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你認同書店倒閉是因香港人不愛閱讀?

2016.12.06
16504 16504

題目

書店相繼倒閉是因為香港人不愛閱讀,你認同嗎?

資料一
      欠債纍纍、在港經營十九年的大型連鎖書店PAGE ONE葉壹堂,昨天起突全綫結業。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前天起,已正式接管PAGE ONE兩間分店,多名忠實粉絲紛紛到兩店欲搜購最後特價書籍,惜已拉閘結業,有書迷直言感到不捨,因該店的英文書、室內設計書籍齊全量多,但近月不斷推大特價買滿三百元即減一百元,已感蹺蹊,而勞工處昨沒接獲該店員工求助。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11月18日 A05

資料二
      當不少愛書人都害怕書店會被互聯網取代而消失時,原來實體書店與網上書店亦可以共存。連網上書店亞馬遜也要開設實體書店,就知道單純的網上書店還有不足之處。
     亞馬遜開實體書店的經營策略,可謂顛覆了傳統書店的思維。書店不以傳統類目的方法展示貨品,而是將綫上消費行為跟綫下消費行為連結,按顧客購買各種貨品的關聯性作陳列,並以用家的推介來吸引消費者,代替傳統以名人推介書本的舊方式。只要實體店省卻的物流和倉儲開支,能對沖租金和人工的一定開支,該書店已有利可圖。
      目前誠品和三聯文化生活薈等大型綜合性書店,都以不同主題、飲食設施,再結合文化聚會和展覽等去吸引人流,期望能擴大產品銷售的種類和機會。

      事實上,這種複雜的經營模式並不容易拿揑,加上受高昂租金的影響,書店不易取得收支平衡。
摘自《頭條日報》2016年8月15日 P46

資料三
      一連七日在灣仔會展舉行的書展昨日閉幕,貿發局稱七日展期共吸引近一百零二萬人次入場,打破歷屆紀錄,惟不少參展商認為今年「丁財兩不旺」,人流和銷情均比以往差。
      超媒體出版項目經理王淑蓮表示,書展期間已不停加推優惠,首日推出一百元六本書優惠但銷情欠佳,其後加推限時「搶書」至昨日「任搶」優惠,但今年人流較往年差,估計是經濟環境轉差有關,生意額較去年跌逾兩成。台灣參展商將門文物出版社在最後一日劈價,經理曾延埕形容售價減到貼近成本,又指參展二十二年來從未試過這麼大幅度劈價,生意較去年跌四成。
摘自《頭條日報》2016年7月27日 P18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香港人不愛看書嗎?
‧ 書店倒閉與香港人閱讀風氣有何關連?
‧ 科技發展等外在因素與書店倒閉有關係嗎?

論點參考
楊書健(投資總監)
      坊間雖有評論,認為Page One 結業跟香港人的閱讀習慣有關,不過實體書店面對寒冬,並非香港獨有之事。外國著名書店,過去十幾年亦見結業潮,只因科技改變了行業結構。報章、書本、以及光碟等影音產品,皆是以實物傳載資訊,因此互聯網發達,舊有行業制度自然面臨衝擊。

陶傑(專欄作家)
      沒有足夠的空間,賣書這門生意就難以為繼,出版商沒有空間存書,讀者也一樣。有長期閱讀習慣之讀者,至少值得擁有足夠的空間營建一間書房,為自己的精神世界開闢一方淨土。最肯花錢買書的人,以消費力計,應以青壯年族群為主,但香港的年輕一代,如果未能脫離父母,就只能住劏房;有幸結婚成家者,房間都愈住愈袖珍,一間書房之奢侈,必然超過一個愛瑪仕手袋。

李純恩(專欄作家)
      一項數字表明,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愈來愈淪為不讀書、讀壞書、作壞文的愚昧之輩。以色列人平均每人年讀60本好書、日本人40本、韓國人11本,而香港人不到1.7本。眼前所見,書展流連的是壞書,港鐵成「低頭族」獵奇玩物喪志場合,大學出版的《學苑》成了鼓吹「港獨」的陣地,報章只將書展的「盛況」歸為「娛樂版」來報道。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同書店相繼倒閉是因為香港人不愛閱讀有關。首先,不少數據早已指出,香港人閱讀數量少。閱讀少,自然買書少,既是需求不足,提出供應的書店自然沒有生意。其次,一些仍能運作的大型書店,如誠品,都早已指出書店內最賺錢的竟然不是書本,而是店內的手工品和飲料,而誠品也是靠着這些東西去維持營運。換言之,如果單賣書的話,書店根本難以運作,這證明香港人寧買其他東西也不買書,不愛書之風昭然若揭。

乙同學
      我不認為書店相繼倒閉是因為香港人不愛閱讀。首先,香港有不少行業都是因為高昂租金而倒閉,明顯書店也是受害者之一。其次,每年書展都是人山人海,一個不愛書的城市斷不會有這麼多人進場。再者,實體書店面對寒冬,並非香港獨有之事,外國著名書店,過去十幾年亦見結業潮,只因科技改變了行業結構。可見,香港人不愛閱讀與書店相繼倒閉之間並無直接關係。

 

 

 

文:Rya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