往涉及巨額開支,搞得不好,真的可能有蝕錢危機。所以,過去市建局做法審慎,被社會批評只願意收細地建「鉛筆樓」。
市建局去年終於嘗試在土瓜灣投入更多資源,估計會動用一百億元做小區重建。另外,又計畫在今年第二季起,就油麻地及旺角區展開為期兩年的油麻地及旺角地區規劃研究,範圍約二百一十二公頃大,涉及樓宇達到三千三百四十五座。這個巨型項目,若決定做一定要政府注資。
摘自《頭條日報》2017年1月14日 P04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如何定義為迫切?
‧ 香港在醫療、教育、房屋方面的現況如何?
‧ 香港現時的社會資源分配是否不均?
論點參考
盧永雄(網媒巴士的報社長)
至於優先次序,應該多些投放資源於興建房屋上面。政府之所以賺到這麼多錢,全因為高地價所致。市民則深受高地價之苦,要付出高樓價、高租金,賺多了多投入在樓房建設上,亦屬合理。
吳偉玲(醫管局支援職系員工協會副理事長)
病房助理長期人手不足,普遍日間一間病房只有3至5人,晚間情況更甚,院方僅要求員工加班、兼任其他職系工作,卻忽視資源不足的情況,令大量員工出現勞損或工傷,影響照顧病人時的表現。
曾俊華(前財政司司長)
政府在教育改革工作上,除調撥資源配合,亦要給予學校和前綫教育工作者更多自主空間,避免太多介入管理或複雜評核。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為醫療實為政府最急切增撥資源的項目。香港公立醫療系統資源不足已是人所共知,醫生、護士長期人手不夠,支援不足,最終影響病人接受治療的質素和機會。多一分錢,病人就可以更早接受治療,能救回來的生命就會愈多;反之,資源不足,病人死亡的機率就愈高,所謂人命關天,視其為最迫切自是理所當然。
乙同學
我認為政府最應撥款在教育方面。首先,學生是社會未來的棟梁,種子愈早種下,收穫就愈早能見。其次,學生,甚至是教師的自殺風潮一年比一年嚴重,歸根究柢,也因為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資源不足,令學生得不到應有的照顧,由是看來,為了減輕師生的壓力,增加教育方面的資源必然是最迫切。
丙同學
我認為房屋問題才是最迫切的。香港社會撕裂,人人叫苦,很大程度都是因為房屋資源不足,樓價高企,令市民充滿絕望,長此下去,社會必然出現更多破壞性聲音,為了避免出現比佔中更激烈的社會衝突,房屋問題必先解決。其次,房屋問題牽涉的受眾幾乎是整個社會,若人人有安居之所,社會自然安寧。由此,房屋方面得到資源的優次應被首先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