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摸底
2016.11.25 元朗橫洲發展計畫事件曝光後,「摸底」馬上成為流行語,出現在香港報章媒體上,一般都用上引號。其實,摸底是普通話常用詞。
例句一:新同學須要參加修學前摸底測驗。
例句二:他形迹可疑,不妨派人摸他的底。
例句三:派人到村裏摸摸底。
摸底就是探查底細,了解情況。摸底二字中間可加插其他成分,也可以重疊使用。底細就是內情、原委的意思。泄露底細、真相,普通話說「露底」(露,書面語讀lù,口語讀lòu,露底一詞,讀lòu),例如:都是他不小心,才會使我們露底。菜肉包以菜和肉(一般用豬肉)作餡兒(xiànr),餡料在包子裏頭,穩穩當當。普通話口語中,比喻隱秘的事或實際情況暴露(露,讀lù)出來,就說「露(lòu)餡兒」。「露餡兒」相當於粵語的穿煲。
與底細、摸底、露底相關的常用詞,還有「底蘊」、「底兒」、「亮底兒」。「底蘊」就是內幕。「底兒」(必須兒化)指頭緒或草稿,也表示處理事情的基礎,比如:你先把丟錢包的前後經過大概說一遍,好讓我心中有個底兒(有底,有把握)。把「底兒」說明白,真相大白。將內情公開,普通話就說「亮底兒」(別賣關子了,快亮底兒吧)。表示「顯示結果」:普通話戲劇比賽,誰是第一名,評委們很快就要亮底兒了。
人際關係中,有的人或事的根源內情,並不好了解,其中底細,一言難盡。拿時局政治與校園生活相比,校園生活就單純得多,看得清,摸得透。摸透的相反詞是「摸不透」,沒有或無法了解透徹。內地作家陳建功在小說《前科》中,有這樣的評說:「北京人哪,難怪您老是讓人摸不透,您又老是讓人覺得挺有味兒。」調查了解內情、根由,也就是「摸底細」,談何容易!
了解透徹
電視劇中,經常有這類角色:潛伏在敵方,打探消息或準備做內應。這些人稱為甚麼?「臥底」,沒錯兒!港產片中,古天樂經常做「臥底」(潛入犯罪集團搜證的警務人員)。底細被人發現、揭穿(揭底,即粵語的起底),當臥底的就有生命威脅。「臥」有躺或趴的意思(臥虎藏龍),引申為隱藏,不容易被人發現。人睡的地方,普通話說「臥室」。內地大學生喜歡聊天兒,宿舍室友在熄燈後躺在牀上聊天兒,產生新詞「臥談會」(仿「座談會」而造)。據了解,臥談會是內地大學校園中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同學間互通訊息、增進交流的一種有效渠道。
(《星島日報》報道)特首選戰正式開鑼,現年七十歲的退休大法官胡國興率先表態參選特首⋯⋯參選前向中央「探路」,但中央不置可否,未有表態。「探路」的比喻義就是了解情況,相當於「摸底」,也就是普通話新詞「探底」(打探底細)的意思。胡官第一個表態參選,報章媒體多用港澳粵語詞「搶閘」來形容。「搶閘」是賽馬術語,作為動詞,比喻搶先一步行動。特首選戰揭開序幕,候選人需要組成管治「班底」(「班子」)。「班底」原指戲班中除名角以外的其他角色,今指集團中的骨幹成員。戲班名角相當於特首候選人,司長、局長的主要官員就是「班底」。除了「胡班子」外,還有甚麼「班子」?各路人馬陸續登場,底細如何?我們拭目以待。隨着選舉時間的到來,各個「班子」就要亮底兒了,那時候,人們就看得見,摸得着,心中有底兒了。
最下面的部分,就是「底」。「月底」是一個月的最後幾天,也作「月末」、「月終」。一年的最後幾天,叫做「年底」。盡頭或器皿的底部,粵語叫做篤(尾篤),原地名大尾篤(指舊時此地到了盡頭,無路通往別處),不高雅,今雅化為大美督。說人尋根問底,凡事問個明明白白,粵語俗話說「打爛砂盆問到篤」,普通話歇後語「打破砂鍋—璺(問)到底」。璺,讀wèn,陶瓷的裂痕;璺諧「問」。這兩句話都指一直追問到底。
知識窗
「莫」讀mò。以「莫」作聲符的字,讀mo音或讀mu音。常用詞讀音如下:
mo |
摸(mō)底;臨摹(mó)、模糊(móhu)、耳膜(mó);驀(mò)然回首、冷漠(mò)、寂寞(jìmò) |
mu |
模(mú)樣、募(mù)捐、掃墓(mù)、內幕(mù)、羨慕(mù)、朝朝暮暮(mù) |
答題 考考你
一模一樣、裝模作樣中的「模」,該怎麼讀?
答案:讀m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