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完婚

2016.11.11
16460 16460

      10月2日是楊怡與羅仲謙大喜的日子,兩人在香港完婚,筵開50桌宴請親朋好友。以上是騰訊娛樂的報道。他們的婚訊備受華文媒體關注,馬來西亞《星洲網》的標題為:接新娘輕鬆過關 / 羅仲謙用唱K神器感動楊怡。

      國學大師張中行先生說過:「婚姻,古今都看作人生的一件大事。」因此,男子娶妻完成終身大事,就說完婚。粵語說娶老婆,普通話則說娶媳婦。常常聽到男婚女嫁這個詞,指的是,男子婚娶,女子出嫁(嫁到男方家裏去),泛指成婚。楊怡、羅仲謙都是演藝界明星,如今修成正果,共諧連理,男女雙方的條件十分般配。普通話詞般配是指婚姻上的適當匹配。

      早在2016年3月,新郎新娘已在英國古堡舉行浪漫婚禮,楊怡穿上亮麗的婚紗,在和煦的陽光底下,與仲謙留下了美好回憶。在香港舉行婚禮前,有俗稱過大禮(即聘禮)的儀式,男家送贈女家的中式禮品,金器首飾,海味餅食,琳瑯滿目,是名副(fù)其實的過大禮。結婚當日,接新娘環節,新人穿上中式傳統禮服,穿金戴銀,龍鳳鐲(zhuó)閃閃發光,喜氣洋洋。香港確實是個中西文化薈萃(huìcuì)的城市,難怪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這樣描畫香港的特質:從東方看,她偏西方規模,從西方看,她仍保東方氣質。吳先生概括地說:民族的傳統和西方的現代雜居在香港,相安無事。

      談論婚姻,總是讓我們想起「父母之命,媒妁(shuò)之言,明媒正娶」等言詞。明媒正娶也作明媒正配、明婚正配,即經過公開儀式的正式婚姻。新婚,指剛結婚。在香港,晚婚逐漸成為常態,指人們在法定結婚年齡之後若干年結婚。與晚婚相對說,就是早婚。老北京結婚,辦婚禮,講究禮節兆頭,圖個吉利,宴請親友吃午飯,強調要在中午前完成行禮儀式,取其頭婚之意;晚上辦酒席,意味着二婚。古今漢語詞匯中,與婚姻有關的用語相當多,廣為搜羅,可匯聚成《中國人的婚姻大觀》,比如:最先婚配的妻子,叫做元配(也作原配),或稱髮妻、正室(訃聞的發布,講求身分有序)。男子喪妻以後再娶,叫做續弦。琴弦斷了,換上新綫,再續人世情緣。

辦婚禮講究禮節兆頭
     北京的婚嫁習俗與南方的大同小異。迎娶新娘之前,有「放小定」、「放大定」的禮節,「放大定」很重要,儀式也特隆重。原則上分成「四色」禮:(一)衣料首飾;(二)酒肉食品(古時候送雙雁,雁為信鳥,寓意雙方守信,今以雙鵝代替);(三)麵食;(四)果食。果食類有四乾果、四鮮果,都有寓意,寄託良好願望。四乾果中必有紅棗、花生、桂圓(龍眼)、栗子,取「棗(早)生桂(貴)子」的意思。至於四鮮果,一般都有蘋果,象徵「平平安安」,但絕不能用梨,「梨」與「離」同音,不吉利。石榴(輕聲)也是常見的果品。撕開石榴果皮,裏面有一粒粒晶瑩剔透的果實,古往今來,中國人以「多子」為「多福」,石榴由此被視為多子的象徵,成為「祈子」的偶像。「榴開百子」(百子同室之意)是民間常見的吉祥圖案。

      韓國人過生日要喝海帶湯,很有民族特色。韓國人迎親的「奠雁禮」,卻「很中國」。新郎把帶來的大雁放在桌上(以前用活的雁,今用木頭做的雁),然後磕頭兩次。丈母娘出來端着大雁桌走進屋裏。寓意新人要學習大雁的美德:遵守愛情約定,遵守規矩禮儀,像大雁一樣,留下來過的痕迹,追求幸福生活。

     「韓流」襲港,魅力難以抵擋。韓劇裏,愛情故事浪漫動人。可是,根據2013年社會調查顯示:韓國可能是全球適婚年齡人口中單身率最高的國家。韓國的「婚活」(日本流行語,指婚姻活動)饒有特色。在20至40歲適婚年齡人口中,韓國的單身率高達39%,換句話說,三成九的人是單身漢(光棍兒)。不婚、晚婚的結果,就是少子化,香火延續成了社會問題。眼下,韓國興起了「三拋」世代:拋棄了戀愛、結婚、生育。有了這個新視角,我們在觀賞韓劇之餘,多了社會現實的思考。


知識窗
      古時候,人們都在夜間舉行結婚儀式(婚,從女從昏,昏亦聲。娶婦以昏時)。清末民初,人們還是遵循「說媒、訂婚、聘禮、親迎(接新娘)、拜堂(拜天地)、合卺」(卺,古代酒器)這些程序。「合卺(jǐn)」是新婚夫婦在新房內共飲合歡酒(今一般在婚宴上做這個指定動作),表示永遠合好(祝賀詞:百年好合),合卺之後,便可以就寢(qǐn)。現代香港社會講求自由戀愛,少了「說媒」(媒,媒人。男方的媒人稱「媒」,女方的媒人稱「妁」,媒妁泛指媒人),婚後,港人多注重結婚周年的慶典,比如:結婚一周年紀念,稱為「紙婚」,結婚十周年紀念,稱為「錫婚」,結婚二十五周年紀念,稱為「銀婚」。逢五逢十,舉辦慶祝活動(學校舉辦周年校慶也如此),大搞一番。


答題 考考你
結婚二十五周年紀念,稱為「銀婚」。結婚五十周年紀念,稱為甚麼婚?

 

答案:「金婚」

文:林建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