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真相」現象有在同學間出現嗎?
2016.12.05專題探究
第一階段:背景資料
‧搜集各方面資料,全面了解「後真相」的定義和意思;
‧從書籍了解,人們在接收消息後應該會有的理性表現;
‧通過互聯網,蒐集外國「後真相」現象的情況與影響。
第二階段:蒐集資料數據
‧根據資料和定義,蒐集近來曾在本港出現的「後真相」事件;
‧製作問卷,進行調查,對象為區內的中學生,建議可分為初中和高中兩個組別:
‧建議訪問內容包括:
~(向被訪者展示引起「後真相」事件的資料)問被訪者有否看過相關的資料?若有,是從甚麼途徑看到的呢?看到後有甚麼反應(例如在facebook看到的話,會不會給予「LIKE」之類的反饋)?
~有沒有考慮消息的真假?或甚至當真的傳遞給其他人知道?
~會不會受到先入為主的影響,例如即時就為事情或人物下判斷──好和不好、正面或負面的感覺是否已有定斷?
~再看到相關事件的另一些角度的消息時,會不會輕易地改變故有的想法?會或不會的原因何在?
第三階段:分析資料數據
‧綜合資料:把被訪者在看過引起「後真相」事件資料後的反應整理,看看是否有一比較明顯趨勢。
‧比較資料:比較兩個組別的被訪者,在「定斷」事情和人物時有沒有不同。
‧分析資料:同學為甚麼會有以上的情況出現?事件中的主角對同學的觀感重要嗎?
‧建議部分:針對同學的情況,有可以改善的方法嗎?(試從家庭和學校方面去想想)
載自2016年12月5日《S-file通識大全》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