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吃不過餃子
2017.01.20北京有句俗語「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着。」說好吃的莫過於餃子,舒服的休息方式莫過於躺着。北京人過年得吃餃子,沒吃過餃子等於沒過年。陳鴻年先生世居北京,寫了系列回憶老北京風物的文章,在《北平風物》一書中,寫北京人除夕包餃子:可是年三十兒夜裏包餃子,還有另一說道。您看餃子的形狀,胖嘟嚕的,整像個大元寶,所以餃子包出來,最漂亮的樣子,是叫「元寶餃子」⋯⋯照例要在全部餃子裏,其中的一個包進一個「小錢兒」⋯⋯誰要吃着這個餃子,象徵着今年一年吉星高照,無往不利⋯⋯五更天,等餃子一端上桌,孩子們,瞧這個搶着吃啊!都想吃到這個帶錢兒的餃子。
原來「好吃不過餃子」有這樣的典故。廣東也有句俗話「冬至大過年」。先秦時期,嶺南地區多用夏曆。夏曆是以冬至作為歲首的,把過冬看成是過年。地理位置上,嶺南春天來得早,備耕也早形成嶺南農耕傳統。老傳統一代代傳承下來,成了老廣州「冬大過年」的口頭禪。歷史上,中原地區老百姓吃五色小豆煮成的糯米飯;在廣州,人們則愛吃臘味飯。在香港,人們仍然把過冬看成是一大節日,最看重的是全家人一起吃飯,團團圓圓。這「冬」就算沒白過了。
「賣懶」習俗不復存
廣州話還有一句諺語「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表明年關臨近,家家戶戶準備過年。農曆十二月十六,是日「尾牙」。老闆為員工添加菜式,大杯酒,大塊肉,先祭神明,然後人神共享,實際是打牙祭。過了一周,人們便要「謝灶」,拜謝灶君。簡單說,灶君是專司廚灶的神祇(qí)。跟着就是「年廿八,洗邋遢(lāta)」(邋遢,普通話口語詞),全家總動員,灑掃庭除。男人貼春聯(廣州人把春聯稱為揮春),婦女則忙於蒸糕,取其「步步高升」之意。還要炸油角、炸煎堆,取其甜蜜團圓的兆頭。
除夕夜,男女老少吃團年飯。老廣州習俗中,孩子們穿街過巷,兜裏有個紅雞蛋,手裏拿着一根點着的香,邊走邊喊:「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人懶我唔(不)懶!」遇到別家「賣懶」的隊伍,喊聲愈高,比過高下。這般吵吵鬧鬧,嘻嘻哈哈,隨着遠遠近近的爆竹聲,孩子們身上的懶惰豬就算賣掉了。「賣懶」的習俗,清初已有記載。不過,屈大均《廣東新語》叫做「賣冷」。當初,廣州人賣的是「冷」(廣州冬天濕冷難受),反映了嶺南先輩們對春回大地的期盼。在粵語,「冷」與「懶」音近,一音之轉,把「賣冷」轉為「賣懶」。廣州人向來實事求是,孩子們賣掉「懶」,即換來勤,在遊戲中自勉一番。到了清末除夕,廣州只有「賣懶」的習俗。當然,廣州「賣懶」的習俗今已不復存,老廣州語匯中彷彿殘留着那些年孩子們的身影。
貼春聯看重平仄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客家人過年,必備甜粄、蘿蔔粄等粄食。「粄」(bǎn)是客家特有的方言字,指糯米粉蒸製而成的糕點,一般俗稱「茶果」(以茶佐吃消滯,故稱)。香港客家人主要聚居在元朗、沙頭角、大埔、沙田、荃灣、西貢等地,老客家都有共同回憶:蒸製粄食,吃盆菜,舞麒麟,點燈 。沙頭角蓮麻坑是典型的客家村落。據劉蜀永、蘇萬興《蓮麻坑村志》所記,大年初一,葉氏客家人不會打掃,以免掃走財神。按傳統習俗,年初一茹素。年初二村人聚集祠堂祭祖。現在,多辦成盆菜同樂日。客家菜以鹹、香、油著稱,客家炆豬肉是盆菜中的靈魂。客家男丁舞動麒麟,到村裏各戶拜年,祝願順境平安。與新界客家人一樣,沙頭角客家人的年夜飯和開年飯,必定泡浸魚肚(魚膘),用來炆冬菇或煲湯,祈求年年大發。到了元宵佳節,村民抱着初生男嬰到祠堂拜祭祖先,並由家長點燈。點燈即添丁,這個「丁」指的是男丁,象徵香火得以傳承。
客家民風純樸,春聯多求家宅順遂,上聯「平安是福」(平平仄仄),下聯「富貴由天」(仄仄平平),意蘊卑微,平仄相叶(xié)。粵語有九個聲調。陰平、陽平是「平」,其餘都是「仄」(非平)。「春天花開」都是陰平(聽感上高高平平),「人民銀行」都是陽平(聽感上低低平平),用粵語區分古詩文的平仄,非常管用。我們張貼對聯時,面向門的正前方,右邊張貼上聯,上聯最後一字必須是仄聲字(如福);左邊張貼下聯,下聯最後一字必須是平聲字(如天)。這個千年文化不能丟失,要不,就被人笑話貼錯對聯(沒文化)。
知識窗:
美食家鄧雲鄉先生說過,北方人說吃飯,是大概念,包括一切麵食。江南人說吃飯,是小概念,不包括麵食。鄧先生概括了南北飲食文化的基本差異。南方人吃上白米飯才踏實。言語交際中,對北方人絕不能說「要飯」,或者問「你要不要飯?」應當問「你要不要白米飯?」因為,「要飯」是討飯吃的人,也就是乞丐。
答題 考考你
重組以下字詞,成為四字對聯,並區分上聯和下聯:
花 開 竹 報 平 安 富 貴
答案:上聯:花開富貴 下聯:竹報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