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有助升學VS無助就業 副學士課程廢存爭議

2017.01.16
16676 16676

每年有數萬名學生報考文憑試,但奈何大學資助學位有限,成績未如理想的考生只能退而求其次,報讀副學位課程,如副學士。可是,教育局數據卻反映近年副學士課程的收生人數下降,令部分大專院校須停辦,未來甚至有倒閉的危機。其實,自副學士推出後,社會一直都存在爭議,雖然有意見認為課程能協助學生升學,但不少聲音卻指其認受性低及浪費金錢,究竟副學士價值何在?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自我了解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青少年的自尊受甚麼因素影響?它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對未來的期望如何相關?
‧為甚麼青少年被賦予某些權利和責任?
‧有哪些流行而顯著的趨勢會對時下香港青少年構成挑戰和機遇?他們如何回應這些趨勢?掌握生活技能對青少年而言又為何重要?
‧傳媒所傳遞的訊息和價值觀,對青少年有甚麼影響?







資料一:

前特首董建華推行的副學士面世至今十七年,每年有數以萬計學生入讀,當年董提出的大專教育普及率六成已超額完成。但副學士多年來被指是「教育界八萬五」,薪酬調查及多個畢業生和僱主的分享,均反映副學士無助就業,起薪低、加薪慢。恒生管理學院更因需求下降停辦副學士,校長何順文批評當年政策只為延後畢業生失業潮、以最少資源「谷高大專教育率」,對年輕一代不公平,促政府檢討大專教育政策。

摘自2017年1月9日《蘋果日報》A10

資料二:

雖然今屆達到大學入學門檻的考生比例增加,但資助大學學額多年來維持約一萬五千個,有應屆重讀生指自己成績邊緣,若大學聯招結果未如人意,會報讀副學士課程。有文憑試成績未如理想的考生,則轉讀職專文憑課程,期望日後繼續升學。

應屆重讀生陳同學今年考獲十五分,較去年多一分,擁有鋼琴八級及樂理五級的他,心儀浸會大學音樂文學士課程,但坦言成功入讀機會不大,聯招放榜心情仍有忐忑,「若聯招失手便會報副學士課程」。他指考慮到認受性問題,未有報讀免試招生的台灣大專院校,但認為本港大學的音樂相關課程,取錄分數達二十分是要求太高。

摘自2016年8月8日《星島日報》F01

資料三: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公布14/15年度八大院校資助全日制畢業生就業情況,其中香港浸會大學失業率最低;剛正名的香港教育大學畢業生年薪跑贏香港中文大學。

若按學科劃分,醫科、牙科和護理科年薪最高,14/15年的年薪為39.9萬元(每月約3.3萬元),反觀文科和人文科學科年薪最低,僅16.9萬元(每月約1.4萬元)。

教資會統計1,720名副學士、19,067名學士及2,842名研究課程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整體而言,77%畢業生選擇全職就業,其中副學士畢業生僅34%就業,比例上為近3年最低。

摘自2016年7月23日《香港經濟日報》A14

觀點與角度

文憑試考生(上屆)黃同學:心儀社會學和社會工作,次選會到城大的副學士報讀社會學系,我對升學選擇少感無奈。

城大專上學院副學士二年級生(上屆):開設副學士課程可令學生提早了解未來工作性質,如果中學畢業後直接出來工作,不會認識行內基本知識。

新論壇副召集人鄧咏駿:副學位學生一旦停學不再向前,只會浪費時間和金錢。

香港理工大學副教授鍾劍華:社區學院的副學位課程,大部分不能跟已確立的專業資歷掛鈎。

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蔡海偉:副學士等課程跟市場需求有偏差,未獲僱主認受,且收生門檻較寬鬆,促政府檢討,並增加資助大專學位及援助貧窮學生,加強職業訓練。

香港青年協會升學規劃中心:副學位課程的認受性一直未受考生、家長、商界的肯定,長遠而言,建議政府增加資助大學第一年學額,紓緩副學位銜接學位的「樽頸位」。

思考題

1.
根據資料,副學士課程有甚麼吸引之處?(4分)

2.「停辦副學士課程對學生來說是利多於弊」,你是否認同這個說法?(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列舉副學士課程的吸引之處:
‧部分副學士課程切合學生的興趣。
‧學生畢業後有機會升讀學士課程。
‧協助學生認識職業的基本知識。

2.同學可以自由作答,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果認同此說法,可指出副學士課程存在的問題,例如認受性低、未必能協助學生升上大學。雖然停辦課程後,學生會少了選擇,但大專院校可以將資源投放在質素較高的課程上,學生最終也能受惠。若持相反意見,應強調副學士的價值,並指出如果沒有這類課程,對成績不足以升讀學士課程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削弱他們的競爭力及升學機會。

參考資料

網頁


‧經評審專上課程資料網
http://ipass.gov.hk/edb/index.php/ch/

‧副學位簡介
http://student.hk/site/?q=article/1539

載自2017年1月16日《S-file通識大全》

文:方俊希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