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來自中國的……

2014.03.14
166 166

《S-file》打敗了央視、無綫,重金禮聘都敏俊教授來港為同學介紹中韓文化。都教授運用異能,穿梭古今,帶領我們感受地道的韓國風情。原來泡菜、韓服、伽琴、茶禮和韓屋,都來自中國。不過,韓國人能將原物徹底改造,融入自己的社會,實有過人之處。

泡菜VS腌菜

泡菜原名為「沉菜」(딤채,音譯:Dimchae)。商亡後,箕子帶部分商族人來到朝鮮建立朝鮮國,亦同時將本為宋魯地區的「沉菜」帶到朝鮮半島,在口語演化過程中改稱為現時的「泡菜」(김치,音譯:Kimchi)。沉菜最早被稱為「菹」,以醬料調和腌製而成,就如漢代鄭玄所記:「凡醯醬所和,細切為齏,全物若為菹。」現時在製作泡菜的過程中會加入魚露,大概就是承繼了《周禮》時代菹的製作方法。在明朝時,辣椒由中國傳入朝鮮,朝鮮人再將兩者結合,成為了現時泡菜的雛型。

韓服VS漢服

韓服其實是由漢服、蒙古服及明朝服裝三者轉化而成。朝鮮三國時,朝鮮與唐朝交往頻繁,韓服亦學習了漢服的襦裙特色。及後高麗統一朝鮮,並與蒙古結為姻親,朝鮮改為穿蒙古服。到了李氏王朝,朝鮮成為了明朝的附屬國,韓服再次受到漢服的影響而轉變,就連宮廷內的朝服和禮服亦跟足中國的式樣。

伽倻琴VS古箏

相傳朝鮮三國時,伽國嘉實王根據古箏模仿製伽琴,並以國家的名字為名。及後,伽琴由伽國流傳到新羅,成為宮廷樂器。在十九世紀末,伽琴則由朝鮮傳回中國的朝鮮族。雖然伽琴是根據古箏所製,但其彈奏方式與古箏有點出入,古箏是用抓的方式、帶義甲彈奏,但伽琴則是用手指肚撥彈。另古箏是以左手手臂帶動手腕揉弦,而伽琴的揉弦方法則是大臂、小臂、手腕自然下垂,小臂主動,將手臂的自然重量傳入指肚上下運動,不可以用手腕揉弦。

茶禮VS中國茶道

韓國在朝鮮三國後半期,從中國引入喝茶的習俗。新羅僧人前往中國求佛法,學成回國,順便也把茶和茶種帶回,引入唐朝的茶文化。另外,曾在大唐為官的新羅使者崔致遠也把中國茶和中藥帶回朝鮮。此時,韓國人喝茶只是單純的根據中國茶道而行,直到高麗王朝時期,韓國人才創立出自成一格的喝茶文化──茶禮。韓國五行茶禮儀式中,共十名五行茶禮行者分成兩列對坐沏茶,再向炎帝神農氏神位獻茶。兩國的茶壺、茶杯亦有分野,各自展現國家特色。

韓屋VS中國建築

韓屋的特色是一種名為柱心包式樣的建築風格,這最早出現於三國時代的高句麗。高句麗在地理上最接近中國,其建築物受中國福建省附近的建築風格影響。而且,韓屋的建造亦受中國民間的風水學說和陰陽五行所影響,因此韓國人在選地建屋時亦會將自然環境列為考慮因素,喜歡被四周的山水所環繞,有「背山面水」之說。此外,韓屋內多有火炕,傳自中國北方的「炕」,結構相似。韓式火炕以石頭砌出空心地面,並在一端建燒火灶,以暖熱整個地面,但中國的炕只佔室內的一部分空間,而且炕面高出地面較多。

儒家文化 中韓命運大不同

中日韓三國,古時交流頻繁,同受儒家思想影響。中國是儒家的發源地,卻在文化大革命後被完全清除,無論好壞。日本,開放得早,社會文化較受西方影響。韓國,開放得遲,文化改革不大,整個社會至今仍保留了數千年的儒家傳統。儒家思想徹底影響今日的韓國,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鍾樂偉(Steve)直言:「儒家思想早已融入韓國社會傳統,數千年來,韓國人一直都活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男尊女卑、長幼有序、家族優先等,在今日仍是理所當然的事。」

