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解2016文憑試通識考評 預測2017走勢
2016.11.28時事專題
考評局剛出版了2016年文憑試的試題專輯,同學可細閱並借鑑過去的考生表現,避免重蹈前人覆轍。《通識大全》特意請來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賴得鐘老師(賴sir)(下圖)分析試題評論要點、提點同學應試技巧和預測來年出題走勢。
側重題型訓練 忽略高階思維
賴sir指2016年卷一試題只屬資料歸納,難度不大,同學都容易取分;但他留意到考生們於6分以上的題目表現一般,取得最高分的百分比下跌,他認為近幾年同學溫習通識科時,都側重於題型訓練,迷信於背誦基本概念,致知識基礎不足,忽略高階思維能力。固然一些4分和6分的問題可以操練熟習,但是一些高分的題目和卷二都在題型以外要求學生對議題有一定認識,賴sir建議同學應深入了解不同議題,並且援引例子輔助作答。
通識科與其他傳統科目不同,其他科的出題用字或會比較規範,但通識科出題用字比較靈活,切入的議題多元,同一出題用語可引申不同問題,例如「描述資料」意指歸納,但「描述社會現象」則須考生解讀此題,故提醒同學要小心審題,留心整句題目,別單看個別問題用語。賴sir也提醒同學不要被題目內深奧的名詞嚇倒,以2016年卷一第二題為例,題目問及民主和全球競爭力,同學不諳名詞解釋可能會陣腳大亂,他表示同學應冷靜審題,其實該題目僅要求考生根據資料解釋,因此毋須因個別名詞而驚慌。
通識概念可跨單元應用
在應試技巧方面,通識議題多元,同學切忌以「貼題」形式把單元切割地溫習,賴sir指出通識科所教導的概念有跨越性,不同單元內的概念和框架可相互借調應用。舉例說,如題目問及香港政府該如何紓緩市民的不滿,考生作答時不必局限於應用「今日香港」單元中所習得的概念,反而可以引用單元一「人際關係」的概念,如通過互相理解和溝通緩和群體間的衝突;或是借用單元四「全球化」中國際調解的例子。
另外,有部分學生會以題目分數來衡量論點數量,重「量」多於重「質」,有時會為盡量多寫論點而犧性論證質素。賴sir認為在通識科中「質」比「量」重要,考生應該豐富論證過程,清晰梳理觀點,別盲目追求論點數量而忽略解釋的過程。加上卷一作答時間緊湊,同學作答時除了要顧及論證質素,更應好好分配不同題目的作答時間,免得顧此失彼。
來年留意基本法議題
賴sir表示,近幾年考評局出題比較出人意表,例如2016年卷二引用了2014年流行的冰桶挑戰,也問及了冷門的香港城市農耕,因此難以預測來年的出題走勢。不過賴sir提醒學生可留心單元二「今日香港」和單元三「現代中國」,就香港而言,同學可多關注基本法的議題。這幾年來香港政制發展受大眾關注,加上近日發生宣誓風波和釋法事件,讓人關心基本法中訂明的一國兩制和高度自治是否確切落實,以及三權分立是否應用於香港。在「現代中國」的單元中,賴sir指2016年已有二孩政策的題目,故同學可轉而關注中國的經濟和環境議題,例如「十三五規劃」的重點和影響。另外,中港矛盾問題日漸浮面,同學亦應留心此議題。
賴sir也認為同學可將重心置於單元五「公共衞生」,特別是其中的香港公私營醫療架構問題,幾年屢傳出香港公營醫療體系壓力「爆煲」,前綫醫護人員承受巨大工作量,大家可多就問題的起因、影響和改革政策等方面思考和鑽研。
載自2016年11月28日《S-file通識大全》

