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體育與經濟效益

2016.11.30
16465 16465

體育運動無分國界。風靡全球觀眾的奧運會、方程式賽車、世界盃賽等體育盛事,除了是運動項目,如今更是一門跨國體育產業,帶動全球經濟。探討體育產業的議題時,除了從「今日香港」角度分析本地體育發展的條件和效能之外,還要注意舉辦國際體育盛事和促進旅遊業及周邊經濟之間的「全球化」關係。

備戰文憑試

單元:今日香港+全球化









Tips:過往題型參考及分析

過往五屆文憑試均沒有問及有關體育經濟的題目。2015年卷一題3的資料部分,稍有間接觸及旅遊與運動比賽的資料;試題提供的數據顯示,國際旅客人次在過去十多年間逐年上升,旅遊活動包括參與運動比賽等活動,要求考生描述一些國際旅遊業的趨勢。

有關體育經濟的議題,同樣可利用「國際旅客人次」的數據資料提問,例如要求考生指出舉辦國際體育盛事和經濟效益的關係;又或以評論方式,討論舉辦國際體育盛事的經濟意義是否大於體育意義、分析本地體育發展的優勢或不足等探討方向。

圖解議題



議題背景及討論重點

體育運動的經濟貢獻

體育商業化


‧運動成為可供出售的「商品」,這些商品包括︰體育活動廣播權、商業贊助、出售活動門票、授權生產的紀念品等等。

‧職業運動員隨着知名度提高,成為運動明星後,除了薪酬之外,還可以通過廣告代言形式,收取廣告商的贊助,例如在比賽時穿上贊助商的商品,達到宣傳目的。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網誌撰文〈體育經濟學〉指出︰「在很多海外地區,體育運動都是一門大生意,相關的產業鏈非常龐大,除了運動員本身吸金力強大,整條產業鏈也能帶動廣告宣傳、賽事統籌、體育用品,甚至飲食、旅遊、酒店等等,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事例︰2016年李斯特城爆冷奪得英超聯賽冠軍,英傳媒估計,從賽事獎金、門票收益、廣告贊助及參與歐洲賽事的出場費等,可以得到約16億港元收入。

‧舉辦國際體育盛事(例如賽車)可以吸引海外媒體報道,帶動跨境旅客消費,促進旅遊業發展。

‧間接經濟效益︰帶起全民積極參與運動的風氣,令市民健康因此提升,有助政府減省醫療開支。

商業化爭議

‧體育商業化是世界趨勢,但國際體育盛事如奧運會過於商業化,卻引起體育發展恐被商業利益左右的爭議。

‧事例(1)︰漢城奧運的很多賽事本應在當地的下午或晚上進行,但為了迎合廣播權最大的買主美國電視廣播公司的要求,組委會將比賽時間調到早上以順應美國電視的播出時間;

‧事例(2)︰國際奧委會以「價高者得」出售奧運廣播權,不少出價較進取的收費電視台投得廣播權後,令民眾失去免費收看賽事的權利,奧委會的做法因此被批評為只「向錢看」,違背推廣奧運的原意。



香港體育運動的發展


現況與事例

‧現況(1)︰香港政府以「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三大策略推動體育發展;

‧現況(2)︰香港運動員近年在國際賽中屢獲佳績,但體育發展在香港卻未見蓬勃,不少體育團體及運動員經常批評運動場地設施及配套不足,運動員缺乏培訓資源,職業運動員收入不足以餬口,退役運動員難以轉職,出現生計問題。

‧事例︰單車手李慧詩指政府不重視體育發展,例如有市民在香港單車隊訓練期間同場打羽毛球。

‧輕視運動員的風氣︰家長和學校偏重子女的學業成績,公開試成績重於一切,普遍不贊成花太多時間在運動訓練,以免影響公開試成績;即使學生具有運動天賦,亦可能因為社會輕視運動員的風氣而卻步,打消成為職業運動員的念頭。

體育運動與身分認同

‧大型的國際體育盛事,可以提升綜合國力、對民族或本土的身分認同。

‧事例(1)︰北京奧運期間,港人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感明顯增加;

