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劇、演講、研討會,哪種形式最能有效傳遞訊息,就其成效排列優次。
2017.01.20題目
以下哪種形式最能有效傳遞訊息。試就其成效排列優次。
1. 戲劇 2. 演講 3. 研討會
資料一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除了忙於籌組內閣及處理政權交接事宜外,還要為1月20日的就職大典作準備。過往的美國總統在就職演說中,留下了不少流傳到現在的名句。約翰甘迺迪於1961年發表的就職演說堪稱經典。他莊嚴地宣布:「火炬已傳到新一代美國人手中。」這一句話,令他成為60年代世代傳承的代表人物。而「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做甚麼,要問你可以為國家做甚麼。」更激勵不少美國人熱心參與社會服務。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12月29日
資料二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少者懷之。」
《論語.公治長》
解說:
子路所說的「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是克治一個「吝」字,但有意行仁,不能忘我。顏淵的「願毋伐善,毋施勞」,是克治一個「驕」字,但有意忘我,不能無迹。兩個人都有缺點。孔子於是在這機會,說出自己的志向,是無吝無驕,無迹無我。純任自然。這都是就子路、
顏淵的缺點而提出的。
資料三
當日本贏得男子體操團體金牌時,很多網友都提及有點像漫畫《我要飛》的真人版。大家說得沒錯,內村的個人檔案裏面,目標選手的一欄就是填上了《我要高飛》的主角──藤卷駿。事實上,《我要高飛》的原作者就是位金牌體操選手──森末慎二,他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單槓金牌得主。據說森末想令更多人喜歡上體操,希望更多人開始練習體操,所以自己主動跟出版社提出以體操作為主題的漫畫企畫。
摘自網站《日本集合》2016年11月8日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如何有效傳遞訊息?需要甚麼條件?
‧ 戲劇、演講、研討會各有甚麼優點、缺點?
論點參考
郭海星(《少年演講訓練手冊》作者)
演講具有巨大的魅力和強勁的滲透力。富有哲理的演講可以對觀眾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可以發人深省、催人奮進。它能叩開人們的心扉,增長人們的知識,陶治人們的情操。
曾浩斌(教會樂團音樂總監)
有不少信徒認為《聖經》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又複雜又艱難,那實在是對的,因為《聖經》所記載的是古時在中東發生過的事,與我們今時今日的信徒有着一條又闊又長的鴻溝,當然不是一時三刻就可明白。然而,通過戲劇中的人物角色的演繹,能幫助解構這些較為複雜的資料,讓會眾對《聖經》的內容有更深刻的體會。
李天命(哲學家)
生死問題,即是關於人生意義和面對死亡的問題,堂上開課不太適宜。事實上,原初哲學最主要的形式就是談話,那些學究式的繁瑣著作根本是末流。不論是東方的孔子還是西方的蘇格拉底,他們的哲學都是在實際生活中以談話的形式講出來的,我認為這是最適當的講授形式。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為戲劇比演講、研討會更能有效的傳遞訊息。不管是演講抑或研討會,都比較平鋪直敍,枯燥乏味,受眾未必可以那麼容易的消化訊息。戲劇就不同了,能夠借故事、演員的演出、道具等等包裝傳送訊息,比單單說話豐富。由演員的演繹、交流所帶出的訊息比較生動、立體,更易為受眾接受,感染力亦比較強。最沒有效果的形式是研討會,討論只會令訊息受質疑,不能好好的傳達給受眾。而演講比研討會有效,演講者的語氣、身體語言能鼓動聽眾的情緒,製造類似戲劇的效果,令聽眾不由自主的接受講者的內容。
乙同學
我認為演講是最有效的傳遞訊息方法。演講有兩個優點,一是內容清楚明瞭,不會含含糊糊。利用戲劇表達想法,可能會有個問題,就是受眾未必完全明白你想說甚麼。演講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以言語表達,直截了當,不會不清不楚。演講第二個優點,是說服力強,感染力強,講者可以借助自己的個 人魅力、身體語言、說話語氣,掀動群眾情緒,使對方接納自己的論點。這是研討會所不能辦到的。其次有效的方法是戲劇。研討會有個莫大的缺點,就是參與人數少,滲透力有限。比較起來,戲劇或演講可以同時有大量受眾,滲透力較強。
丙同學
三種傳遞訊息的方式之中,最有成效的是研討會。傳遞訊息並非「逼」其他人接納你的思想,而是讓對方好好理解你的想法,中間需要消化、思考。演講和戲劇的問題是感性蓋過理性,一味情緒化,受眾只是囫圇吞棗的接受訊息,難以了解接受了甚麼。研討會就沒有這種情況,參與者都有很充分的討論,去理解表達者的觀點。表達者可以個別的就參與者的疑問說明自己的想法,把事情說得一清二楚。而演講和戲劇之間,演講又比較好。演講到底有一點說之以理的部分,比戲劇優勝,戲劇只有動之以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