朝鮮皇朝 以儒立國

早在秦末漢初,中國儒學已傳入古朝鮮,如《詩經》、《春秋》都已流入。及後的三國時代(427至660年,韓國分裂為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高句麗最先接受儒家學說,模仿中國的教育制度設立太學,以五經、三史教授貴族子弟。後來,高麗王朝(918至1392年)建國,儒學得到全面的發展,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教育全面展開,更實施科舉取士。民間出現了「海東孔子」崔沖,他創辦「私學」,儒家思想滲透全國。直到韓劇中經常出現的李氏朝鮮時代(1392至1910年),儒學已徹底植根韓國社會各個方面。

儒家文化 與生俱來

韓國社會完整地保存了傳統儒家文化,對於儒學的研究也從未間斷過,從未摒棄過自己的文化。70、80年代更是儒學研究的輝煌期,成果豐碩。儒學專家杜維明表示:「我在1984年做過調查,韓國儒學的研究和認同在整個儒教文化圈排名第一,日本第二,香港第三,台灣第四,大陸第五。」(《龍鷹之旅》)學術研究上,韓國的儒學固然一流,但對於普通人,誰會理甚麼是儒學研究。Steve補充:「儒家文化,對於普通韓國人就是與生俱來,男人一定比女人強,凡人都一定要尊重長輩……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是甚麼思想,只知道是他們的文化傳統,一脈相承,源自先人,也一定要堅持。」事實上,這些文化有好有壞,壞的地方可能會扭曲人的本性。

男人保家衞國 女人相夫教子

韓劇中,男女關係多是浪漫迷人,千頌依總有多金英俊的追求者,彷彿高高在上。真實的韓國社會,女人哪裏會有高地位!因受傳統儒家文化中「男尊女卑」的價值觀影響,女性地位至今仍是低迷。Steve說:「即使是今日,韓國女人的角色也是要依附男人,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大至戶籍、財產等,女人必須依附男人;小至吃飯,妻子一定要將好的給予丈夫兒子。面對這種由來已久和植根在生活底蘊中的社會文化,不少女性都有口難言。舉例說,女人懷孕,欲放產假,公司大多會要她們轉放無薪假。《我的野蠻女友》中的女性根本絕於現實生活。」

Steve表示,這原因與韓國的兵役有關。曾在美國就讀韓國研究,今就讀於香港大學的研究生周嘉欣(Nichol)補充:「朝鮮覆亡後,韓國經歷日治時期、美國託管、軍人統治,而60至80年代的軍人政府,沿用儒家思想治國,奠定了男尊女卑的社會結構。總統朴正熙規定男人一定要當兵,擔當保家國的角色。男人在此時形成一個社群,習慣男性化的生活,退役後仍自豪於自己的身分。女人就處於被保護的角色,必須依賴男人。」

「OPPA」「O NI」 隱含長幼輩分尊卑

儒家思想徹底影響韓國,最顯而易見的例子莫過韓文。Nichol和Steve都直指韓文本身隱含長幼輩分尊卑,對於長輩有另一套的用語稱謂,整個社會都是非常重視輩分,長幼有序,尊卑分明。Steve舉例,在韓國職場,一定論資排輩,輩分低的人不可以直接批評輩分較高者,只可以婉轉提醒。除輩分外,韓國人也特別尊重知識分子,Nichol說:「韓國人會以『老師』稱呼醫生、律師等職業的人,稱呼上自然而然流露儒家思想。」

其實,韓國在1987年才正式開始民主政治,全國上下集中經濟發展,無暇理會文化。Steve說:「韓國進入文明社會只是這二十年的事,他們要拼命追趕經濟發展,卻沒有同步發展文化,所以儒學傳統在韓國被完整保留了下來。只是,封建文化中有扭曲人性的陋習,但這文化偏偏又是韓國人自豪之處,文化改變極為緩慢。」

漢字韓文 一家親

中韓古時的交流又豈止是儒家文化,在文學文字上,兩者也是一脈相承。古時韓國沒有自己的文字,人人都用漢字。文學作品,詩詞小說是以漢字書寫而成,內容上亦受到中國的影響。就連韓國人常用的諺語也能找到意思相近的中國諺語、詞語。

韓文和粵語 既熟悉又陌生

韓文,看上去都是些圓圈、正方形、叉叉等的符號,陌生得很;聽上去卻有「江南」、「學生」、「男仔」等音,熟悉得很。李氏朝鮮的世宗大王在1443年親自創製韓文,稱為「訓民正音」,1446年頒布全國使用。在此之前,韓國人沒有自己的文字,一直使用漢字書寫,文言分離。士大夫讀書識字,平民多文盲。世宗大王根據當時漢字的讀音創立表音文字,以方塊字組合,一音節佔一字。故韓文發音和唐宋時的漢語發音差不多。

