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網絡青年的政治參與:讚好與分享

2017.01.23
16721 16721

農曆新年將至,回想年前的旺角騷亂事件,當中見到不少青年身影,叫社會大眾憂慮香港青年變得愈來愈激進。單憑一些片段又怎能以偏概全?最近一個涵蓋面比較廣泛的調查結果顯示,社會對港青變得激進的擔心是杞人憂天,因為大部分青年的政治參與都是止於網上活動,相反,大家應該為如何推動青少年正確的政治參與動動腦筋。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主題:自我了解+人際關係+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有哪些流行而顯著的趨勢會對時下香港青少年構成挑戰和機遇?他們如何回應這些趨勢?掌握生活技能對青少年而言又為何重要?
‧傳媒所傳遞的訊息和價值觀,對青少年有甚麼影響?
‧通訊科技如何影響青少年與他人的關係?
‧香港居民對社會及政治事務的參與程度和形式受甚麼因素影響?他們的參與有甚麼意義?為甚麼他們會有不同的訴求?有關訴求帶來甚麼影響?





了解社交媒體及政治參與關係

青年願意參與政治事務是好事,社會發展亦較健康,但參與的方式或方法若過於激進,就難以被社會大眾認同,好像過去曾發生的衝擊行為,令傾向理性表達的香港市民反感和憂慮。
事實上,大家在電視新聞或網絡流傳的片段中看到的影像,是否就代表了普遍現象──香港青年在政治參與表達方面愈來愈激進?社交媒體傳遞資訊多又快,會不會更易激起青年政治參與的熱情?

同學可以參考月初公布,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轄下「青年研究中心」於去年10至11月期間進行名為「香港青年的社交媒體應用及政治參與」的問卷調查結果,調查數據除了讓大家了解青年的上網習慣等內容之外,也顯示出本港青年的政治參與情況。結果如何?先看看以下調查報告內的兩個列表:





綫上綫下:行動不積極

根據上頁兩表內容,同學能得出簡單的結論嗎?原來,無論是怎樣的、甚麼的政治參與,都顯示香港青年屬「紙上談兵」居多,付諸身體力行、實際行動的少。舉例,綫上的政治參與中,大部分人(七成以上)都無參與,就是有參與的亦不積極(經常參與者的百分比是個位數字),參與一兩次的內容多是「Like」一些與政治、公共事務相關或示威的專頁,又或是轉發內容而已。至於綫下的參與亦不遑多讓,有親身參與的百分比平均得兩成左右,大部分都是偶爾為之的一次起兩次止。

選舉投票最積極

對於這樣的調查結果,中大社會系教授趙永佳認為,社會指本港青少年激進是假象,是杞人憂天,因為他們大部分都只是在網上留言,並無活躍於實際的激進行動。

社交媒體讓青年多接觸、多了解政事,但似乎推動不到他們作出實際行動,最多青年參與的實際政治行為是──選舉投票;根據資料顯示,十八歲以上的受訪青年中,百分之六十一點五有參與二○一六年的立法會選舉投票。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教授黃偉豪指出,本港青少年的政治參與度低,卻有較多人選擇以投票方式參與政治,這是因為投票是最簡單直接,成本較低的表達方式。

小結:

解說至此,同學除了從調查結果知道香港青年並非傳聞所說的激進,亦應有逆向思維──想一想,為甚麼港青實際的政治參與度低?根據調查,不少港青對政府不滿意,但又少參與(即不願出力協助改善),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青年對政治感到無奈失望,故放棄參與。

此外,青年會不會缺乏對政治參與的認識,以為示威遊行、加入議會才叫參與?其實當局有否提供恰當的資訊與渠道,讓青年恰當地參與政治及公共事務,例如善用社交媒體作媒介,引導他們為社會作出建設性的建議和力量?大家不妨在「專題探究」部分再深入探討。



相關概念:政治參與(Political Participation)

政治參與又稱為公民參與或公民參政,是一種行為,無論是直接或間接,目的都是:表達意見、影響政府決策和選擇決策者。

人們作出政治參與的方法包括:法律方面的例子有投票、政治方面的參與有集會和罷工、個人方面的如向有關方面申訴及公開發表意見、團體性質的有壓力團體的請願或與有關方面聯絡等等。

於一些社會條件下,公民的政治參與會更活躍,就是教育發展良好、經濟富裕、安定的社會環境和民眾具有和平的民族性。

相關概念:公民意識(Civic awareness)

公民意識就是意識到在私人生活之外,也有自覺參與、貢獻、發展公共生活。公共生活並非與個人有直接關係,卻是以私人生活為基礎,包括鄰里、社區、城市、民族、國家等,良好公民應該關心身邊事情,對社會以至國際事務有敏銳觸覺,對其他事情有責任感、懂得與他人合作、關注環境保護和人權等。

