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生高企 收生不平衡 大學「偽國際化」 促檢討
2016.12.12本地大學一直以國際化自居,在不少國際大學排名上均表現良好;可是最近審計報告卻發現,雖然本地大學外地生比例佔一成六,但當中有七成六均來自內地,八大大學的「國際化」,恐怕漸趨單一化,到底箇中原因何在?
時事解碼
今日香港
主題: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資料一:
愈來愈多內地生赴港讀大學,八大非本地生來源漸趨單一化。審計署分析各大學的非本地生比例,發現內地生人數高企,佔非本地生七成六。若扣除內地生人數,整體學生只得百分之三點九是來自海外地方,當中浸會大學、教育大學更僅得不足百分之一。審計署建議各大學吸引更多內地生以外的非本地生入讀,達至真正國際化。
摘自2016年11月24日《星島日報》A5
資料二:
本港大學「偽國際化」現象存在已久,早於教資會一○年發表的《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報告,已指大學推行的國際化策略欠全面,「國際化不等同鼓勵內地生來港讀書及與內地建立關係;鼓勵內地生來港讀書雖重要,但大學若要真正做到國際化,便須招收更多不同國籍和文化背景的學生。」
事隔六年,審計署分析國際生在校比例,若扣除內地生人數,八大整體僅得百分之三點九的非本地生來自海外,當中浸大、教大更只得不足百分之一。程尚達問過部分院校,他們指其他國家為吸納海外生,會簡化海外生報讀課程流程,申請簽證和畢業後亦可留在當地的政策,都較本港方便。
摘自2016年12月2日《星島日報》F2
資料三:
理大向學生發公開信稱,學校逐漸國際化,將倣效海外大學擬提早至五月或六月舉行畢業禮,並改名為結業禮,方便海外學生趕及離港前參加,其中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明年將試行。但有學生指五、六月仍在實習,無法出席典禮,亦不滿未有考試成績便舉行畢業禮,發起聯署及要求與校方公開對話。
摘自2016年11月13日《星島日報》A9
資料四:
近年全球的院校都追求國際化,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昨日公布最新的「全球最國際化大學」排名,選出首二百所被譽為「最國際化」的院校。結果出乎意料,除了香港大學位列第三,本港另外五所大學亦榜上有名,當中城市大學的排名位列全球第一百零六位,略高於排名第一百零八位的中文大學。科技大學、理工大學及浸會大學,分別排第一百一十二、一百二十及一百四十九位。
摘自2016年1月15日《星島日報》A16
觀點與角度
城大校長及大學校長會召集人郭位:要提升院校國際化,與海外大學雙向交流非常重要,但現時宿位不足,有時未必能安排海外交流生的住宿問題,一方面窒礙海外大學生來港交流,另一方面亦減少本港學生到海外大學交流。
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學生宿位不足問題,令理大在招收國際生上受到掣肘;近年理大學生宿位有增加,在取錄國際生方面已有上升趨勢,但認為若果宿位充足,對改善國際生的比例有正面影響。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編制者Phil Baty:優質的大學應是國際化的學府,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及學者,所有入選排名榜的,均代表擁有絕佳的潛質及競爭力。對一個只有七百萬人的城市來說,香港能有四所院校躋身亞洲二十強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為了令學術成就更趨國際化,嶺大會與海外大學合作,開辦碩士和博士課程,包括與英國里茲大學合辦的國際事務國際社會科學碩士課程、與英國萊斯特大學合辦的國際銀行與金融經濟學等碩士課程,學生均能取得兩地的學歷認可。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大學的收生不平衡,集中吸納單一來源的內地學生,令大學生缺乏國際視野,建議教資會必須檢討非本地生的收生政策,包括收費、學生國籍和文化背景。
審計署報告:建議教資會與大學議定一套有關國際化的主要表現指標,教育局亦要適時重新考慮設立有關國際化論壇。
思考題
1.為何本地大學的外地學生有七成以上來自內地?(4分)
2.本地大學積極招收非本地學生有何利弊?(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香港回歸後,大學增加招收內地學生,並積極向內地研究生提供學費、獎學金及津貼等優待;
‧內地升學競爭激烈,香港地理位置和內地毗連,大學的國際排名較高,對內地生有一定吸引力;
‧本地大學宿位不足,減低海外學生來港交流或就讀的意欲;
‧本地大學的授課語言雖以英語為主,但多數院校並非全面使用英語授課,語言障礙成為影響國際生數目較少的因素之一。
2.
利︰
‧增加中港兩地學生交流的機會,促成良性競爭;
‧內地生成績一般較本地生優秀,可提升大學學生水平。
弊︰
‧大學增加招收內地生學額,令本地生學額相對減少,影響本地生升大學機會;
‧近年中港矛盾加劇,內地生和本地生因文化差異而屢生衝突的情況亦有加劇;
‧四成內地生來港升學後,在港工作約一年便離開,人才流失令大學資源未能完全回饋本地社會。
參考資料
網頁
‧《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報告
http://www.ugc.edu.hk/big5/doc/ugc/publication/report/her2010/ch4.pdf
載自2016年12月12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