這和廣東話可以說是一家親,廣東話的語音系統直接上承中古音,保留了入聲字。難怪我們聽到某些韓文詞語時會有熟悉的感覺,例如:「강남(音:Gang nam)」、「학생(音:Hak seng)」「남자(音:Nam za)」,轉成廣東話,就是「江南」、「學生」、「男仔」。又如數字「1、2、3、4、5、6、7、8、9、10」,韓文讀為「il、yi、sam、sa、o、yuk、chil、pal、gu、sip」,韓文和粵語老友鬼鬼。

漢字影響力 日益減少

雖然韓文一早面世,但真正流通還是近代的事。古裝韓劇中,人人都寫韓文,事實卻非如此。世宗大王創立韓文,民間的反對的聲音很大。韓文的認受性一直不大,韓國人仍習慣書寫漢書。當時的政府機構用韓文,而民間流通的卻是漢字。Steve說:「韓文真正流通及受到認同,其實是在日治時期,韓國人推廣獨立運動,肯定韓文,確立國家形象,慢慢清洗漢字。90年代開始,更有廢除漢字運動,推廣國人使用獨一無二的韓文。30年前的舊派報紙,滿是漢字,即使你不懂韓文,也能讀懂報上內容。但今日,舊派報紙仍有漢字,但數量極少,與往日徹底不同。」Nichol表示,今日報刊上的漢字多是國家名稱,內容基乎都是韓文。而新一代韓國人大概只懂得以漢字來寫自己的名字,其他的一竅不通。

詩詞小說 滿是中國風

韓國文學直接受到中國文學影響,通常都是韓國學者出使中國,將中國的詩詞、小說帶回本國,繼而形成風尚。高麗中葉時,中國就是宋朝,故韓國詩壇崇「宋詩」,極受蘇東坡、黃庭堅等的影響。兩國詩人更會隔空隔海傳情,以愛酒詩人為例,中國代表「詩仙」兼「酒聖」是李白;韓國代表是朝鮮時代嗜酒如命的詩人松江鄭澈。鄭澈模仿李白的〈將進酒〉,寫有題為〈將進酒辭〉的勸酒歌。

韓國小說也同樣滿是中國色彩,主題思想多是你我毫不陌生的儒家思想。Nichol說:「《沈清傳》和《春香傳》是韓國家喻戶曉的古典小說,前者講的是孝道,後者是忠貞不移的愛情。」沈清由盲父撫育成人,他們因受僧人欺騙,以為捐獻三百石供米能使盲人復明,卻無力供米,而沈清也求告無門,故賣身商賈,充當投海祭神的供品。孝感動天,沈清得救,父親復明。這和中國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動天的故事,脈絡類同。春香巧遇李夢龍,二人相互傾慕,結為夫婦。後南原使道卞學道強逼春香作妾,春香堅拒,被迫下獄。她和《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竇娥冤》中的竇娥持有同樣的信念,「烈女不侍二夫」。

到首爾找老金 = 大海撈針

韓國的諺語極為豐富,字眼充滿地道的色彩,但意思就和中國的諺語有很多相似之處。若懂得幾句諺語,出遊韓國,適時說兩句,當地人一定立即對你另眼相看。

  1. 到首爾找老金(서울 가서 김 서방 찾기) = 大海撈針(首爾姓金的人最多,隨街都是老金。)
  2. 丟了牛也要修補好牛馬欄(소잃 고외 양간 고친다) = 亡羊補牢
  3. 沒有久砍不斷的柴(열 번 찍어 안 넘어가는 나무 없다) = 鐵柱磨成針
  4. 放進鍋裏的魚(가마솥의 든 고기) = 肉隨砧板上
  5. 要做某事時又遇上市集日(가는 날이 장날) = 屋漏偏逢連夜雨(市集日是以前韓國人採購生活用品的重要日子,非常繁忙。)
  6. 白帶魚咬白帶魚的尾巴(갈치가 갈치 꼬리 문다)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7. 臥柿子樹下,望柿子落(감나무 밑에 누워서 홍시 떨어지기를 기다린다) = 守株待兔
  8. 來語不美,去語何美(가는 말이 고와야 오는 말이 곱다) = 你不仁,我不義
文:大杰 協力:Venu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