青少年處於人生轉折期,培養自身發展之餘,亦要明白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個人不能只顧自己眼前的利益,忽視他人的需要和社會的長遠發展,每個公民都有責任關心社會事務,參與討論公共政策、政治架構、義務工作和關懷弱勢社群。

體現公民意識有很多方法,平等待人、投票、在公共場所為他人設想固然入於此列,遇有不公平的事情,應該敢於表達意見,督促政府改善施政,提升人民生活素質亦是方法之一。

相關辭彙

‧公民參與 Civic participation
‧公民權利 Civil rights
‧社會及政治事務的 Socio-political
‧社會政治參與 Socio-political participation
‧社會運動 Social movement
‧社會團體 Social group
‧政治文化 Political culture
‧政治冷感 Political apathy
‧政治活動 Political activity

資料庫:港青每天在綫4小時

網絡或社交網站都是與青少年接觸的理想渠道,為甚麼這樣說?因為不同的調查也相繼得出差不多的結果:香港青少年每天上網最少三、四小時。

去年,明光社聯同香港基督少年軍、基甸少年軍訓學校的調查發現,青少年被訪者許多都習慣了機不離手,當中不少人每日上網逾三小時。

最近,中大「青年研究中心」的「香港青年的社交媒體應用及政治參與」調查亦得出,香港青年每天的在綫時間大概是四個多小時的結果,當中有一至兩個多小時主要是使用facebook。



Mind Map:了解青年以社交媒體接收公共事務資訊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答題

1.
根據資料,本港青年在網絡社交媒體上主要會做甚麼?(2分)

2.
根據資料顯示,你認為社交媒體有助促進人際互動嗎?(4分)

3.
根據你在題2所述,網絡社交媒體對青年的生活有何影響?(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主要是「睇嘢」──瀏覽朋友的狀態、時事、生活資訊等,其次是用來作即時通訊。

2.推動人際互動的能力似乎不大,青年們主要在「瀏覽」,而互動行為(例如:Comment其他Post嘅嘢等等)的百分比不大。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生活模式不同了,獲得資訊和購物都較方便,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互動有可能更疏離,因為人們都不用面對面溝通;互傳訊息雖變得容易,但欠缺親切的感染力。)

延伸回應題

正當人人以為網絡社交媒體會雄霸未來世界,但有人卻持不同意見。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美國愈來愈多青少年 向社群媒體說No

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研究員駱思典(Christine Rosen)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分析,不喜歡互聯網或社交媒體的青少年並非恐懼科技,他們反倒多是行動資訊愛用者,常發簡訊、熱愛網絡、融入流行文化,但不喜歡終日駐足社群媒體,不知道那有何價值。

評論引述北卡羅來納大學研究員尼希(Jacqueline Nesi)分析發現,約有5%到15%青少年是拒絕社群媒體者。對這些人而言,上網按「讚」已感到筋疲力盡。

文章指出,對這些網絡棄絕者而言,面對面直接溝通遠勝於網絡上的「親密」關係,寧可與朋友碰面,而非推特(Twitter)上相遇。他們不覺得不上網,社交會有何損失或生活會遺漏甚麼。

一般討論社群媒介利弊常聚焦在網絡霸凌或掠奪者,但立即且長期的危險是,變相鼓勵青少年愛和同儕比較,但不是所有比較都是健康的。每個人的「臉書生活」可能完全美好且快樂,但重點是必須了解自己實際狀況。

駱思典引述訪談的青少年認為,相信再過10年,社群媒體瘋潮可能差不多就結束了,屆時人們一定會再找到不同方式打發時間。

資料來源:2016年11月2日《中央社》

答題

1.
參考資料,文中所指有關網絡社交媒體的問題,你在香港的網絡社交媒體世界常見嗎?(4分)

2.你是否認同在facebook 按「讚」是一件叫人疲累的事?(6分)

3.香港青少年對社交媒體的熱情,你認為有機會在短期內減退嗎?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文中所指的問題,包括青少年認為花時間在網絡社交媒體覺得沒有甚麼價值,以及一般討論多聚焦網絡欺凌的事,這些在香港都不算常見。

2.
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人們在facebook按「讚」,好像漸漸演變成網絡社交禮貌,對於朋友的「分享」,不好意思不給「讚」,為了維持友好關係而給「讚」,或容易令人漸感厭倦。)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同學可以引用中大最近的調查數據,指出不少香港青年每天都花數小時上網,包括到社交媒體,看來熱潮在短期內還未有退卻迹象。)

參考資料

網頁


‧「香港青年的社交媒體應用及政治參與」調查
http://youthstudies.com.cuhk.edu.hk/wp-content/uploads/2017/01/press-release_CHI.pdf

‧青少年頻繁使用社交媒體容易對現實生活不滿
https://tw.news.yahoo.com/青少年頻繁使用社交媒體容易對現實生活不滿-040015486.html

‧《Social Media Use and Children’s Wellbeing》
http://ftp.iza.org/dp10412.pdf

載自2017年1月23日《S-file通識大全》

文︰許少媚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