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Paper 1閱讀能力:文言文譯句特訓

2016.12.02
16567 16567

閱讀以下段落,然後回答第1-5題:(每題2分)

      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矣。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

 

答題:

1. 以下哪一項最能適當譯出「子好遊乎?吾語子遊。」的意思?
A 你喜歡遊玩嗎?我告訴你遊玩應有的態度。
B 你喜歡游說嗎?我告訴你游說應有的態度。
C 你擅長遊玩嗎?我與你談論有關遊玩的事。
D 你擅長游說嗎?我與你談論有關游說的事。

A B C D
○ ○ ○ ○

2. 以下哪一項最能適當譯出「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的意思?
A 人們認識它,你要囂張;人們不認識它,你也要囂張。
B 人們認識它,你感到高興;人們不認識它,你也要感到高興。
C 人們理解你,你要囂張;人們不理解你,你也要囂張。
D 人們理解你,你悠然自得無所求;人們不理解你,你也悠然自得無所求。

A B C D
○ ○ ○ ○

3. 以下哪一項最能適當譯出「何如斯可以囂囂矣?」的意思?

A 為何要做到這樣呢?
B 誰人能做到這樣呢?
C 怎樣才能做到這樣呢?
D 為何如此才能做到這樣呢?

A B C D
○ ○ ○ ○

4. 以下哪一項最能適當譯出「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的意思?
A 因此士人貧窮時不失去道義,富有時不離經叛道。
B 因此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
C 從前的士人貧窮時不失去道義,富有時不離經叛道。
D 從前的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

A B C D
○ ○ ○ ○

5. 以下哪一項最能適當譯出「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的意思?
A 古代的人,仕途得意的,便對人民施加恩澤;仕途失意的,則收藏自身以避見於世。
B 古代的人,得到重用,便選擇向人民推廣自身的志願;得不到重用,則修養自身讓世人知道。
C 古代的人,懷抱大志的,便選擇向人民宏揚個人的志向;沒有懷抱大志的,也會修養自身以顯現於世。
D 古代的人,達到自己的志願,便將恩惠施加於人民;不能達到自己的志願,則修養自身以顯現於世。

A B C D
○ ○ ○ ○

【答案及拆解】
1: B(2分)
‧ 選項A及C錯誤。下文提及「人知」與「人不知」的問題,故可推斷「遊」應牽涉他人,即游說,若聯繫下文「得志」與否,是窮是達的議論,則游說義更明顯;此外,下文提及不論人知與否「亦囂囂」,故可推斷孟子跟勾踐談論游說的態度。

‧ 選項C及D錯誤。「好」解「喜歡」,而非「擅長」,如《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歡它的人,喜歡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又如「好學不倦」指喜歡學習而不知疲倦。

2: D(2分)
‧ 下文提及「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意思是崇尚德和喜愛義便可以做到「囂囂」,而這兩種表現都是與「自身」有關,故可推斷這是「悠然自得無所求」的態度。

‧ 選項A及C錯誤。按常理而言,作為儒家學者的孟子理應不會鼓勵他人囂張,故可推斷「囂囂」不會是負面的態度。

‧ 選項B不準確。根據文章重點,作者提出無論一個人的遭遇是甚麼,也不改變適當的表現。因此將「人知之」的「之」譯作「你/自己」(人)會比「它」(事情:游說)適合,意思是無論人是否得到他人的明白、理解,也保持相同的態度;就像無論一個人是「窮困」或「顯達」也應做到不失義、不離道。譯作「你/自己」會比「它」更配合下文的內容。

3: C(2分)
‧ 下文提及「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即提供做到「囂囂」的具體方法,故可推斷上句問如何才能做到「囂囂」。

4: B(2分)
‧ 選項A及C錯誤。士人指古代的讀書人,而後文提及他們「得志」與否的問題,古時讀書人的「志」(尤其在儒家學說中)一般指實現偉大的抱負,如向君主主張實踐仁政。故可推斷「窮」和「達」不但指涉金錢方面。

‧ 選項C及D錯誤。上文提及「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即崇尚德和喜愛義便可以「囂囂」,而這正是「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的前提,可推斷「故」解「因此」,以引起議論;「故」解作「從前」並不恰當。

5: D(2分)
‧ 選項A錯誤。「脩」通「修」,指修養己身,解作收藏自身並不正確;「見」通「現」,解作避見於世反而與文意矛盾。而且,前文提及「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可推斷「脩身」指修養自身。

‧ 選項A及B不夠準確。「得志」指「實現志願」,雖然「仕途得意」或「得到重用」亦可以是士人之「志」的一種,但士人之「志」不必然是指出任官職或受人重用,譯句上不宜收窄「志」的範圍。

‧ 選項B及C錯誤。「澤」指「恩澤」、「恩惠」,若解作「選擇」並不正確;而且,「澤加於民」無論理解為「把恩澤加於人民」或倒裝句「加澤於民」(「加澤」為動賓結構),「澤」都應作名詞解,若解作動詞「選擇」必定是不正確的。

‧ 選項C錯誤。「得」解作「實現」、「完成」,並非指「具有」。

 

 

文:林溢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