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覺真實勝客觀事實 反思後真相
2016.12.05被喻為「狂人」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叫世界感到意外,賽後檢討原來有賴其一群忠實支持者,他們無視客觀事實──特朗普說的謊話,主觀的相信追隨,直到將他推上權力寶座。這個「感覺真實」比「客觀事實」重要的政治現象叫「Post-truth politics」(後真相政治),因為近期的政治事件而常常被引用,而「Post-truth」(後真相)亦被《牛津字典》選為2016年度的風雲詞彙!
全球化+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自我了解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全球化使文化和價值觀趨向單一抑或多元?帶來相互排拒還是融和、演進?
‧全球化在不同國家之間或在一個國家內所產生的影響是相同抑或相異?
‧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回應全球化?為甚麼?
‧傳媒所傳遞的訊息和價值觀,對青少年有甚麼影響?
主觀和固執是人類性格的一種,但如果放諸在政治領域,有一大群人都主觀和固執地只相信自己覺得是真實的東西,就變成一個現象。
《牛津字典》每年都會選出一個能夠捕捉到該年度社會思潮、氣氛及事件的年度詞彙,過往出現過的有「unfriend」和「selfie」,今年的年度詞彙就是「Post-truth」。
何謂「後真相」?
「Post-truth」後真相(由於多用作形容政治事件,所以又有「Post-truth politics」後真相政治)是指個人情感、信念及主觀論述,只要讓人感覺真確,就能比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
「後真相」這詞彙首見於一九九二年由一位塞爾維亞美裔劇作家Steve Tesich在《Nation》雜誌的文章內,以表達「真相是次要」的意思;二○一○年美國自由派博客,以「後真相政治」來形容保守派人士漠視氣候變化事實。二○一六年,這個詞彙的使用頻率比較去年激增二十倍!
「後真相」事件舉例
使用率激增反映現實社會的現象,因為無論是英國脫歐公投,抑或是美國總統大選,結果都是出人意表,評論歸咎原因是人們不理客觀的證據,選擇相信自己「覺得真實」的事,舉例:
‧英國脫歐公投
英國支持脫歐一派曾說過英國每周要向歐盟「進貢」約四十億港元。事實當然不是,但這誇張的說法竟然吸引不少人相信,令人感覺必須要脫歐「止血」;而民調亦顯示,約有六成選民是根據直覺投票。
‧美國總統大選
特朗普於競選期間常口出狂言,他說奧巴馬不是美國人,偽造出生證明,而對手希拉莉兩夫婦是殺人犯,人們明知他謊話連篇,卻無減支持度,反認為他勇於挑戰政治菁英階層,人們憑感覺站在特朗普一方;此後一切不真實的消息,反而鞏固了他的支持度,例如「教宗震驚世界,發聲明為特朗普當總統背書」──面對這些假新聞,支持者卻無視,只更覺特朗普是好的。
造「後真相」的就三大因素
「後真相」之所以成為大氣候,並當選為年度字,英國脫歐或特朗普當選事件都不過是導火綫,其愈來愈紅的背後另有成因:
1.科技因素
~「真相」非專利:從前,大眾要通過某些人和渠道才可以了解事情,知道真相,例如記者、官員、領袖人物和傳媒,但今時今日,科技發達,人人可以當記者發放資料,只要連接上互聯網已經可以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消息和真相,甚至有現場直播「LIVE」,人們傾向信自己所看多於被過濾的報道。
~鞏固信念:當人對事情已有一定的意見,他的觀點在網上更容易獲得強化。社交網站傾向將相近意見和想法的資訊集結在一起,人們不但可以看到大量與自己觀點一致的資訊,當中更有不少是未經考證的,可能比較偏激和極端,如此一來會更鞏固人們既有的觀點。
2.社會因素
人們對體制下發放的新聞消息的信任程度下降。舉例:香港傳媒的公信力每況愈下,原因很多,部分是因為對政權的不信任,繼而認為傳媒都向當權一方靠攏,新聞內容都經過審查,故寧願相信「自己覺得是真」的東西,像某些人的說話比較可靠,而某些人的說話一定是有陰謀,所以前者所說的都可信,後者與自己永遠對立。
3.心理因素
先入為主,故有信念難以打破。二○○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內曼(Daniel Kahneman)所著的《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中,指出人類雖然能作理性分析,但大部分時間都以直覺和情感作判斷,避開大量腦力思考;所以,當人接受了某種觀點,就認為這是真相,對其他立場不同的資訊聽不入耳。
小結:
處於「個人感覺最重要、最真實」被高舉的年代,是很危險的,尤其是在政治上;如在選舉中,有機會被有心人利用,「騙」取你的好感,但謊話連篇的領袖如何兌現他的承諾?不理性的社會如何向文明前進?《華盛頓郵報》主編曾在一次演說中指出,當我們連最基本的事實也無法有一致看法,我們如何能擁有有效的民主制度?