‧事例(2)︰2015年世界盃外圍賽,香港球迷力撐香港代表隊,高呼「We are Hong Kong」,港隊球員的拼勁和打不死精神令港人自豪,增強了港人的本土歸屬感。

相關概念:運動產業Sport Industry

把運動視為經濟發展的關鍵點,由體育運動衍生出來的相關產業。運動產業鏈的範圍廣泛,包括由運動商業衍生的產品和經濟活動,大致可分為運動核心產業和運動周邊產業兩大領域。

運動核心產業包括︰參與性運動服務業、觀賞性運動服務業、運動製造業;運動周邊產業包括︰運動用品服務業、運動經紀、運動媒體、運動觀光、運動博彩等。





相關新聞事件簿

體育盛事化

在港首辦的國際汽聯電動方程式錦標賽Formula E(FE),昨在中環海濱賽道上演首天賽事,二萬張門票全數售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認為舉辦賽事能吸引各地賽車迷,期望藉此提升香港形象。

(2016年10月9日《星島日報》)

東京都政府估計, 從今年起到2020年的七年,辦奧運能為日本經濟直接帶來的效益約三萬億日圓(約二千三百四十八億港元),約創造十五萬個就業機會。雖然三萬億日圓只相當於每一年令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加百分之零點三,但野村控股證券市場策略專家山口正章稱,東京奧運會產生乘數效應,如協助政府宣傳「酷日本」,使日本動漫和流行文化得以更廣泛地推廣。就業種來看,以包括觀光業在內的服務業受惠最多,其次是建造業。

(2013年9月9日《星島日報》)

體育產業

為促進體育產業發展,中國國務院於6月底出台「全民健康計畫」,並提到在2020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目標人數要達到4.35億,體育消費總規模需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事實上,中央早於2014年底提出,2025年體育產業規模將超過5萬億元,對整體經濟的貢獻由0.5%上升至1.3%。

(2013年8月8日《星島日報》)

「財爺」認為,香港的體育業市場相對細小,不過只要有優秀的運動員,便可成為「產業鏈的起點」,政府亦會着力推動體育普及化,爭取在港舉辦更多體育盛事如國際七人欖球賽等,吸引本地觀眾和海外旅客,鼓勵商業機構能夠積極支持香港運動員和運動賽事,共同發掘體育產業的發展潛力。

(2013年5月9日《星島日報》)

體育與教育

職業運動員生涯短暫,退役生活又無保障,他們大多希望能取得高學歷謀後路,不過,中大教育學院體育運動科學系教授許世全稱,運動員難以同時兼顧學業和運動訓練,連文憑試成績要達到入大學的最低門檻也有難度,「早兩年試過在放榜前,給五名在體育範疇有傑出成績的學生Conditional Offer(有條件取錄),結果有四人成績都不達標,無辦法,不能取錄。」

(2013年4月25日《星島日報》)

奧運經濟貢獻成疑

回顧2012年花費近百億英鎊的倫敦奧運,英國經濟並未受刺激而成長,舉辦前夕反倒身陷連續兩季的衰退,讓倫敦奧運的光環失色許多。就經濟貢獻來看,奧運對英國經濟成長的助益相當微小。英國央行預估,因為倫敦奧運的舉辦,英國第三季的GDP成長大約僅能增加0.2%。

(2013年9月9日《天下雜誌》)

相關《通識大全》專題

‧從舉辦國際盛事 分析港旅遊業發展
https://goo.gl/bKK2M1

‧「We are Hong Kong」──從港足球迷看港人身分認同
https://goo.gl/kTdc6d

‧運動精英 贏在培訓支援路上⋯⋯
https://goo.gl/suwIRr

‧體育運動有錢途?
https://goo.gl/LGvTpM

同學登入星島教育網(中學部)stedu.stheadline.com/sec/,按「熱門專題」,可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名師出題

