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關愛、家庭,哪項是今天香港最需要提倡的聖誕意義?
2016.12.16題目
今天的香港,哪個聖誕意義最需要提倡?
1. 宗教
2. 關愛
3. 家庭
資料一
苦盡甘來,自己捱過吃不飽的日子,深深明白哪怕只是一頓飯,也可以改寫低下階層的人生,因為今天吃得飽,才有力氣面對明天。現時明哥與「平等分享行動」定期會派飯給不同區的露宿者。明哥最希望的是區區都有飯開,但現時「北河燒臘飯店」在派發物資上仍是一枝獨秀,大家想到要捐贈物資都轉向明哥,明哥都一概接受,永無say no,還會安慰贈予者:「不怕少啊,我們多有多做,少有少做。」
摘自《長訊》訪問「望你有餐安樂茶飯──深水埗明哥」
資料二
香港地少人多,居住空間狹小,不利於傳統的主幹家庭發展,核心家庭遂成為現今主流。經濟活動減少父母跟子女相處、溝通的時間;低生育使父母把家庭生活的重心轉移到孩子身上,同時出現孩子獨自成長經歷。教育發展除了改變女性的家庭角色,還打破了傳統家庭的長輩權威。兩代的學歷差距改變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在很多事情上,父母不能不聆聽子女的意見。
摘自香港中文大學「家在香港」期末報告
資料三
宗教「以超現實的方式增強了人的心理接受和承受能力,提高了人應付各種現實問題的心理強度,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穩定消除了心理隱患」。
當代中國社會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痛苦轉型,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難以掩飾人們內心的浮躁、空虛與焦慮。人間佛教善於醫治現代人種種心理病症,巧妙地化解人們心中的戾氣,從而在無形中解決一些社會問題。
摘自書籍《人間佛教的社會角色及社會承擔》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今天香港有哪些社會問題?
‧ 宗教、關愛、家庭等價值觀能幫助我們回應甚麼問題?
論點參考
本篤十六世(榮休教宗)
在這富饒和無度消費的時代,仍有人死於飢渴、疾病和貧窮。仍有人當奴隸,被剝削,尊嚴遭侵犯;也有人是種族和宗教仇恨的犧牲品,他們的宗教信仰自由生被不寬容、歧視、政治干預、肉體和精神壓迫所阻礙。在當今後現代的時代,人或許更需要一位救世主,因為人生活的社會已經變得更複雜,他的人格和道德完整所遭受的威脅也更陰險詭詐。除了愛人愛到把自己的獨生子犧牲在十字架上,使他成為救世主的天主,有誰能夠保護人?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語譯:尊敬自己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孩子,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治理天下就像在手心裏轉動東西那樣容易了。)
鄭寶鴻(掌故專家)
五十年代生活非常困苦。當年媽媽要上班,就會把兄弟姊妹暫託鄰居照顧,有時他們更會給我們飯吃。一九六二年,大批內地人來到香港,朋友或老闆知道有工作,會介紹新移民去做;沒有地方睡覺,會讓他們在冷巷鋪帆布牀睡覺。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為,在這個時代,香港最需要提倡的是宗教價值。香港有很嚴重的貧富殊懸,不少人生活困苦,更甚者和罪惡拉上關係,生命受威脅。這些人就需要宗教的力量,支持他們生活下去。宗教的力量非常強大,世上大概沒有一種力量可以和宗教比擬,能引起那麼多人有共鳴;宗教可以導人向善,避免爭端加劇,甚至化解爭端;宗教也可以增強我們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令我們更堅強,應付種種問題。即使是富足的人,也會借助宗教的力量解決問題。即使有豐富的物質,不少人的內心空虛、焦躁,針對這個問題,宗教是最理想的回應,可以提供精神寄託。不管你是甚麼人,都可以從宗教那裏得益。
乙同學
今天香港應該倡導關愛的重要。香港有很多的社會問題,需要關愛來紓緩。例如,在香港,貧富懸殊非常嚴重。根據統計,香港的貧窮人口超過一百二十萬人,貧窮差距是已發展地區裏的第一位。除此之外,香港也有不能忽視的老人問題,長者的自殺率很高,比歐美國家高兩三倍。貧窮懸殊、老人問題固然有賴政府的經濟政策、福利政策、老人政策去解決,但如果大家都能夠發揮關愛精神,守望相助,也可以令情況大為改善。比如說,參加義工活動,關懷長者,或向基層人士施以援手,能令社會變得更美好。現時社會矛盾激烈,內部分化,關愛也可以化解衝突,讓大家團結起來。
丙同學
我認為現今香港應該推廣家庭價值。家庭對成長有深遠的影響,良好的家庭關係是有效管教的基礎,也能讓孩子得到感情的依附,產生安全感。事實上,傳統中國文化很重視家庭關係。儒家重視五倫,以父子關係為主軸,其次是夫婦、兄弟。一個人對父母、兄弟姐妹好,多數不會對其他人太壞。只是,隨着時代變遷,香港的家庭關係不斷受衝擊。例如,很多父母要外出工作,令他們沒有時間跟子女溝通、相處;教育發展打破了長輩的權威。結果,家庭感情變得淡泊,父母得不到子女的尊重。這些問題不但破壞家庭關係,也會影響整個社會。所以,當務之急,是提倡家庭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