科技發達,民智卻愚昧,「後真相」現象值得大家思考反省。
相關概念:內容農場 (Content Farm)
facebook和Google在美國大選後,先後更改廣告政策以杜絕假新聞。其實發放假新聞的是有組織的公司,他們以假消息吸引網民點擊,就能賺取網絡廣告的商業利益。
同學們都應該會常常在社交網站看到這些內容,在香港,我們稱發放這些內容的公司做「內容農場」。他們上載未經證實內容的文章,以誇張標題,甚至色情圖片吸引網民點擊,但通常進入內容後,就發現文不對題,或者只是把外國報刊內容東拼西湊、文筆參差的文章,而且有大量「彈出型」廣告;「內容農場」就是靠點擊率賺取廣告費,但內容不盡不實,不可信。
相關辭彙
‧媒體素養 Media literacy
‧大眾傳播媒介 Mass media
‧互聯網 Internet
‧溝通網絡 Communication network
‧核實 Verification
‧主流價值 Mainstream value
‧社會政治 Socio-political
‧社會運動 Social movement
‧社會價值觀 Social value
‧政治參與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社群規範 Group norm
‧政治意識形態 Political ideology
資料庫
Mind Map:「後真相」的成因與影響
學習教材
篩走假新聞 免被誤導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特朗普「爆冷」當選美國總統原因很多,其中不少人認為社交網站facebook讓假新聞、惡作劇的新聞亂竄,要負上大部分責任。選舉過後,兩大科網龍頭facebook和Google同在十一月十四日就作出以下措施回應:
facebook:禁止充斥假新聞的網站使用facebook的廣告平台Audience Network賺取廣告費
Google:禁止那些誤傳、謊報、從其他內容發行商盜取文章的網站放置Google Ads
答題
1.根據資料,科技與政治有何關係?(2分)
2.你了解假新聞之存在的關鍵原因在哪?(5分)
3.你認為怎樣可以判斷新聞的真假,並將其從社交網絡上剔除?(5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科技可以影響政治。
2.假新聞是為了吸引人看,從而增加點擊率,例如引人點擊廣告而從中獲得金錢利益;另外,有些假新聞是有其特定目的,舉例,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就有不少對希拉莉不利的假新聞,目的是削弱選民對她的支持度。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留意新聞來源,內容有多少事實根據。在社交網站發現假新聞網,可以「Hide」(隱藏)它,或在設定中禁止其出現)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圖片,然後回答問題。
答題
1.參考圖片一當中的「請廣傳」和「更新」,你認為現時科技對傳播有何影響?(4分)
2.根據圖片一,你認為這是一則新聞 / 假新聞嗎?(4分)
3.根據圖片二及三,試描述「後真相」的現象。(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科技發達,讓消息傳播變快,為了搶在最前,人容易在沒有查證真相時就趕着發放消息(即使是正規新聞媒體),而且能夠通過網絡動員──全城緝兇(短時間內就有六千多個「分享」)。
2.兩者都不是。只是一宗不盡不實的新聞,因為讀者只能從中知道「何事」的部分,對於當中的人、地、時等等一無所知。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後真相」現象是,香港部分人對於外傭有負面的看法,看片即斷言施虐者是香港的外籍家庭傭工所為,而且更扯說到所有外傭都是不好的。事後查證事件在哈薩克地方發生,而施虐者是母親。可見主觀的意見,勝過客觀理性)
參考資料
網頁
‧Trump won because of facebook
http://nymag.com/selectall/2016/11/donald-trump-won-becauseof-facebook.html
‧在facebook上,美國大選的假新聞甚至跑贏了真新聞
https://hk.thenewslens.com/article/54360
‧《The Economist》Post-truth politics-Art of the lie
http://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706525-politicians-have-alwayslied-does-it-matter-if-they-leave-truth-behind-entirely-art
載自2016年12月5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