Henry Law(威Sir)
英皇教育通識科補習名師(經驗專欄作家,以教授答題技巧聞名)
facebook Page:Henry Law LS @ KGE

資料A



資料B

綜合新聞報道


一直以來香港政府對於體育發展奉行三大原則:「盛事化」、「精英化」和「普及化」。當中部分體育盛事參與性質較高能夠同時達致「盛事化」和「普及化」,例如馬拉松,每年數以萬計的市民跑馬拉松,還衍生了半馬拉松、街馬等等。愈多市民參與,盛事便愈街知巷聞,同時提高盛事項目的宣傳價值,使得項目能夠獲得商業贊助,既減輕政府對籌辦項目的成本,更能夠帶動旅遊業。另外,部分體育盛事則觀賞性質高於參與性質,如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等。

體育盛事可培養和促進市民參與體育運動,對身體和健康有益,間接減少醫療開支,此外,「精英化」政策下令到本地運動員在盛事中得到好成績,市民不期然產生自豪感,例如近年本地體壇亦屢創佳績,傑出運動員為人熟識,例如李慧詩、曹星如、葉鴻輝、胡兆康、吳安儀、伍家朗等,均會令到港人為香港傑出表現感到驕傲。

資料C

綜合新聞報道

雖然香港不是體育發達的地區,政府近年花在體育的公共開支,已經由2011-12年度的31億港元,增加35%至2015-16年度約42億,但是,興建大型體育館的計畫,依然處於草擬或諮詢階段,早前更計畫收回傑志的足球訓練場地作建屋之用。其實,香港男子棒球隊,世界排名24,女子隊世界第9,香港卻連一個國際標準的棒球場也沒有。同時,政府所投放的資源對象,往往只是取得佳績的頂尖運動員,但是對青少年選手的資助,對退役選手的協助仍然嚴重不足。另外,香港體育學院篩選獲資助的精英運動項目的準則仍為人詬病,這套準則的認受性和透明度至今仍受到不少質疑,譬如有人會質疑為何足球、籃球等耳熟能詳的項目不被納入為「精英項目」。另外,在2012年倫敦奧運,香港運動健兒個人項目金牌得主可獲港幣3,000,000元現金獎勵,而銀牌和銅牌分別有1,500,000元及750,000元,支出甚至比某些發展中國家低。

卷一:資料回應題

(a)「舉辦體育盛事有助提高香港人的生活素質。」指出及解釋可如何運用資料A和B支持這項聲稱?(6分)

(b)參考資料,你認為香港政府在推廣香港的體育發展政策有甚麼不足之處?(6分)

卷二:延伸回應題

(a)你認為有甚麼因素驅使香港人參與體育盛事?解釋你的答案。(8分)

(b)
「舉辦體育盛事對於提升香港人的健康水平是重要的。」你在多大程度同意這項聲稱?(12分)

名師解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a)



(b)



注意事項 / 答題陷阱 / 常犯錯誤

‧(a)題為資料論證題,有別於「資料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此題無須判斷資料立場,因為提問邏輯已經確立資料為「支持」一方,只須提取資料理據加以歸納和申述。留意作答可以融會貫通兩則資料,毋須分割論述。

‧(b)題為政策分析題,以往考評局較常問及政策面對的阻力、持分者分歧和困難,主要從政府角度分析。然而,此題問「不足之處」,故此應該集中以批判角度指出政府未臻完善之處,當然,作答仍應客觀持平,提出具體論據論述。

卷二:延伸回應題

(a)


(b)


注意事項 / 答題陷阱 / 常犯錯誤

‧(a)題屬於因素題,上述答案僅為節錄部分,所以較少申述內容,值得留意的是分析角度運用,因為因素題有一個基本技巧──「內外心法」,分析影響項目的本質和外在因素,以此題為例,不少學生只顧分析不同外在因素,例如大眾媒體宣傳、朋輩影響、社會風氣等,但未有提出盛事本質的吸引力,所以謹記「內外心法」,分析內容才會全面及多角度。

‧ (b)題屬於關鍵評論題,同學可以思考此題和「舉辦體育盛事可提升香港人的健康水平」有何不同,留意僅僅「是重要的」一詞已經改變提問要求,「是重要的」與「是必要的」意思是評論項目為關鍵因素,亦即沒有其他項目可以替代,故此,最好以比較方式論述「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論證體育盛事的影響力高低。

載自2016年11月30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黃鳳韻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